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国色芬芳> 童养夫四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童养夫四十(1 / 1)

龙化寺始建于唐代,由禅宗六祖法如所创,当时的龙化寺有僧众数十人,建筑包括山门、琉璃井、大雄宝殿、龙王殿等。位于许昌市北行七华里,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龙化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到了宋代,我国许多佛教寺院革律为禅,禅宗渐成汉传佛教主流。龙化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发展。据传宋代的龙化寺占地面积三百多亩,殿堂、僧舍七百余间,僧众达五百余人,拥有土地五百余顷,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下院,独领豫南丛林,为当时禅宗界的佼佼者。在少林寺的一口铸造于1204年的大铁钟上记载了龙化寺与少林寺的关系。

  明朝时,龙化寺随着少林寺的鼎盛而迅猛发展。据寺中碑刻和许昌地方文史资料记载,嘉靖年间,原籍龙化寺附近尚集余李村的总兵余大人回归故里,与乡老座谈,得知龙化寺龙王殿的龙神很是灵验。于是召集龙化寺附近的的乡绅、寨首议事,并禀请少林寺倡议重修龙化寺。龙化寺在祖庭少林寺的大力支持下,在余总兵的倡议下,各村会首又加以发动,寺院和民间慕得大量善款,购置土地400余亩,招集工匠,动工重修龙化寺。

  进入清代,少林寺日益凋零,下院龙化寺也举步维艰。民国时期,河南佛教不兴,龙化寺仅是维持山门而已。

  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一条巨龙因维护正义,得罪了上司,被天庭打下凡间,落难到了这个地方。当地人见到后,纷纷拿着脸盆,给它端水解渴。虽然大家都很努力给它送水,因不习惯凡间的生活,巨龙还是不久就死掉了。巨龙的尸体化成了一条沟壑。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不幸的落难巨龙,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祭奠它,并把这个地方叫做“龙化尸“。据说宋朝年间,连续大旱,河井干涸赤地千里。庄稼干枯,发生饥馑。万民祈水,以解酷旱。人们在千佛庵、十方院西北角即龙头的位置凿井取水。当打井至十几丈深时,轰隆一声巨响,井中泉水翻滚,喷涌而出,顺沟渠而流,灌地千亩。干旱得以缓解,救活一方生灵。

  乡绅民众出资捐款,在泉井处修建八角琉璃井和龙王殿。以感谢龙王之恩德。并将二月二龙抬头日定为庙会,每年兴会庆祝。

  《龙化寺传说》

  据传,唐代时,禅宗五祖弘忍在湖北双峰山东冯茂山修建道场东山寺,聚徒传法,门人众多,世人称为“东山法门”。

  有“定门之首”之称,且和慧能、神秀并称为“禅宗六祖”的法如禅师,在师父弘忍圆寂后,一路北上想到祖庭嵩山少林寺参学交流。走到今许昌北郊的俎庄村附近,见此地风景秀美,便伐木结庵而居。

  附近百姓听说有得道高僧在附近结庵修行,便慕名而往,布施、供奉,有时也把心中的烦心事告诉法如禅师,以求解脱。

  俎庄西边有一条河流,叫青泥河。青泥河的龙王听说高僧经常在此给信众讲经说法,便化为人形去听讲。法如看到了化身人群中的龙王,并不点破。

  这一年,许昌一带天气大旱,自春到夏,滴雨未下。地方官员、士绅、百姓举行了许多祈雨的活动,奈何并无效果。

  这日,许多信众又聚集在茅庵处听法,龙王也仍混迹其间。就有信众请求法如禅师用法力降下雨水以救百姓干旱之苦。

  法如说:“大道有常,干旱、降雨皆有因果,当降即降,非佛法能够干涉。”

  信众有些失望。龙王听了法如禅师的话,也有些迷惑。

  龙王就问法如:“既然大道有常,万事皆讲因果。那么佛是什么为何求佛又该怎么修佛”

  法如回答:“佛是万物,万物皆佛,你是佛,我是佛,人人皆可为佛。心在,佛在,求佛,即求其本心。求得本心,方能行正,方可成佛。”


try{ggauto} catchex{}


  龙王正为附近干旱百姓不断祈雨,而自己却无接到降雨法旨,为是否自作主张降雨而苦恼,听得禅师的话,顿有所悟。

  是夜,俎庄附近几个村庄的士绅百姓皆得一梦。梦中一龙腾在空中,云雾缭绕。那龙说道:“我乃青泥河龙王!尔等要解此地干旱,可到俎庄附近修道的法如禅师茅庵前凿井,必得涌泉。尔后,尔等可慕资在得井处修建寺院殿堂,供奉佛祖、龙神、可保一方风调雨顺,永远平安。”

  第二天,四乡士绅、百姓赶往法如所在茅庵,按龙王所指方位挖土凿井。凿到十多丈深时“轰隆”一声巨响,泉水翻滚、喷涌而出,不一会儿,泉水就涌出井口。匠人们赶快圈井、围池、修渠。井水流出汇集在池中,又流进渠里。四乡饮水得以解决,田地得以灌溉,避免了流离失所。

  旱情解决后,四乡信众捐资在法如茅庵处修建了寺院,殿堂中塑了佛祖和龙王的像进行供奉。因龙王有行云布雨之能,且指点四乡百姓凿井得泉,寺院又是按龙王的提示所建,所以,信众和法如合计之后,就把建成的寺院命名为“龙化寺”。

  从那以后,许昌一带果然年年风调雨顺!即使略有旱情,只要百姓前往龙化寺龙王殿祈雨,就必有甘霖降下。

  《龙华寺兴建年代说》

  《许昌县志》记载:“龙化寺,位于城北七华里。明朝嘉靖年间,原籍余李村的总兵余大人,有一次回归故里,晓知龙王甘泉造福人民,保佑一方。欲举善事感谢神灵。召集俎庄、王庄、郭楼、陈庄和余李五村乡绅、寨首进行商议,出资捐款重修寺庙。并倡议成立庙会。群众捐款、购地,结集工匠,破土动工。沿用庄院厅堂式布局,以古槐、八角琉璃井为中心,向后延伸。占地40余亩。历时八个月竣工落成。恰值二月二吉日,召开开光大法会以示庆祝。”

  《千年古槐》

  大门外的一棵古槐树,树干空洞,有雷击的痕迹。向东北一枝,枝叶茂盛。根部并生一棵枸树。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拉着年轻人在述说千年古刹的古往今来。据说这棵槐树是许昌地区最古老的国槐,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一直没人维护,这棵古树的身体中部早已枯干。不知哪儿来的一场大火,把它的胸部烧了个大窟窿。着火的时候,火苗乱窜,消防车忙碌了好长时间才把它灭掉。随后,就在着火的地方,奇迹般地长出了一棵构树。它长得飞快,现在已经成为大树了。这就构成了一个奇观--老槐树中长出一棵构树--树中树。树上挂有一个标牌,看来是受那个部门保护了。

  关于这棵老槐树,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不甘寂寞的老槐树化做了一位教书先生,来到山西的一个小村庄收徒教书。老先生的书教得非常好,方圆几百里地的读书人都来拜他为师。凡是经他调教过的学生,不是考上进士,就是中了举人。老先生从没有告诉人他家住哪里。三年过后,老先生去世了。去世前,他只是告诉身边的学生,以后想我了,就到许昌城北10里地一个叫俎庄的地方找我就行了。安排了后事,他的学生就来到了这个地方。不论怎么问,也问不出有人在外地教过书。后来,这几个人就来到了老槐树下歇息。当地人告诉他们,这棵老槐树已经死了三年了,前不久忽然又活了。几个外地人一算,时间恰好与自己的老师在山西的时间吻合。他们恍然大悟,自己的老师原来是这棵老槐树变的。他们赶紧磕头下拜,连声向老师问安。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扬开来。以后凡是想考进士问功名的读书人都纷纷前来朝拜这棵老槐树。”许昌市北行七华里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龙化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