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国色芬芳> 花子赵一 五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花子赵一 五十(1 / 1)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西、东捻的作乱。并且先后平定陕西、甘肃的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人物生平

  登基前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同治皇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载淳生母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尊为皇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訢发动北京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斥革其他五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两宫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最后只亲政了一年。

  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下去。接着李鸿章率淮军于同治七年将捻军也镇压了下去。

  19世纪60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起了洋务,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为它服务的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与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然而同治帝与这一切毫无关系。

  同治幼年,政事由两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朝廷对同治帝的读书十分重视,派礼部尚书祁寯(jun)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均、编修李鸿藻教授汉文,礼部尚书倭拾珲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书爱仁均教授满文。此外还教授步射、骑马。这些课程是皇帝的必修课。有这么多名宿教授,同治帝一定学得很好吧?出乎意料,很不理想。看看老师的反映吧。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开始,在咸丰朝获状元,同治朝担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同龢受命教皇帝读书。同治写字像《翁同龢日记》说到同治帝16岁时(同治十年,1871)的读书情况。

  正月初七:“晨读极散,因极陈(极陈,极力上言)光阴可惜,当求日进之方,上颔之而已,照常退。”

  初九:“读甚散,敷衍而已。”

  二十九日:“……午初来,满书极吃力,午正二始毕,讲折尤不着力,真无可如何也!”

  二月初八:“课题‘重农贵粟’,诗题‘东风已绿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极涩,初稿几无一字可留,且虚字亦不顺,复逐字拆开讲过,仍凑泊而成数段,未毕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诗,诗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16岁的皇帝读书就是这样。

  丁国均《荷香馆琐言》还有这么一个记录:

  毅皇帝尝与翁师傅言,自谓当差劳苦。

  “毅皇帝”是同治帝的谥。当皇帝,竟把管理国家大事说成是一种苦差事!

  亲政时期

  同治皇帝塑像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她以同治帝“典学未成”为由,拖延同治帝资料图片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才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同治帝婚姻是个大问题。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同治帝本人喜欢前者,同治皇帝的惠陵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只有一年多。

  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方便太后颐养为名,实为自便,降旨兴修圆明园。修圆明园需银1000万两,木材一项,径七寸至四尺多,长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陈黄松木要3000根。钱,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各省款项支绌,当时西北左宗棠又正镇压回民起义,捐输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财力根本不允许再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园。木材需从四川采集,但道光初年以来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无从购觅,况且运输艰难万分。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请求缓修,师傅李鸿藻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劝谏。同治不听。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正式开工。钱出自捐款40多万,木材由人到福州买进口的。十二日,同治帝亲自视察工地,此后又于四月初九、五月十一日视察工地。

  赞成修园的也有,那就是与慈禧太后同族的两广总督瑞麟,而越来越多的大臣反对同治这一做法。三月二十四日,奕訢、奕譞、景寿等共同上疏劝谏,仍不听。七月十六日,开始忍耐并出了两万两报效银的恭亲王也上《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附议此折的还有10多名御前大臣与军机大臣。该折提出了一系列大政要事,要求停工。同治读了折子上几行字,便勃然大怒,说了好些低水平的话:“我停工何如?尔等尚有何哓舌?”奕訢又提出一些问题,同治帝大怒,说:“如此位让尔何如?”奕訢又提到同治“微行”一事。所谓“微行”是指他便装到宫外寻秦楼楚馆。同治帝开始矢口否认,待奕訢说出时间、地点和人证,才无话可说。同治帝对奕訢怀恨在心,写了一道朱谕,革掉他一切职务。九月二日又改为只将他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九月三日又下朱谕,革去惇王奕誴、醇王奕譞、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讷彦谟诂、额驸景寿、贝勒奕劻、军机大臣奕訢、文祥、宝93、沈桂芬、李鸿藻等10人的职务。慈禧太后尽管与奕訢有矛盾,但她还不想马上就把奕訢完全排斥掉。她立即叫同治帝取消这个上谕,说:“十年以来,无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同治这才立即发出上谕,恢复了奕訢世袭网替的亲王衔,奕誴、奕譞的官职也得以恢复。

  由于众多大臣反对,同治帝终于于八月一日下令停工。

  猝然去世

  短命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终年19岁,其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说法:

  清东陵·惠陵惠陵妃园寝全景一、梅毒说。这是民间说法。同治帝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兴,常独处乾清宫。苦闷的他,由王庆祺导淫,与载澄微行,在宫外寻花问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误作天花来治,最后病死,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二、天花说。这是官方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时人笔记记载,多数史学家认同同治帝死于天花。


try{ggauto} catchex{}


  同治帝死后葬河北昌瑞山惠陵,庙号穆宗,谥“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人物年表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储秀宫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去世,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依照咸丰帝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与慈禧夺权。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同治十一年九月,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岁。

  死因之争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对于同治帝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帝《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穆宗陵墓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日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醇亲王奕、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

  嫡母:孝贞显皇后(慈安皇太后)

  生母:孝钦显皇后(慈禧皇太后)

  后妃

  皇后(1人)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

  咸丰三年甲寅七月初一(1854年7月25日)生。九月十四(10月15日)子时迎娶,年18岁,比载淳大两岁。同治七年二月初三(1872年3月11日)册立为皇后。同治十四年(1874年)十二月,德宗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同治帝崩,后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以寡嫂居中宫不成体统”,又对慈禧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收到其父无字书信后吞金屑求死,抢救暂缓,又绝食。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薨,仅22岁,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二年(1909年)四月加上尊谥恭端二字。

  皇贵妃(4人)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穆宗立皇后,同日封慧妃。进皇贵妃。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进敦宜荣庆皇贵妃。光绪三十年,薨。谥曰淑慎皇贵妃。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为珣嫔,进珣妃。光绪间,进珣贵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珣皇贵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谥曰庄和皇贵妃。

  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瑜嫔进瑜妃。光绪间,进瑜贵妃。宣统间,进尊封敬懿皇贵妃。

  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事穆宗,自瑨贵人进瑨嫔。光绪间,进瑨妃。宣统间,进尊封荣惠皇贵妃和荣惠皇太妃。

  无子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