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明白了,说道:这岂不是有些自相矛盾么?既怕别人对他有戒心,又怕没了戒心混不下去,真是可笑。
师父叹了口气道:呵,世间之事,可笑的太多了,这种不算是什么。
其实说白了,就是跟那些宗教一样,套上一层外衣才好让人相信,才可以继续他们的目的。【论命】之学,主流观念是近于【易】学,为的其实就是扯虎皮当大旗而已。但【易】只是【六艺】之一而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原本根源不同的学说都混杂在了一起。【阴阳五行】与【易学】本来就不是同根同源,但庶民们文化太低,不懂得分辨,只能听人说什么就信什么。长此以往,就会被有心人所利用,将其【美化、神化】。
因此【民间传说】要尊重【学术化】,与【六艺经纶】通俗【普及】,二者之间要以相对兼顾的形态面世。
在此,可以引用两位先贤的话,我们就可以明白【论命】之【学理】与【说话艺术】,二者必须兼容不可分之原因了。
【广阳杂记】刘献庭载有---
【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看小说听讲古者,此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性天中之【易】与【礼】也。圣人六经之教,原本人情而复之,汉儒者,乃不能因其势而利导之。百计禁止遏抑。。。。无怪其裂溃散也。。。】
圣人之道,源出于【百姓的人伦日用】。一般人们所关心之切身【日用人伦】也就是一般【命家】所论的【妻、财、子、禄。。。】,刘献庭认为【占卜、祭祀、讲古。。。】等,即是【六经】之前身。
【王阳明】说【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同德】。】
故此,合于这二位先贤的话,印证之于【论命】界之中,即是---
1.【人情之本【妻财子禄、趋吉避凶】之说,必以【经书】为依。故此【论命】谈相、阳宅、阴宅。。。】,一定是依【经】为本。
2.【经纶之道】必以【原道】中之所说【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必与【愚夫愚妇同】。即是---
一言【词】必与【来宾】的【身世、教养、日用人伦】观点相同。
在符合【经书】六艺之中,而对来宾之间,对答之。
基于此,就要详细叙述如何应对【命主】,如何与他们【同心同德】,也就是【法华经】中所说【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所以,言谈之道,必与【命主】同德于他(她)的【人伦日用】之【习惯、观点、好恶。。。。】而相交谈。
说白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在说话之前,就要先动脑子好好想想,有什么可以说,有什么绝对不能说。如此,以【论命】为表,以【同心同德】为用,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让命主满意,也可以是【论命者】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说的是【二元二分法】,这是指【理论】与【实务】二者都是【论命】一体两面之事。【命主】对【命运】的期望,与你对【命运】的看法,是有着相当不同的【体、相、用】。【命学】自古以来,在【从业】的层面,都面临着一些重大的压力。
在【命主】的立场而言:
比如【命主】对【论命】这件事【可以很相信;也可以不过是随意问问;也可以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可以因人而信;更可以视之为一场【骗局】。。。。】
而在【论命者】的立场而言:
比如:【论命】只不过是一种【被人需要】的自我满足;对他人评头论足,乃是一大乐事;收些命金贴补家用也是个偏门;失意之时,可以作为临时职业;以人们心中关心他自己的未来的这种心态,为一种很有潜力的市场;做一名专业的【心理】大夫,既能挣钱还能安慰他人;论命者自己也相信【命运】;视【阴阳五行】为一种【哲学】;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反正总能蒙对几个;正是如古人所言之:【虚抬人命,以尽其财,擅言祸福,以伤人心】。
因此,作者以最基本的【常态】,以及最诡谲的【时态】,作一些【二极式】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