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玄幻魔法>我的师父,任先生> 26,常清静经,愿你得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6,常清静经,愿你得静(2 / 2)

不过,他毕竟只是小打小闹,而且应该也不会讹太多的钱财。但如果放任不管,让他一次一次的尝到甜头,那恐怕将来他的胆子会越来越大,做出更严重的事情。到那时,就晚了。

然后又转头对师兄说道:我这么说的意思,是让你学会控制自己,对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一个度。吃饭,七八成饱就可以了。余下的两三成积少成多,可以再吃一顿。若是你顿顿都吃十成饱,那么你可能就不会有余,甚至还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影响。欲望是无可避免的,但你一定要学会控制、驱散,万万不能让它占据你的全部思维,控制住你。

师兄点点头道:是,师父,我明白您的苦心了。

我也跟着点点头道:是,师父!我以后每顿也少吃点儿。

师父欣慰的看着师兄,又苦笑的看着我,接着继续说道:

所以不能者,唯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亦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注:所有不能达到精心的人,都是未能将心中的欲望驱散、控制住,反倒被欲望所控制。能如此之人,可以做到内视其心,而无所见其心。外观其形,而无所见其形。远观其物,而无所见其物,只有茫然一片的空。天地万物,在他的眼中都是一种空的状态。非是天地万物不存在,而是天地万物都不能在他心中占有一丝一毫之地。如此,便是真静的状态。如此状态下,欲便不会再生出。因为你眼见万物都是空的,内心也是空的。根本没有什么能装的进你的心里,也不会占据你的思维。如此目空一切,放空自己的状态,就是真正的静。

这种状态,很难,但又并不是很难。最起码你们这个岁数是无法做到的,而且也必须入世经历很多事情之后,自己有感而发才是最好的。若是一味的避世不出,逃离红尘,也是无法真正的驱散欲望,而是躲避欲望,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为师不求你二人做什么大圣贤、大官。只求你们能认清自我,明白何事当为,何事当避,朝着那种静的状态无限的接近,但不可到达。

我好奇的问道:咦?师父,您这话不是前后矛盾么?既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却又不能到达那个地步,那岂不是永远困在路上?这不大符合有始有终的态度呀。

师兄却若有所思,然后说道:师父的意思,恐怕是说若是真的到达了那个终点,反而不吉。就如同我们学习命理之时,一直说的只要禄便足够,不可到达旺处。因为在禄,始终是与旺相差不远,意味着你还有余地。但是若是你到达了旺处,那么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下坡路了。所以,宁肯一直停留在终点之前,也不要越过那道线。

师父满意的点头道:不错!完儿悟到了。只要你们能谨守住这一条禄的规则,其实也已经很足够了。一法通、万法通。各种理论知识,或者实务知识,说来说去也都是在说很多重复的观点。比如这个禄,在天就是月有阴晴圆缺,在地就是万物到达顶点之时,很快就要面临着衰败。历史上之天灾、人祸、王朝、名人,无不应验。而很多通晓此种道理之人,往往都会选择急流勇退,保全自身。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出于自保的本能。但,很多人都是被这样、那样的欲望缠住,可惜、可叹。。。

顿了顿,又整理了一下思绪,继续道: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注:这一段是说,能清静的人,便是得到了无上真道。但是这种道只不过是一种理念,一种抽象的概念。并不能使你填饱肚子,并不能使你不病不死,也不能使你成为万人之上。而只不过是让你的灵魂、精神、思想得到升华。使你能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甚至是明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则。如此,你便能顺着这个规则行进,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如此,也算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方式。而,能够领悟出这种概念的人,就可以将这种道理传播于世人,能使更多的人得到益处。这益处并不是金银财宝等实质性的改善生活之物,而是能让你摆脱或者说减少欲望的控制,明了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和谐、稳定的相处,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的走得更远。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注:上士可以理解为圣贤,或者是山川、河流。从来都是默默无闻,但是却都在不为人知之间为大自然、为人类、为其他生灵带来福利。大家都知道,但是他却从不去争功劳,显摆自身。因为他们都是无冕之王,并不需要那种认可。

下士,则可以理解为那些利欲熏心之辈,内心被欲望占领,任何事物都想占有,名声、地位、财富、权力等等。没什么是他不争的,完全就是为了欲望,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人,就算是争到了王位,也只不过是让人口服心不服,待大势一去,便会被推翻。

这两者也可以理解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德,是那种你不说,不要求,不争取,别人在心里也都是默默的认同你。但是你本人却不以为然,从不会真正的去接受。因为你只会以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不值得别人去称颂。

但下德,则是那种为了得到别人认同,或者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兴趣、注意才特意作出某些事情。

一种是毫无利己,毫无动机的行。

另一种是满满的动机,期望能在付出一些行动之后,就能立马收获到自己期望的一些回报。仿佛就是一边在做某件事,一边在大喊:大家快看,我在做什么?我做好事了,你们快表扬我啊,快称赞我啊!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注:这就是说,但凡抱有目的的假仁假义,都不能称之为得道、有德。而且他们也不会明白何谓道、德。虽然是如此,但这两种情形也是必然的。因为有天、有地。有男、有女。那么有德的相对,就一定会有无德。

这篇经文是想度化世人,让大家都变得有德,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妄想。因为阴阳的定律就是凡事都一定会有两面,两种不同、相反的状态呈现出来。所以,一定会有有德之人,也一定会有无德之人。不是你说用什么经文,用什么方法来渡就能渡的了的。说白了,这完全就是违背了自然之理,单相思的单纯想法罢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