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车师古道漫行记> 第五章 自然景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自然景观(1 / 2)

自然景观

在车师古道两旁,由于上亿万年地理自然的变化,也因气候、气温和山川以及地壳等变化,而形成了很多奇特美妙的自然景观。

头桥绝壁

头桥绝壁,位于天山北坡,由吉木萨尔县,进入车师古道的第一道桥梁处,这里正好有一个断头崖壁。头桥绝壁,因此而得名。

在头桥绝壁跟基处,有一块人工凿出的长方形壁面上,写着“车师古道”四个红色大字,特别引人入胜。来到此处的游客,大都要在此拍照留影。

当年,玫瑰勇士,从吐鲁番徒步穿越过来后,三位女勇士身穿户外迷彩服,头戴户外帽,在此留下了一身戎装的合影,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记忆。

我每次来到车师古道,都要到头桥绝壁看看。也都要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头桥绝壁,高约30米,仰视角达40度。

此处,地势错综复杂、险峻。一是,本来大龙口河就是从东西两山之间的河谷奔流而下,奔腾的河水,到了此处,又遇到一个断头崖壁,河水只好拐弯向西流去。二是,河水未拐弯前的50米处,西河岸也是一个崖壁,离河只不过2米多。三是,为了方便人畜过河,在此架起了一座桥梁,真是既险峻又神奇!

加之此处又新修了“头桥驿站”。该“驿站”是一座五层楼建筑,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墙面上竖着隽刻着半米见方的“车师古道”四个大字,墙面上还有一幅“车师古道穿越示意”凹凸塑雕图,

此处,还修建了一座雕塑拱门,拱门上“头桥驿站”四个大红字,格外引人注目。拱门门柱旁边,又横躺着一棵一米多粗的雕塑树,雕塑树上“车师圣水”四个红色大字。也是非常夺目,加之雕塑树上喷出的一股泉水,更是夺人眼球

因此,头桥绝壁,成了车师古道景区的第三大看点。

头桥绝壁,距离“车师总驿站”一公里半路,游客参观完“车师总驿站”,坐上景区观光车几分钟,就来到了头桥绝壁,

另外,车师古道景区规定所有进山的游客,都要在此处下车,徒步行走进山。

因此,游客下了观光车,都要驻足,围而观之。于是,此处又呈现出了一幅自然景色、景物与人流、人**织,交汇的风景图画……

“金蟾望月”叠石

在“头桥驿站”的后面,“头桥驿栈”门洞的上面,“滴水观音”左边的山头上面,有一个小型的“金蟾望月”叠石景观。

一般情况下,人们来到头道桥,都要急着先去看“头桥绝壁”“头桥驿站”“滴水观音”这些比较大的,比较很显著的景观,一般也不会在意那些小的景观。

2016年6月5日,我第一次来到车师古道采访,因为是采访,也就看的比较细致一些。

看完这些显著的景观后,我顺着山路,往南走的时候,无意之间,回头一看:在“滴水观音”左边的山崖上面,爬着一个貌似癞蛤蟆的叠石景观。

顿时,感到特别地惊奇!于是,就赶快返回头来看个端详。

当时,正值上午艳阳高照的时刻,太阳光照射在癞蛤蟆石上面。癞蛤蟆石被照射的金光灿灿,因此,显得格外地鲜亮耀眼····

此刻,我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硕大的癞蛤蟆,爬在崖头上,一层一层的碟在一起,层次很分明。同时,呈现出一种黄褐色的颜色,它们一个个张着大嘴巴,好像要吃天空中飞过来的什么昆虫?

看着这些憨态可掬的癞蛤蟆,使我不由得浮想联翩····,但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此地,慢慢地向南走去·····

后来,我多次来到过这个地方,观看“金蟾望月”叠石景观,也多次向同路来的游人,介绍过“金蟾望月”叠石景观。

看过“金蟾望月”石叠景观的游人,也都赞不绝口的发出连声赞叹·····!

大石头缝里流出的泉水

2016年5月15日,我第一次来到车师古道景区,参加同学聚会。当天下午,我徒步从“车师总驿站”走到了头道桥。

头道桥这里,是个景观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有“头桥绝壁”、“头桥驿站”“滴水观音”。

参观过以上景观,我顺着山路,朝南走了五六分钟,在左手方向的大龙口河边,看见了一个特别大的石头,矗立在河边上。

出于好奇,就来到大石头跟前,看个端详,我围绕着这个大石头,看了一圈,觉得它有上百吨重。当时,只认为石头特别的大,其它并没有看出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而后,就蹲在大石头的北头,双手撩起大龙口河水洗手,顺便捧起一捧水,刚往脸上抹了一把,无意之间,脸向右一转,头一偏。就在手往脸上抹的这一刻,却看见:从大石头底部的一个缝隙里,往外流水呢······

起初,也没有十分在意,因为大石头就在河边上,以为水是从河里渗过来的。

可是,仔细一看,大石头虽然在河边上,但它离河水,还有一定的距离,再仔细一看,大石头在上坡,河水在下坡,水怎么能从下坡倒流到上坡呢····?

出于惊奇,我便特意在周围反复的查看了几篇,还是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最终还是认为:大石头缝里流出的水,是从别的地方流过来的山泉水。

因此,我每一次来到车师古道景区,都要在大石头周围转上几圈,看上几看。可是,每一次来,也都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至今,大石头缝里的水,仍然源源不断地往外流着·····

“石树联姻”之谜

乍一听,“石树联姻”,好像是一个神话故事。令人无限遐想·····

“石树联姻”,坐落在头道桥与二道桥之间。与第二个景观“滴水观音”,只有半里地的路程。

2016年5月15日,我来车师古道,赴约同学邀请。就听说有“石树联姻”这样一个景观,也感到很神奇,就徒步二十分钟,来到这个景点看个究竟?

走过头道桥,看完“滴水观音”,来到上山路的第一个拐弯处,右手不远的山坡边,有一棵直径1米多的白杨树与一块几十吨的大石头,紧紧地粘贴在一起,石头与树杆的颜色浑然为一色。

这块巨石,就像一个强壮彪悍的“男人”,而白杨树尤如一位柔情似水的“女人”。

两个物体粘在一起,恰似一对如胶似漆的夫妻,互相搂抱着。石头尖头部分,深深地栽进树杆里,就像一个男人,一头栽入了女人的怀里。白杨树右边的树皮,紧紧地包裹着石头,就像女人用抒展的臂膀,紧裹着男人身体和肌肤。因此,路人饶有兴趣地称之为“粘粘夫妻”。

其实,它是一个植物与矿物,粘贴在一起的真实的自然现象。我即刻拿出照相机拍下它真实的面貌。

青年恋人,来到这里,都要双双拍一张合影,以表永结同心,百年和好的寓意。也有老年夫妻到这里合影的。

树抱石之奇

没来到车师古道之前,我就听说二道桥这里,有一个树抱石的景观,就对此特别感兴趣,很想早点看到它。

2016年6月6日,我第一次来车师古道采访。听说到树抱石也就两公里路。当天下午,就徒步来到这里了解详情。

在半道上,看过“石树联姻”,走了不到一公里路,便来到了树抱石的地方,就看见这个奇特的自然景观。

树抱石,地处头道桥与二道桥之间。

临近二道桥,小路西边有一棵大杨树,上半部向右长着的一个枝杆,恰似一头小鹿。树的根部,有两根主根环抱着一颗三角石,另一树根劈开三角石植根于其中。故被人称之为树抱石。

此奇特的自然现象,观看之余,给人似无限地遐想…究竟是先有了石头?还是先有了树根?

在遐想之中,人们会得到自然美的享受。

这一地段,石与树的景观颇多。在半道上,我还看到了两个有关树的景观。

第一个是:从上山路上,横流过的小溪旁边,有一颗直径,八十公分的老白杨树。树杆两米处,横长着一米多长,三十公分粗的半截干树枝。远远看上去,特别像一只沙皮狗,有人在狗的头部,干枯的小洞里,?上了金色纸团,就像沙皮狗的两只眼睛,使得这只沙皮狗,更加形象逼真!

第二个是:就在离“树抱石”不远的山坡上,有两颗松树,缠绕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对恋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令路人无不赞叹!

探访“神泉”

“神泉”,坐落在头道桥与二道桥的中段。

走过“狼窝山”,“树抱石”。再向南走半里地,山路西边的半山腰崖壁上,就看见涓涓泉水,沿着崖壁缓缓流下,形成了一道神奇的景观。人称“神泉”。

据有关专业机构检验,此泉水,四季保持20度摄氏恒温,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饮用后可使人肠胃平和。洗浴后可治疗皮肤疾病。

我2016年6月6日,第一来来到“神泉”,只是一般的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

当年7月25日,我第二次来车师古道采访。

7月26日,我在牛圈子沟采访时,碰到一位83岁的哈萨克族老牧民吾麻尔老人,在与这位老人攀谈时,他告诉说:“我们村的村民吐利根巴郎子,那时候头上长了癣,就用“神泉”的泉水洗了以后,很快地就好了”。

听了吾麻尔老人的讲述之后,我便对“神泉”,更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进一步详细了解“神泉”情况。

于是,当天下午,在杨老板女婿的帮助下,找了一位哈萨克族巴郎,驾驶着摩托车,把我带到了“神泉”。

这一次,我对“神泉”又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发现“神泉”的泉水,不是大股的往外流,而是嘀嗒!嘀嗒地往下滴。由于石板常年被水侵蚀,石板上呈现出的是黑褐色,有的地方已经长出了青苔。

“神泉”的泉畔上,斜拉着好多根绳索,绳索上拴着各种色彩的布条,

另外,“神泉”旁边,立有一块无字石碑,听说这块石碑,就是在“神泉”脚下挖出来的,后人将它立于泉边。

无字石碑,更默默地说明“神泉”的神密及“神水”的神力。

因此,路过此泉的人,一般都要品尝一下泉水。并顶礼膜拜、许愿,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三探“石棺”

“石棺”,位于头道桥与二道桥地段。距离头道桥两公里多路。此路段有一块条形大石头,形状特别像一口棺材,所以人称“石棺”。

2016年6月6日,我第一次来车师古道采访,一路向南走。走过“神泉”,不到半里地,就看到路的东边,南北方向卧着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

走近后,粗略估算了一下,“石棺”长约3米,宽约1.5米,高0.7米左右。当即拍了几张照片,因为还要进山看别的景点,便匆匆离开。

2016年7月27日,我与杨老板的女婿同行,第二次来到“石棺”,查看后,发现“石棺”的背部,隽刻有7、8厘米深的槽沟,并雕刻有花纹。

继续查看后,又发现紧挨“石棺”的北头处,有几块石板。于是两人把石板翻过来查看,又发现这几块石板的边缘,都有较为规则的石刻条纹。就断定是有人专门凿刻的。

2016年9月25日,我第三次来到“石棺”。此时,正当秋季,“石棺”周围的野草已经枯萎,仔细一看,“石棺”底部边缘,还有隽刻的竖条纹,长约10厘米。“石棺”北头左下角旁边凿有一个圆洞,像个装水的桶。

关于“石棺”,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当年西域一个国王迁宫途经车师古道,王子身染重病不得医治,命悬一线。国王就下令,给王子做一口石棺材。于是工匠们就地取材,开始制作石棺材。

正当工匠们忙着凿石,制作石棺材时,有人从旁边的“神泉”取来“神水”,给王子喝了后,王子慢慢地好了起来,命得以救。准备制作的石棺材还未完工,就此搁置。因此,尚未制作好的石棺材,就变成了当今的“石棺”。

二访金洞子

金洞子,位于二道桥附近的大龙口河东岸的云梯沟。

2016年6月6日,我第一次来到车师古道采访,在鸡心梁牧屋遗址,碰到一位正在放牧的哈萨克族小伙子,便向他打听金洞子在什么地方?

小伙子告诉我说:“金洞子就在附近的云梯沟,有两个金洞子,一个洞大概深70米,一个洞大概深50米。”

小伙子紧接着又说:“这两个洞子,人进去都转不过身来,一次只能一个人侧身进去”。

当天下午,在头道桥处,一位牵着马的中年哈萨克族牧民,也告诉我说:“走进金洞子最深的地方,连手电都不亮了,70米那个洞子,进洞20米的地方,有一个塌方,堵在洞子当中,人已经进不去了”。

东汉时期的吉木萨尔,称“金满城”。

据泉子街一位老人介绍说,他们的先辈们,乾隆年间,曾在云梯沟采过金子。

至今,当地还盛传着,金洞子“用铁锹留金子”的说法:金洞子里放着一把铁锹,挖金子的人,用铁锹挖完金子,不把金子全都拿走,总是要留一些,有年年有余之意。所以老金客们每次都要留一些金子。

后来,金客们一直延用了这种做法,路过此地的淘金人即便是不挖金子,也要用铁锹挖几下土,粘粘运气,并且将铁锹放回原处,否则就会破财。

2017年6月28日,我第二次再访金洞子。因为前一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探访。

这一次,在一名哈萨克族小伙子的陪同下,才来到金洞子的。虽然没能进洞,但是拍下金洞子的照片。

三桥秀色

“三桥秀色”,指的是三道桥地段的景色。此处是车师古道上自然景色最美的地方。这里的景色美轮美奂,美不胜收,令人神旷心怡。

2016年6月6日,在杨老板女婿的陪同下,我第一次来到“三桥秀色”。从鸡心梁东面的斜坡,上到“鸡心梁牧屋遗址”,顿感眼前豁然开朗,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驻足定神,享受此地的美景·····

这里,两边是绿茵茵的山岭,中间是一个开阔的山谷,大龙口河水,从谷底川流而下,涛声阵阵;东面山上松林密布,云杉林涛;西面是绿油油的草甸,一坡连着一坡。

从梁顶到谷底,是一个大陡坡,弯弯曲曲,足有百米长。骑马到此的人,大都不敢骑着下山,一般都要下马,牵着马走下去。也有些胆小的人,连站起来也不敢走,只好猫腰蹲着,往下溜。

下到谷底,向右拐,又看见一个百米高的崖壁,宽达500多米,仰视角可达45度。在宽阔高耸的崖壁上,写着“月亮弯’’三个大红字,俗称“月亮弯”。

来到大龙口河边,又看见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它的根部长出一棵小松树,青翠挺拔,小松树的根与杨树的根缠绕在一起,景致奇妙无比。故称‘‘松杨同根’’

此处的大龙口河,上段是一个五六十米宽阔的河面,流过四五百米后,就遇到了“鸡心梁牧屋遗址”下边的百米崖壁,河道又来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转弯,河水奔流而下,溅起了几米高的白色浪花······

于是,我们就漫步徜徉在谷底,欣赏“松杨同根”奇特景观,观赏“月亮湾”及大龙口河水壮观的景象。

看完这里的景色后,我们没有急着过桥。就地坐在树林中的草地上,欣赏两旁的山色美景。

抬眼朝南看去,透过密密麻麻的树林,就隐隐约约地看见,大龙口河在密林中蜿蜒而下,同时,也听到了河水哗哗流下的声音······

看过以上景观,我们来到了三道桥上。

三道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木桥,由北向南过桥。

桥长七八米,宽一米五左右。尤其是南桥头,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石头,扑面而来,人走到跟前,不免有点惊恐!因此我们迅速离开。

而后,我们来到桥南面的一个大慢坡上。坡上长满了各种花草,并有各种石头,裸露在草地上。漫坡中间,还有一条长长的小道,弯弯曲曲地从绿草和裸露着的石头中间,蜿蜒而上·····。

三次途经“拦路石”

我来到车师古道采访。听别人说三道桥到四道桥的路,有两个地方特别不好走,就想探个究竟?

2016年6月6日,第一次进山里面去采访,我是坐在哈萨克族巴郎的摩托车后面,途经“拦路石”的,就没有细看,也没有多想,稀里糊涂地就过去了。

2016年6月26日,第二次进山,经过“拦路石”也是没有认真地看,一晃而过。

2016年8月19日,第三次进山采访。这一次,我和杨老板的女婿两人徒步来上山的。因此,仔细认真地查看一遍。

我俩早上出发,一路边看边走。走过三道桥,经过桥南边一个乱石坡,向右一拐,走上一条紧挨山坡的小路,就看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山涧小溪,从西边山坡上流了下来,小溪上面搭了两根圆木头,便成了桥。还看见圆木桥南面,有一个六七度的陡坡。

我俩小心翼翼地走过了圆木桥。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刚爬到半坡时,就累的够呛!于是,两人就地坐着休息了一会儿,继续爬了好大一会儿,才爬上了大陡坡,就又累得气喘吁吁······

我俩就地坐在坡顶上休息。这时,杨老板的女婿告诉我说:“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最难走的路。”

我正在寻思着:常年骑马或骑摩托车,奔波在山路上的哈萨克族牧民,是怎么上这陡坡的······?

就在这个时候,我俩看见,从山下来了一个骑摩托车的哈萨克族巴郎,还有两个骑马的牧民。

他们来到陡坡前。驾驶摩托车的巴郎,把油门加到最大,轰轰!···轰!一鼓作气就冲上来了。

骑马的两个牧民,坐在马背上,腰子朝前弓着,两腿紧挟着马鞍,手甩着马鞭子,使着浑身力气,也爬上来了。

看完了骑摩托车的哈萨克族巴郎和两个骑马的牧民。上大陡坡过程。心想,和我们一样胆小的人,只有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才能上去啊!

而后,我俩继续往前走。走了二十分钟,来到了一个小山嘴跟前。

只见眼前这个小山嘴:西面连着高高的山体。东面是一个深十多米,直上直下的捱坎,只有紧靠捱坎的边沿,有三十公分的窄路,而在窄路靠山体的这一面,又正巧卡着一个,一人多高的大三角石头。

这里一次,只能过一个人。骑摩托车的人到此,只好下车,推着过。胆小的人骑马到此,也只好下马,牵着马过。除了骑术高超的人能过,骑术不行的人,弄不好就会掉下捱坎。

看到这如此险峻山路,真叫人手冒虚汗,身出冷汗!···

幸亏我俩是徒步!于是,我们手扶着旁边的石头,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了过去。

回头再看,不免还是叫人胆战心惊······!

二寻“石躺椅”

我来到车师古道采访,听别人说车师古道,三道桥与四道桥地段,有一个“石躺椅”,就想去看看。传说大学士纪晓岚,曾经在这个“石躺椅”上躺过,愈加想去看看。

2016年6月6日,我第一次进山采访,因为时间紧,没有顾得上去寻找。6月26日,第二次进古道采访,上山时找了一下,也没有找到。下山时,因天下大雨,也没有去找。

2016年8月19日,我特地邀约上杨老板的女婿,徒步进古道去采访。我俩一边走,一边寻找。可是,一直走到四道桥,也没有找到“石躺椅”。

我俩又把四道桥,认认真真地看了看。而后,也把此处的石碾,石碾盘,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查看了几遍。

我俩还互相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留念。我特意把记事本展开,横着写上“第三次来石碾”几个空心字,还让杨老板的女婿给我拍了张留念照片。

此时,已是中午了,我俩就地坐下,吃了点东西。休息了一阵,就折返头往回走。

我俩在往回走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寻找,只要发现疑似的石头,就到跟前去看看。就这样走走看看,看看走走,大约走了两公里路,来到一个下坡的地方。

突然!····看见在一块河滩地乱石头中间,有一个像“石躺椅”的大石块。如获至宝,飞快地跑过去,看个端详。

我俩走到,“石躺椅”跟前一看,这个“石躺椅”,座东向西,高约一米五左右,宽度一米左右,座位长八十公分左右。是青石料的,天然形成,无任何人工凿刻痕迹。只是感觉“石躺椅”有点大,不像想象中的那样。

但是,我还是立即坐上去试了一下,坐一个人宽宽松松的,杨老板的女婿当即给我拍了一张照片。

据说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来吉木萨尔选军营地址时,到过此地,也坐过这把“石躺椅”,

我即刻围绕着“石躺椅”,仔细看了几遍,在周围也寻找了一下,可是,却没见着,留有任何笔墨或痕迹什么的?

虽然,纪晓岚来此坐“石躺椅”,只是个传说,也无需查证。可是,这个“石躺椅”,实实在在的就立在我的眼前了。

百丈悬崖上的泉眼

2016年8月19日,我第三次来车师古道采访,我和杨老板的女婿徒步十多公里,走到四道桥,查看完石碾子、石碾盘后。折返头往回走,我俩一边走,一边观赏路两旁的景色。

在下山的路上,我俩走走停停,只要见到好的景色,就停下来看看。

走了一会儿,来到大龙口河边,一个下坡的地方,两人一起走下坡来。刚来到河边,向右侧身一看,南面河滩地里景色异常·····,

这里緑树成荫,树木相间得当。有两道河水流下,一道水小一点,是从东边流下的。另一道水是主河道,水流比较大。这两道河水,分别从河滩上奔流而下······

当时,正值中午,又是一个大晴天,艳阳高照,阳光明媚。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河面上,泛起道道白光,呈现出一派迷人的景色,格外引人注目!

我俩被此处的景色给吸引着了,所以再没有往下走。两人索性坐在河边的斜坡上,欣赏着美景·····。

两道河水,流到我们坐的斜坡处,又汇成了一道水。顺着河道徜徉而去······

欣赏完此地的美景之后,我俩又继续往山下走。走了大约一公里路,就看见大龙口河东岸,有一个百丈悬崖。

于是,俩人就来到河的西岸边,朝对面望过去····,只见湍急的河水,紧挨着百丈悬崖的脚下川流而下······

我俩又被这里的景色给迷住了。于是,就坐在河西岸边,仔细地看着对面的崖壁。

看着···看着···,突然!发现对面,崖壁上还有好几个泉眼,嘀嗒!嘀嗒地在往下滴水呢·····。

再往下看,还有一个大一点的泉眼,流出来的水,有绳头那么粗,流水的声音还挺大的呢!

当时,我被此景震惊了!因为在车师古道上,除了“神泉”外,这个泉眼是我看到的最大的泉眼了。

当时,我还吼了两嗓子:“我来啦····我来啦····!这里景色太美啦!”而后,我又看见,在这些泉眼的右边,还有一个两三米大的凹进去的窝洞,里面交叉的放着两根木棒,呈显十字架形状。

顿时,我觉得很纳闷?心想:在这百丈崖壁之上,湍急的河水之前,怎么能会有人,把两根木棒放过去呢?一时百思不得其解······!

方石“桌”

方石“桌”,坐落在四道桥与五道桥之间,离四道桥较近。

2016年6月6日,我第一次来采访,路过这个地方,也没有发现这块方石“桌”。

6月25日,第二次来采访。走过四道桥,向南走了不到10米远,就看见河岸东边的草地上,卧立着4、5个巨大的圆石头,估计每个石头都在百吨以上,石头的颜色呈黄褐色。也不知是那年?山体蹦塌,滚下来的山石。总之,令人无限地遐想……

我正沉寑在沉思之中,默默地环视着四周,猛然····!抬眼向西一看,河对面流水的地方,有一个面子朝下的方石头。看上去特别像一个带腿的桌子,但“桌”腿很短,只是几个粗粗的圆头向上戳着,“桌”面朝下,“桌”腿朝上,倒立着。顿感奇怪!再一看,石头底下,好像有一圆形管口,往外流水呢······,更觉的奇怪了!心想:这大山里,哪来的人造圆管子呀?仔细一看,才是水流自然形成的圆型水流状。

当时,因河水湍急,也无法过河,我只能站在河东岸观看。仔细观看了好一阵,才看清楚:从西面山上,流下来的一股水,从方石“桌”,的两边和底下流过。方石“桌”,像似被空架起来。

再仔细一看,这块方石“桌”,造型非常奇特:它不但四四方方,而且石头的横切面,还有很整齐规范的叠层,叠层中间的分割纹路,清晰可辨,看后叫人大为震惊······!

看过方石“桌”,不免使我联想到,河东岸这几个巨型圆石,相许,连同方石“桌”,它们都是当年山体蹦塌时,一块儿滚下来的山石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