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车师古道漫行记> 第四章 人文景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人文景观(1 / 2)

人文景观

在车师古道,2000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活动的开展。也因商务、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战争等因素,留下了诸多遗迹、客栈遗址等人文景观。

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坐落在今吉木萨尔县以北12公里的北庭镇。因笔者曾是一名宣传文化工作者,曾多次到访过。

从乌鲁木齐驱车,沿着乌——奇高速公路,向东200多公里,到达吉木萨尔县城,继续向北行驶八九公里,进入北庭镇境内,在此向西行驶两三公里即到。

该遗址,据守车师古道最北端。是唐代设立的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1983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保护单位。

该遗址,北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接壤,南倚天山,扼守东西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突厥语称“别失八里”,意为五城。

据史料记载:公元649年唐置庭州。703年设北庭都护府,解琬为首任都护。709年北庭都护晋升为北庭大都护,杨和任北庭大都护。辖区包括天山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面到大咸海。733年设节度使,管辖天山、瀚海、伊吾三军,其中瀚海军就住于北庭城内。9世纪后属西州回鹘。13世纪属蒙古,史称“鳖思马大城”。宪宗时曾置行尚书省。1295年在此设别失八里都元帅府,有新兵人屯田戍守。据《明史.西域传扎》记载,永乐年间,北庭已成荒城。由此可断,北庭毁于元末明初。

故城为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4596米,南北西三面城墙残存,残高约3——5米,为夯土建筑。有马面、敌台、角楼和护城河环抱。内城周长3003米,厚约10——15厘米不等。故城破坏严重,各种建筑物和路貌不明。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内曾出土大量板瓦、筒瓦和莲花纹方砖等,其形制与唐长安、洛阳两京出土相似。并在城西北角出土唐代铜质官印“蒲雷洲之印”和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刻花石球、佛像残块、下水管道及陶器、陶片和瓷片等。故城规模宏伟,防卫森严,这与北庭故城作为当时统治天山以北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吻合。

唐代大诗人岑参,出任北庭都护判官时,在北庭西郊迎候西征将军封常清率军回返,写下一首《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峰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西郊侯军中,平沙悬落晖。”描写和赞颂封将军率军凯旋归来。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奉命到北庭筹划驻兵之地,于冬天来到这里,只见废城的绕城东西两边北流,在城北五里聚成一个大苇湖,他作诗云:“雪地冰天水自流,溶溶直泻苇湖头。残冬曾到唐时垒,两派清波绿似油。”此诗通过今昔对比,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

吉木萨尔本地八十多岁的退休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赵永壁挥毫写下了一首《北庭赋》,两千多字的巨幅宏篇,已被吉木萨尔县文博馆收藏,并书写上墙。同时赵永壁手书毛笔小楷《北庭赋》,随他本人编写的《北庭情怀》诗·书·画集已正式出版。附:《北庭赋》

北庭赋

赵永壁

禹甸神州,悠悠北庭,文化摇篮地,史册西域篇,兵家征战地,丝绸集散场。口龙化石,遥记原始社会;出土陶器,感知草原文明,逮及书契,地名始繁。西汉屯田车师后部,设金满城;初唐设大都护府,置建庭洲。统辖诸县,地跨天山北境,节度边陲,守护中国门楣。栉风沐雨,两千余载;屹立戈壁,气贯长虹。故城惜毁战乱,精魂犹存;热土焕发新姿,雄风不减。壮哉,祖国西陲锁钥;盛矣,北丝绸路明珠。

北庭居天山北境,陆路要冲,军事重地,虎卧龙藏。以蕴涵之厚重,鋳古城今辉煌;承历史之重任,辖广袤之疆土。历朝俊彦翩来,高贤流寓,文星炳焕,武贲杨威。张骞首通西域,遗踪尚在;耿恭领衔校尉,屯田车师。来济遣戌庭州,血染沙场,常青出师平叛,战功赫赫。更有民族精锐,本土材杰,贯氏家族,三代豪雄,尤以贯云石雅慕中原,尊崇儒学,精制散曲,蜚声文坛。岑参以幕僚之身,居北庭写边塞诗名扬天下;僧加萨里以大德之位,译大乘佛经无数繁衍宗门。谪臣中纪晓岚勘地营垒,致北庭旧址重现;林则徐遣伊犁过境,燃守疆爱国之心。果真谓,文则大魁天下,武则威震边关。溯自清代,国力衰退。奸宄当道,外侮猖狂.后宫霸而帝王弱,廷阙腐则国势危。九州浩劫,焉存皮毛之附;举国多难,北庭岂能独安!民国期间,蒋家独裁;黎庶居危,哀鸿遍野。军阀盛贼,霸疆祸庭而民罹难;匪首乌酋,分裂祖国则众恚恨。兵匪掠抢后堡子,盗贼嚣张民凄惶,廛宅劫踏,怨声载道。

斗转星移,山河重整。大军西进,拨云见天。于是北庭重诞,尽除曩昔之痛;额首庆幸,同沐解放之光。倡崇仁尚义之美俗,启厚德载物之慈航。振纲纪于廨署,享国泰而民安。迨及改革奔雷苏大地,春风化雨遍北疆。北庭俊杰,锐意开拓进取;百业隆昌,立志奋发图强。矗崇楼,修康衢,富民经济驰四境,优惠政策迎客商。贤者勤献策,富者乐解囊。民簇团结共拼搏,百业兴旺谱新篇。

观夫风物,北庭地脉祥和,风光雄劲,大漠舒展,绿洲绵延。天山为其屏障,融雪浸润田畴。稻麦黍菽,粮食高产,马牛羊驼,牲畜兴旺。水源充足,鱼虾肥美,阳光充足,瓜果香甜。煤炭储藏,饱含无线热力;石油丰富,加速经济腾飞。森林广布,自然生态优越;草原辽阔,毡房牧歌高亢。刺绣独特,技法高超;食品纷繁,能调众口。白皮大蒜,味醇香辣;特产红花,保健奇珍;胡麻籽油,香彻肺腑;塞上宽粉,绿色佳肴;食蔬水果,畅销异域;品类颇多,难尽其详。是百姓生计无虞,西域内外蒙惠。乃天地之精华所钟毓,平川灵秀之蕴藏。虽处漠地,仍多旖旎。

至于汉唐文物,琳琅满目;遗珠断玉,不失大观。宏伟博馆,收藏奇珍异宝;三面城墙,俱合盛唐建制。天山北麓统帅部所,大唐威严繁荣气息。能淘开元通宝,更存唐兵洞屋。城中漫步,昔日衙署塔庙街市依稀可辨;残砖碎石陶片俯身则拾。蒲类州印,铜狮陶兽,纷纷出土;玉石镇纸,花砖瓦当,件件称奇。辗转城西,大寺宏深,高昌回鹘王室寺院,北庭都护府址毗邻。上下三层洞窟,左右梵天塑像。壁画彩色纷陈,菩萨低眉垂首。读经变故事,赏题记胸怀。乃研究新疆古代宗教文化艺术建筑之珍贵实物资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之爱国主义教材。流连其中,客纷纷而驻足,气盎盎而扬眉。

徜徉北庭,客子多思。移步换景,感触良多。农村新貌,居民院宅幢幢。黉门棋布,春风桃李芬芳;崇尚经典,师宗先贤模楷。诗书画交相辉映,老中青姹紫嫣红。生态园林,百花竞艳;湿地揽胜,翠鸟翱翔。芦苇湖水溶溶,芳草绿茵萋萋。天地园崭新天地,千佛洞千佛慈悲,和谐园人天共处,五彩湾五彩斑斓,北庭园万象弥漫,师古道丝路枢纽。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斜晖西坠,歌声悠扬。白叟垂钓,童子嬉戏。晚霞映大地,灯火耀辉煌。

嗟夫,世事存兴衰之变,北庭有大小之分。其古城盛时称金满城,衰时称破城子,复归盛况,今吉木萨尔是也,为小北庭。其为大都护府时,辖地天山以北辽阔疆土,向西直指碎叶,李白婴幼于兹,为大北庭。今世何世,今人何人,当以大视野,写大风流。庭者,维汉哈回各族一家;观乎,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昔时为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之驿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日沾一带一路福泽,挾深厚物质精神生态优势再展雄风。抚今追昔,上承先贤之懿德;遥领神韵,下开雄健之宏图。各族团结,四海为友;五音合奏,共乐共忧。策马走边陲,守土有责;举杯对明月,慷慨而歌。

歌曰,北庭巍巍兮,如柱如梁。岁月悠悠兮,焕发新光。四海承平兮,福祉无疆。翘首而歌兮,人寿年康。盛世之民丰兮,凤翥而龙骧!吟怀激荡兮,共谱华章。

赵永壁老先生的一首《北庭赋》浓彩重墨,文采飞扬,高度概括,详实详尽地写出了北庭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及盛败与兴衰。

近几年,由国家组织的文物考古人员,对北庭故城,进行保护性的开掘。使这座故城永久地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和作用。

另外,每年都有很多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到此考察,还有大量境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旅游。

交河故城遗址

交河古城遗址,距离笔者常住地只有一百多公里路,因此,经常带领朋友和境内外客人到此游览。所以,对交河故城遗址较为熟悉。

交河古城遗址,居守车师古道最南端。它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

访客来到吐鲁番市,乘车向西行驶12公里,来到一个黄土台子前,抬眼就看见土台子上“交河故城”四个大字,醒目耀眼。故城坐西北,朝东南,城门开在东南面,城下两侧有两道水沟围城流过,这道沟叫牙尔乃孜沟。

交河故城,就坐落在牙尔乃孜沟两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

据史料记载,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古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交河故城是公元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世纪至14世纪,由于战火连年,交河古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教。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交河故城,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

这里是车师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吐鲁番的干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寺院占地5000平米,有汲水井一口。佛塔群有佛塔101座。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

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莲花瓦当、莲花经卷等。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故城保护发掘中,首次发现一座地下寺院和车师国贵族墓葬,并出土海珠,舍利子等一批珍贵文物。

交河故城遗址,现在已成为世界注目的观光旅游地,每年都吸引来数以万计的客人,到此游览参观。

(注:“北庭故城遗址”“交河故城遗址”参考相关资料)

东大龙口遗址

东大龙口遗址,坐落在牛圈子沟和大龙口沟出口交汇处,三角地带的土梁上。

该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最宽处约600米。城池座落在南端,呈长方形,东西约50米,南北约45米。

该遗址,北边靠近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驱车从泉子街向南,途径上九户村,行进7—8公里即到。南面距大龙口沟山口约2公里多。

凡是从南北两头,路过的车辆和人员,途径“狼头堡”处的天山森林公安派出所,向西面看去,有一片废弃的荒草地,便是该遗址。

东大龙口遗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边是牛圈子沟河床。西边临大龙口河岸,河岸高出河底十多米,呈陡坡形状。该遗址坐落在,两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位置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新疆社会科学院,孟凡人教授考证,此遗址似为当年耿恭将军统兵,征战过的疏勒城遗址。

附:孟凡人亲笔所写《东汉疏勒城故址》原文

东汉疏勒城故址

《后汉书·耿恭传》记载,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耿恭为戊校尉,屯车师后部金满城(故址在今北庭故城之内)。次年三月,匈奴攻金满城。耿恭以疏勒城內有涧水可固,乃引兵据之,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车师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此后朝廷发兵击匈奴,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因而羌亦随军出塞。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大军会柳中击车师,攻克交河城,匈奴惊走,车师服降。于是分兵二千与范羌,从交河城北越博格达山,走唐代的“他地道”(汉至唐代交河至北庭之要道)至今泉子街之路。达疏勒城迎恭,耿恭逐率所部随范羌撤退,与匈奴追兵且战且行,东归入玉门关。上述情况表明,耿恭据守的疏勒城,应位于车师前部王庭交河城相通的“他地道”北口附近,城近山,旁有涧水,地势较高,据车师后部王庭务(乌)涂谷不远。东汉时车师后王庭在山中,称务(乌)涂谷。其方位大概在今山麓树木丛茂,有泉水的千佛洞附近一带,据考调查,在“他地道”北口山前地带,泉子街以南与头道桥之间的西边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控扼“他地道”北口,城西墙外有大龙口溪水,溪水西侧向西北有山路通千佛洞一带的务(乌)涂谷,城北通今泉子街,可直抵金满城。该古城遗址地表仅从夯土城墙等残迹,据当地群众介绍,过去城中常出铁刀、铁镞、五銖钱、灯等遗物,可知古城出现较早,延续时间较长。从古城遗址的方位、地里形势、周边环境,以“他地道”为纽带的交通状况,与交河城、金满城和车师后王庭务(乌)涂谷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看,该古城遗址的前身,在东汉时,似为耿恭据守的疏勒城故址所在地。

孟凡人 2014·7·6

注:该原文隽刻于吉木萨尔县车师古道景区“车师王宫”的水泥墙面上。

但是,经过考古工作者,2014年至2017年,三年时间的辛勤工作,奇台半截沟麻沟梁的石城子,被初步确定为疏勒城遗址。

当然,孟凡人教授的推断,也是疏勒城遗址,考古研究的成果。

东大龙口遗址,1984年被吉木萨尔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了文物保护的牌子。

2007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又以吉木萨尔县人民政府的名义,重新立了文物保护的牌子,作为吉木萨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鸡心梁牧屋遗址

鸡心梁牧屋遗址,坐落在三道桥处的一个山梁顶上。

距离大龙口沟口,车师古道景区“总驿站”,三公里多路,从“车师总驿站”,骑摩托车,要不了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行人徒步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

我每次进入古道采访,都必须经过此遗址,最少有五次详细看地过这个遗址。

该遗址,东西最宽处约80米,南北长约150米。南宽北窄,呈鸡心状。故称鸡心梁牧屋遗址。

该遗址,地理位置十分险峻,东西两面都是陡坡,南面连着高山,遗址的大门,开在南端梁顶上。北面是悬崖绝壁,高达100多米,陡不可攀。沟底是大龙口河,波涛滚滚,奔流而下。东边也是深达50多米的壕沟。

该遗址,两面环水,一面临沟,一面连着大山,是作为客栈或圈养牛羊及储存牧草绝佳的地方。夜间不易受到野狼和盗贼的侵扰。可见古人选址的聪明与智慧。

据说该遗址,原来有十几间房屋,四周是木栅栏,后来遭遇了一场大火,牧屋被化为灰烬。目前已看不清牧屋遗址的面貌,只能看得出来,鸡心梁中心的凹地和四周的土梁痕迹。如今挖出的土全是焦黑色的。

行人来到鸡心梁东梁坡下,抬眼便看见一个高高的陡坡,十分钟就能爬到梁顶上面,面向西站,右手即是该遗址。

但是该遗址,目前,尚无权威机构认定并立牌保护。

该遗址西边陡坡下,就是三道桥。三道桥处风景绝佳,俗称“三桥秀色”。

“三桥秀色”,指的是三道桥地段的景色。此处的自然景色,是车师古道上最美的风景。

这里两边是绿茵茵的山岭,中间是一个开阔的山谷,大龙口河水,从谷底川流而下,涛声阵阵;东面山上松林密布,云杉林涛;西面是绿油油的草甸,一坡连着一坡。

谷底有个地方,叫“月亮弯”。此处视野宽阔,崖壁高耸,崖高百米。

河边还有“松杨同根”的景观。有一棵白杨树,根部长出一棵小松树,青翠挺拔,小松树的根与杨树的根缠绕在一起,景致奇妙无比。

三道桥的南面,是一个大漫坡,坡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石头,裸露在草地上。漫坡中间有一条长长的小道,弯弯曲曲地从绿草和裸露着的石头中间蜿蜒而上。

这里的景色美轮美奂,美不胜收,令人神旷心怡。游人从东面的斜坡,上到“鸡心梁牧屋遗址”梁顶上,眼前顿感豁然开朗,会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空气,驻足定神享受此地的美景······

下店旧客栈遗址的来历

2016年8月6日,我和杨老板的女婿到大有乡中渠村采访,听马力、亚森说下店旧客栈是他爷爷修下的。为了探个究竟,2016年8月19日,我和杨老板的女婿来到该遗址采访。

下店旧客栈遗址,座落在三道桥与四道桥之间,临近四道桥。

我倆走过三道桥,沿着河西岸的小路,向南行走3公里多路,便来到了一座山头下。

爬上300多米的斜坡,来到山顶,低头就会看到,一条向西南的大下坡,走下大坡后,不远处有三间木屋。

走过三间木屋,再往南走二十多米,有一处长满杂草,堆积着褐色石头残墙的地方,就是下店旧客栈遗址。

下店旧客栈遗址,在上山小路的西边,紧挨着山体,呈长方形。东面临近大龙口河。

经过丈量,该遗址,东西长约55米,南北宽约45米,四面都是残墙痕迹。

现今,该遗址南头,有五六间房子大的地方,四周有用石头垒砌成的围墙,虽然也是殘断不全,但是可以看出来是新近这些年垒砌的。

墙圈子里面,还歪歪斜斜地立着几根立柱,殘墙上还横担着几根木头。墙圈外还堆积着厚厚的粪土。

据判断和推测,是后来有人在该遗址上居住或放牧过。

当日,我和杨老板的女婿,两人徒步到此考察时。在路过三间木屋时,正巧遇见一位哈萨克族老人,他手里牵着一匹枣红马,盘腿就地坐着。于是我俩走上前去,也就地坐下,与这位老人攀谈了二十几分钟。

当问到这里的遗址,是不是当年的客栈时?哈萨克族老人回答说:“这个遗址就是当年的老客栈,客栈老主人的后人,现在就住在大有乡中渠村呢。”

听了哈萨克族老人的介绍,就更加证实了我和杨老板的女婿,2016年8月6日,到中渠村采访的事实。

那次,下店旧客栈主的后人马力·亚森告诉说:“下店旧客栈是我爷爷给他小舅子修下。刚开始爷爷的小舅子,帮爷爷看五道桥上店,修了下店,他就自己开店呢。”

当时,马力、亚森还说“我们的祖先,当年就是从吐鲁番来到车师古道开店的。现在我的四个娃娃,都回到吐鲁番工作了,我为了守祖坟,就定居大有乡中渠村了”。

三访石碾子·石碾盘遗落地

石碾子·石碾盘,遗落地点,在三道桥与四道桥之间。

2016年,我曾三次来到过这里实地考擦。第一次是6月7日。那次是和杨老板的女婿、阿赛及一个哈萨克族巴郎来的。第二次是7月26日,与杨老板的女婿女儿夫妇骑马来的。第三次是8月19日,我和杨老板的女婿徒步来的。

几乎每一次进山,天都在下雨,人都被雨淋的湿漉漉的。尤其是第三次和杨老板的女婿徒步来,步行二十公里路,真是累的够呛!下午返回驻地,两人都累的筋疲力尽了。

记得那次来,自己还用记事本,写了“‘第三次来到石碾’七个空心大字,乐滋滋地坐在大石上,举着记事本,让杨老板的女婿拍了张照片,作为留念。

该遗落地点的具体位置:走过了三道桥,向南行走2公里多路,来到一个山嘴下。爬上斜坡,然后再顺坡向南下来,在左手大龙口河西岸的一块草地上,就看见石碾子和石碾盘了。

石碾子在北头,石碾盘在南头。石碾子与石碾盘之间相距10米左右。石碾盘直径2米,厚度约0.5米。石碾子直径0.7米,高度约1米左右,石碾子和石碾盘中央都有0.2米,人工凿挖的圆孔。

关于石碾子和石碾盘在当地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车师古道此地段,人称金岭,又叫金沙岭,顾名思义这里有金矿石。(的确这里的山石都呈显黄褐色)。据说古代淘金人来到这里,就地取材制作了石碾子和碾盘,用来碾矿石,故又称“金碾子”,

另一种说法:屯兵部队或放牧人用来碾粮食、谷物的。

在石碾子和石碾盘的北端,有一个高20米,宽50米的窝型崖壁,搭起窝棚,可用来住人、烧饭(旁边有烧火的痕迹)。相许当年淘金人或碾谷物人,就在这里避风躲雨。可见古代人,在古道上的生活是何其艰辛!但是,现已人去物非,空留遗物。

究竟这个石碾子和石碾盘,古代人是用来做什么的?现今也无法去考证。

夜宿上店旧客栈遗址

上店旧客栈遗址,座落在五道桥与六道桥地段,临近石门。

走过五道桥,翻过两个小山包,眼前出现一块开阔地,绿草茵茵,脚踩上去软绵绵的,像似踏上了地毯。

开阔地的西面是高耸的崖壁,挡住了西边吹来的风,东面就是大龙口河,河东岸也是峭壁直立,南面临近石门天险。可谓是一处安营扎寨的好地方。这里就是上店旧客栈遗址。

上店旧客栈遗址,坐落的地方是一个高台子上,它的东面紧挨着大龙口河,高出河面3米多,它的西面是一片大大的草坪,高出草坪1米多。

该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50米。它的东、西、北三面是用石头垒墙,至今只剩下泛黄的残墙断垣了,南面紧挨着高高的土坡,已经看不到殘墙了。

据说这个客栈,原来有90多间房屋,还有一个两层木楼,历史上都是作为,接待来往客商用的。

上店旧客栈,当年是车师古道上,占地面积最大,房屋最多,影响最久远的客栈。为接待古道商队、政客起了主要的作用。

我曾三次来到过上店旧客栈遗址考察,每次来都感触颇深!特别是第三次来印象最深。

那一次,是与中央电视台和新疆考古队,一起进山,准备去雪山下的琼达坂考察的。

那次队伍阵容强大,一共有二十多个人,二十多匹马,还有哈萨克族向导带路牵马。

那次活动,是由吉木萨尔县新闻广播影视旅游局组织的,该局书记史东兵亲自带队。组织工作做得很充分,还用马驮着发电机、煤气罐、煤气灶、帐篷及食物等。

当天来到这里,已经是下午时分,我们就搭起煤气灶,做了一顿野炊,大家吃着香肠,啃着干馕,喝着热汤,美美的来了一顿野餐。

吃饭时,史东兵书记看到杨老板的女婿和我没带饭盒,就主动给我俩发了两个新饭盒。

晚上,就在上店旧客栈遗址上,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夜晚,十多顶帐篷里的应急灯亮着,灯光像点点星火,把大山里的夜空点缀的灯火阑珊。旧客栈,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繁忙的景象·····

如今,已经看不到客栈当年繁忙兴旺的风貌,只能看到三边泛黄石块堆积的残墙断垣了。

现在,遗址的南端,仍有牧民在此驻扎着毡房放牧。

当晚,我和杨老板的女婿住在一个帐篷里,一夜,大龙口河的阵阵波涛声,不时地把我两惊醒······

第二天早晨,还没到吃早饭的时间,天气有点凉,大家捡来了一堆柴火,在帐篷附近点起一堆火,烤火取暖。

这时候,一位考古队的五十岁左右的队员,在大龙口河边洗脸时,一不小心,将一只脚踏入水中,把鞋子弄湿了。

于是,大家叫他赶快把鞋子拿过来,在火上烤干。但是,这位老兄却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不碍事的。”

此刻,在场的人都再三劝他,他才把鞋子拿到火上烤。也许,对于经常外出考古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吧!

然而,当时我心中一股敬佩之情悠然而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