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大明枭臣> 第一百二十九章 正午攻势(十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九章 正午攻势(十九)(2 / 2)

是负责指挥的将领吗?指挥麓川之战的将领是靖远伯王骥,这是一位以文官身份封爵的名将,虽然后来也有人对他存在一些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并不主要在战略指挥方面,麓川之战进行了那么多年,也不存在像土木堡一样的意外。

而相对的,麓川势力因为连年与大明的战争,反而是不断下降的,先后丢失了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城镇,甚至连麓川发家时的祖地都丢掉了,被大明选择的其他地方势力所代替,而原来的一些地区,比如孟养,也因为不断的战事而逐渐衰败,可以说是实力跌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为何能与大明持续抗衡,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其实历史上的许多事情都与麓川之战类似,在很多的细节上发生了后人难以理解的转折与变局,导致了一个在前提条件的推理下可能完全想象不到的结局。

但是姜榆罔在来到麓川之后,结合自己的见闻与过去穿越之前对于麓川战争历史的了解,心里渐渐有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的推理其实并不困难,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

将大明和麓川的实力进行一个简单的假设对比,得到假设条件:已知大明的军事实力强于麓川,麓川应该无法抵抗大明,但是大明最终却无法彻底征服麓川,那么这说明麓川的实力得到了提升,提升到了一个能够和大明抗衡的程度,而又已知麓川本身的实力并没有到这个程度,那么结论就是,有外来的力量支持麓川的实力到了这个程度。

而外来的力量是什么,那就是附近的缅甸和木邦。彼时他们共同属于一个地位:三宣六慰。在这里面,缅甸被称为缅甸宣慰司,木邦被称为木邦宣慰司。

但是虽然被称为宣慰司,实际上却并不被大明所控制,其中的管理者和掌权者无论是世袭继承,还是争斗获得,都并不是由大明管理任命。他们实质上只是大明名义上的臣子和附属,实际上大明对他们的控制力非常有限。

如果说大明对于木邦还具备一定的控制力,其中的土官承袭职位时还要向大明提出申请,大明在此地战事也会征调其出征的话,缅甸宣慰司则是一个独立性更强的存在。

它并不需要大明的册封来为自己提供掌权的合理性,反之,缅甸宣慰司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度,这个国度的名字是阿瓦王朝,一方面,它对大明称臣,态度上谦恭地像臣子,但另一方面,它自己就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国家,不仅不受大明控制,说是阻挡了大明势力的延伸也不为过。

与其说是帮手,可能在阻碍上的作用更大。大明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征服和掌控这个相对那个时代来说过于遥远的国度,只能接受它称臣的态度来建立自己在这一带地区的威信,但是却也要同时承担下这么一个存在对于自己势力延伸,控制其他势力时所遭遇的困难。

在征服麓川时,虽然麓川的实力下降,但是随着大明的实力和对外影响力也因为明宣宗的登基之后一系列对外保守的举措而下降,其实麓川势力的重新起兵也不能说与此无关。

而这造就的一个结果就是,虽然大明仍然对麓川军保有相对的实力优势,但是对于缅甸宣慰司,也就是阿瓦王朝,以及木邦宣慰司的实力和威望是呈现为下降的。

两方势力,对于明军的态度是复杂的。木邦因为受大明的控制和影响较多,做事情选择并不是那么独立,不过是提出来条件,想要在协助大明出征时获得土地的掌控权而已,整体上还是服从大明的。

但是相对实力更强大,更不受大明控制的缅甸宣慰司,也就是阿瓦王国则要独立地多,不仅没有在战事上充分协助大明,还成为了麓川的一个大后方,一旦麓川在对大明的战事中出现劣势和败退,就逃往阿瓦,而阿瓦不仅不协助明军围剿麓川势力,反而成了麓川势力的保护者,阻止明军的进军。

这个表面臣服,实际上却处处阻碍的附庸国,为大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大明又难以解决这个麻烦,本质上,他们在联合在一起时,大明才是那个外来者,以公元十五世纪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明能够让他们俯首称臣,已经是能力的极限了,的确没有能力彻底控制他们。

也就是说,随着大明的绝对实力在进入明宣宗时代,开始下滑时,已经不能依靠压倒性的战力来让这些周围势力真正的臣服了,只能在它们的心怀鬼胎,阴奉阳违之中不断遭到各种战略困难,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国运。

说回江头城,可能它相比大明的一些大型城镇还差上一些,但是考虑到麓川地区的地理环境较大明的平原城镇更复杂,且守城的能力更强,真要说是哪一个城池更坚固还真的有些难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