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黄山云隐录> 第一百三十八章 以退为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八章 以退为进(1 / 1)

确认董贤彻底凉透后,王莽才向现如今名义上朝廷首脑大司徒孔光报告了董贤的下场,以及后续结果。

  而董贤坟墓的景象再次让当世人感到震撼。

  奢华的棺椁以及陪葬品琳琅满目,仿佛是一座地下宝库。

  这座坟墓,与董贤生前所居住的豪宅一样,展现出了极尽奢华的面貌。

  墓前的门阙高耸入云,罘罳精美绝伦,气势恢宏,令人望而生畏。

  绵延数里的围墙,外围设有巡逻的道路,以确保墓地的安全。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竟然使用了诸侯王以上才能享用的黄肠题凑葬制,可见哀帝对董贤的宠爱之深。

  整个墓地的地上建筑也异常庞大,如同一座小城,令人叹为观止。

  墓地内部更是别有洞天,以沙画棺,四时之色各异,左有苍龙,右有白虎,上方则装饰着金银制成的日月图案。

  玉衣珠璧镶嵌在棺椁之上,熠熠生辉,彰显着至尊无上的荣耀。

  “至尊无以加”,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哀帝对董贤的厚望和寄托。

  可惜,这种寄托如今已成为泡影,连在地下也无法实现……

  哀帝晏驾后的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金辉洒满长安城。

  这座古都,似乎并未因昨日的巨变而动摇其千年的繁华与喧嚣。

  城外灞桥之上,行人络绎不绝,车马如流。

  城内的大街小巷更是人头攒动,市民们或忙于生计,或悠闲地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

  站在安门大街与雍门大道交汇的十字路口,可以深深感受到这座东方大都的脉搏与活力。

  往东北方向,大多是长安城的原住民,他们居住在明光宫北侧的闾里之中,过着平静而朴实的生活。

  而西北方向,则是商贾云集、游客如织的繁华市场,各种语言的交织、各式货物的琳琅满目,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未央宫依然屹立在龙首原的高地之上,它是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在那个没有高层建筑的年代,未央宫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伟的建筑风格,让每一个来到长安的人为之震撼。

  宫殿内,虽然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但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异样。

  然而,对于王政君和王莽姑侄来说,这一夜无疑是漫长而紧张的。

  当曙光洒满未央宫的前殿时,群臣们纷纷到来。

  他们或惊讶、或疑惑、或忧虑地议论着昨夜的巨变。

  而太皇太后的临朝和王莽的再度出现,无疑给这场政变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那些忠诚于汉室的臣子来说,无不深感庆幸。

  因为在皇上猝然离世、刘姓天下岌岌可危的紧要关头,

  是王氏家族力挽狂澜,保卫了皇室的安全,使汉家天下得以延续。

  大殿之上,太皇太后王政君果断授命:

  “新都侯王莽,以大司马的身份来主持哀帝的丧事,操办丧典。”

  虽然王莽已经手握实权,但这只是先帝大行期间的权宜之计。”

  王莽听后,却以谦逊的态度推辞,自称德行尚浅,提议应由众位大臣共同推选出合适的人选。

  这一建议表面上看似民主,实际上却蕴含着王莽的深思熟虑。

  他对自己能够当选大司马充满信心,因此才敢于提出公开选拔的建议。

  太皇太后见此,只得再次无奈下诏:

  “公卿们,推荐可担任大司马的人选吧。”

  此处的“公、卿”,并非泛指,而是特指那些禄位达到“卿”以上的高级官员。





  诏书一下,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立刻推举了王莽。

  孔光,作为孔子的第十四世孙,早在汉元帝时期就已步入仕途,如今已是六十多岁高龄。

  他担任的大司徒一职,相当于原先的丞相,乃汉朝的最高行政官员。

  在元帝和成帝时期,孔光以仗义敢言著称,虽然仕途几经波折,但其名声一直保持在高位,甚至在汉成帝临终前被委以顾命大臣的重任。

  然而,到了晚年,孔光却变得圆滑和世故,更倾向于明哲保身和虚与委蛇的处事态度。

  哀帝时期,董贤的父亲董恭曾是孔光的下属,而董贤按辈分算是孔光的晚辈。

  当哀帝提拔董贤为大司马后,尽管董贤和孔光在名义上成为了同僚,共同位列三公,但董贤毕竟年轻,只有二十几岁。

  为了进一步提升董贤的地位,哀帝特意安排董贤以私人身份拜访孔光,以此试探朝野的反应。

  孔光洞悉了哀帝的意图,于是他在董贤来访时,郑重地穿上礼服,提前到路上等候。

  当看到董贤的车队到来时,立刻返回家中,以极其恭敬的态度迎接。

  董贤离开时,孔光也同样恭敬地送行。

  这种待遇,与其说是对待同僚,不如说更像是对待上级。

  哀帝得知这一切后大为高兴,随即安排孔光的两个侄子入仕为官,算是对孔光的奖赏。

  此事成为孔光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但考虑到他当年能曲意逢迎董贤,如今带头支持王莽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孔光的带领下,“举朝皆举莽”。

  正如王莽所料,他在众大臣的推选中以高票当选。

  于是“勉为其难”地接过了大司马的权柄。

  在大汉,国丧确实是个烦琐的事。

  皇帝去世后要经历小敛、大敛、吊祭等好多步骤,才能安葬。

  安葬完还不算完,还得走一系列礼序,全部走完,至少得个月。

  王莽立即命凌人将凌室中储存的大冰运来,妥善保护大行皇上的遗体。

  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在京的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府邸报丧,命令他们迅速前来吊祭。

  此外,再命各校尉严格整顿部署,加强京城内外的警戒,以防发生突变。

  在王莽有条不紊的安排下,一切事务都得以顺利进行。

  经历了一番焦头烂额的忙碌之后,王莽终于得以片刻宁静。

  轻轻抚摸着那枚阔别了整整七年的大司马印绶,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

  接下来,王莽对董贤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报复。

  命人将董贤的尸体剥光衣物,随意埋葬在监狱之中。

  董家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董贤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等人被流放到遥远的合浦,那里的环境恶劣,与长安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董氏家族的名声和荣耀在这一刻彻底烟消云散,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

  与此同时,长安的平民们纷纷涌入董贤的豪宅,想趁机掠夺财物。

  随后,大司徒孔光将一份奏章呈送给了太皇太后,详细汇报了董贤坟墓的情况,并郑重提议处置董家庞大的财产。

  奏章中,孔光列举了从董贤家中搜出的巨额财物,竟然高达四十三亿钱!

  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难以想象一个家族能够拥有如此惊人的财富。

  按照当时的米价,百文可购得一石米。

  因此,董家的这四十三亿财产,足以供应当时全国近六千万人口吃上三四个月!

  真正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