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四十九弦修士> 第5章 噬灵微菌在哪儿?【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噬灵微菌在哪儿?【上】(1 / 1)

从“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到“生死之道”,其实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期间还有相当多的具体环节或大道隐藏于其中,并需要加以探究。
杜布说,鹿透色曾猜测,吃喝拉撒、坐卧走飞、生老病死、聚散分合、喜怒哀乐悲恐惊等,都属于“道”。
现在杜布已经确认,那些猜测都是没错的。
前述的“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到“生死之道”已经部分地指明。
甚至聚散分合、喜怒哀乐悲恐惊等都隐含着“道”。
而这不难理解,却是枝叶繁复。
因为其中的核心,在于物群之以“类群相聚”的情形之关。
实际上,物群之所以为物群,就绝大部分的情形而言,乃是在于其“类群相聚”的特点。
而之所以需要“类群相聚”,是因为生命本身依赖于“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到“生死之道”。
——
因为凡是生命之初生,必然弱小。
而其成长,必然艰难。
而要克服这一艰难,让生命能绵延不息,那么就摄取或给予食物。
这样父辈与子辈之同时并存,就出现了。
当然,这种并非,于鸟兽虫鱼或是微菌命片并不相同。
在寄生或非寄生的情形下,微菌或命片必须快速地、大量地分裂繁殖,成片休眠、生长或繁殖,随着水、空气或寄生者的移动,而遍布天地之间,并由此实现“父母子女皆于我一体”之结果。
因此,微菌必须处于“类群相聚”之中。
否则它可能就变成罕见的、难以生存的、杜延残喘的或是最终灭绝的物群了。
——
对于虫类、鱼类、鸟类、兽类乃至相当部分的绿植而言,情形确实与微菌或有所差异。
因为部分绿植虽然没有雌雄之分,但大部分却是雌雄异体的。
然后,需要结合,才可以生育后辈。
像杜五花就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能生育一个后代。
虽然母鸡没有公鸡也可以下蛋,但下的蛋却同样无法孵育,从而只能便宜那些摄食者。
而正因如此,所以才有了物群中的雄雌与代际之分。
——
代际之分必涉及育雏行为。
而育雏在虫类和绿植这俩类物群中都属于罕见的情形。
但它在鱼类(如鲸鱼、海豚)和鸟类中则为多见。
至于在兽类中,幼兽甚至有较长的哺乳和捕食等的“类群相聚”行为,否则这样的兽类必定无法传宗接代,从而实现类群的灭绝。
而与一般的兽类相比,人类在哺乳和养育等方面花费的时间更长。
此中情形,实是因为人类的生活要比兽类更依赖于后天的技能训练。
就如人类生来后,虽然如同弱小的兔宝宝或是熊宝宝一样得以哺育和进食,但人类却是要学习如何使用碗筷,如何大小便和擦屁屁,如何掌握天象、农时和农具等。
儿童之学习使用碗筷,或许并不比大人学习和掌握天象、农时和农具等来得更容易。
而除非了聪明的猿类或猴类外,人类是唯一使用碗筷等工具吃饭的兽类。
——
更重要的,人类是所有天地生物中唯一掌握并且必须掌握“擦屁屁”这一技能的物群。
而其中的原因,则在于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
在直立行走中,人类两瓣屁股夹得紧紧的。
如果不及时清理肛门附近的粪便,那么在行走中就会导致肛门附近脆弱的皮肤和血管遭受摩擦,容易遭受各类微菌的侵袭。
为此,那些皮肤和血管就必须层层叠叠地堆积起来,从而导致痔疮的产生和排便的困难。
当然,相对于性命的丧失而言,排便的困难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疾患。
但疾患还是疾患,所以“擦屁屁”还是有必要的,无论其方式是用丝巾、纸巾、灵气、水或是搅屎棍。
而吃火锅过多,由于饮食过量、辣味过重,不仅容易导致外痔的出现,而且会因为肛门内外相通,所以内痔同样容易产生。
个中情形,实际上是相通的。
就此来讲,杜布觉得爸爸之用火锅,间接帮助了推动肛肠科生意的提升。
——
阿花赞同杜布的判断,但同时亦指出,解决火锅伴生问题的要旨,不是为消灭火锅,而是要强调节制使用。
实际上,作为一项人类的造物,火锅之出现并非易速。
因为它不仅需要人类提供食材、燃料,而且还需要提供火锅本身,而后者的打造需要石铁之类的胚料。
但这些胚料都来源石矿或铁矿,并且需要木炭或煤炭来加以冶炼或加工。
就此而论,作为高度依赖于人造之物的人类,其对于“类群相聚”的需求,和其他野兽相仿佛。
随处可以看到,人类可以豢养鸡鸭鹅、牛羊马乃至大象、猎豹、狮子等,而后者仍然可以保有自己的习性。
但人类之如果被牛羊马、野猪、野鹿、野牛、狗熊或是鸡鸭鹅蓄养,很少还能保有人类之习得后天技能的本性。
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形,那么此人已经不是群聚的人类,则是属于杂化的人类。
当然,不可就此夸大,说其他兽类或鸟类对于“类群相聚”的需求弱于人类。
这完全是人类的自我感觉良好。
就如同长期和人类呆在一起的野狗失去了其野性一样,那些长期被驯养的物种,同样会发生变化,而其变化与那些被动物驯养的人类及其野化的变化,很难说谁强谁弱。
——
总而言之,“群聚”亦为大道之一。
而在“群聚”之道中,有合必有分。
“夫妻”的结合与分离,子辈成长与离家,子非的成家与父辈的老去,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分离,都须适当地维持。
雌雄之结合修短与育雏等有密切关联,就如在“小鸟天堂”所见到的“白画眉”一样。
它们只是因为要生儿育女而结合在一起。
当子女成长后,“白画眉”就与“白美美”分手了。
而到了来年,各自或许都有另结新欢了。
当然,像白鹤之类的鸟类多有终生厮守之习性,而其中则因配偶之间不仅会照顾后辈,而且还会相互扶持和照顾。
配偶之间的互助,亦为长期结合之道。
但终究还是会有配偶之离世先后之情形,甚或有其他鹤类之入侵或替代。
个中情形,不一而足。
——
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则后者必须成长,因此而有鸟兽等驱逐已经成长的子女之离家的情形。
此类情形,在人类世界中亦不罕见,就如同父母之责骂子女懒惰与好吃懒做一样。
而成长起来的鸟兽之成长,就意味着要离开“家”,此亦就意味着要离开“父母”或“兄弟姐妹”,从而各自构建自己独立的小天地。
哪怕是那些长期持续地“群聚”生活的子女,如果所在的“聚群”过于庞大和不堪重负,亦不得不重新构建自己的“群聚”,从而一样意味着新的独立的小天地的形成。
所以,此类“群聚群分”,不仅个体是如此,而且对于“聚群”而言变是如此,微菌、命片、虫鱼、鸟兽乃至人类,概莫能外。
杜布以为,此即所谓的“合分之道”。
——
分离会让物群痛苦,而“结合”则更容易感受到快乐。
痛苦与快乐,乃属于一组对立的情绪。
而所谓情绪,实质上是物群在面临外部刺激时的一种没有意识的躯体性层次的反应。
由此来看,所谓快乐,就是在面临外部刺激时,物群下意识地感受到可能的躯体性的欲望的满足,从而事先开展并且可能短暂持续下去的反应。
这样的反应,同时体现在“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合分之道”、以及“生死之道”等之中。
——
当看到糖分时,苍蝇会兴奋地聚拢。
当看到鱼料时,鱼儿会兴奋地向前。
当看到花蜜时,蜜蜂会不断地跳舞。
当看到肉包子时,家犬会屁颠屁颠地摇着尾巴过来,如此等等。
这都是因为物群会下意识地感受到可能的躯体性的食物欲望的满足,事先开展并且可能短暂持续下去的诸如唾液分泌和胃肠蠕动之类的反应,因此就感到很开心。
人类虽然是有意识的,但并不会总是有作出理智的判断之后,才让自己决定说在看到美食时是快乐或快乐的程度如多大。
当然,如果长久地饿肚子,或是在想大小便而找不到地方以至于憋得实在难受,这当然可以构成一种持久的包括着苦痛的回忆,甚至于即使回忆也可能带来痛苦本身。
——
相应地,所谓“痛苦”就是物群下意识地感受到可能的躯体性的欲望满足机会被剥夺,从而切实开展并且可能持续下去的反应,如食物之被剥夺,狗会咬牙切齿。
为争夺食物和领地而相互打斗,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灵在面对同类群或异类群时的常见的反应方式。
而其动因,则是为了避免痛苦和获得快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