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殿来——”小太监碎步溜达到谨身殿外,捏着声音尖声喊叫。 刘三吾这才对着大殿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现在想什么也是白搭,他心里自然更乐意继续捣腾他的土豆田,但他也不想错过秋闱,特别是这事关乎朱寿,可能就不一般了。 毕竟,在他看来,种地并非他的本职,身为翰林学士去做百姓干的活,虽然他不在意,但毕竟年岁不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微臣刘三吾,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三吾进了谨身殿,一头就拜了下去。 “起来吧,身体还好吗?”朱元璋坐在殿堂上,手中摆弄着从朱寿那拿来的地球仪。 “多谢陛下关怀,臣身体健康。” 刘三吾站起身,见朱标站在朱元璋旁边,也连忙行了一礼。 “听说你有要事禀报?”老朱笑着问道。 “陛下,土豆已经成熟,每亩产量高达三千多斤,比播种时多了十多倍。”刘三吾话语中难掩激动,以为朱标将这份功劳留给他汇报。 “爱卿想要什么奖赏,尽管说来。” 老朱笑着说道,可看到父子俩脸上那份心照不宣的笑容,刘三吾愣住了,喃喃自语:“我这是昏睡了多少时候?” “一整天了,昨晚御林军就已经把土豆运到宫里了。” 朱标笑着回答,只是这土豆之事还是高度机密,目前知情者寥寥。 刘三吾心头那点报喜的喜悦顿时烟消云散,整个人都不好了,眼前这对导演了这一幕的父子还在笑。 “这几个月你做得不错,朕特赐你一个月假,回家好好陪陪家人,他们可是十分挂念你。” 老朱走下龙椅,拍拍刘三吾的肩。 刘三吾这四个月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顶着同事的不解,硬是埋头研究农书,快八十岁的人,拖着身子亲自下田。 就连老朱也不得不说一声难得。 “谢陛下!”刘三吾受宠若惊,但很快眼神坚定,拱手道,“微臣斗胆,恳请陛下收回旨意。” “嗯?”老朱眉头一皱,穿上龙袍的他自然而然散发出威严。 “这土豆是朱寿之功,非我之功,请陛下把他召回宫中。”刘三吾硬着头皮说。 他不明白老朱的想法,朱寿都已经拿出这东西了,还养在外面做什么,干脆靠这功劳恢复身份算了。 “哼!他还没进宫,就有一帮拥护者了。” 老朱眯眼说道。 他倒不是不高兴,只是朱标还未登基,这些官员急什么? “微臣不敢,但是……”刘三吾还想解释。 这时朱标出来圆场:“父皇,历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刘学士这么想也情有可原。” “刘学士,这四个月里发生了很多事,你知道寿儿的身份,请保密,不要透露出去。” 朱标转向刘三吾说。 刘三吾一门心思都在土豆上,完全不清楚朱寿这四个月的所作所为。 反正他对这个儿子是彻底服了,无论是出题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话。 “无妨,我知道你是好意,我又何尝不想让他回来?”老朱叹了口气。 刘三吾有些迷糊,但也知道这时候有些问题能问,有些问题不该问,比如这老朱的家务事。 “公事公办,培育土豆,你的功劳不可磨灭,该赏的朕绝不少,寿儿那边朕自有安排,你不必忧虑。” 老朱摆摆手,示意刘三吾不必再管这些事。 “陛下,之前让微臣担任乡试考官,是否有深意?”刘三吾鼓起勇气问。 “嗯,这事说来话长,我想给寿儿找几个帮手,寿儿却想从科举生中挑选,便出了份题,只是这题……还是让标儿跟你说吧。”老朱省略了许多,主要是钱庄的事八字还没一撇,他也没料到小子出的题难倒了朝中几乎所有的官员。 朱标无奈一笑,递过去一份誊抄好的试卷:“就是这套题,以数学为主,涉及民生、天文、水利多个方面。” 刘三吾打开一看,眉头就拧成了结,先不论乡试是否包含这些内容,单是这海量的计算,如果不是浸淫数学已久的学者,都难以作答。 “若以此为试题,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炸锅的。”刘三吾说道。 “正是如此,就算是朝中的官员,两天内也难解这些题,更别说那些学生了。” 朱标说着,不满地瞥了老朱一眼,父皇回来就吩咐人拿去印刷,如果不是他留了个心眼想去看看,还不知要惹出多大的麻烦。 离秋闱仅剩一个月,此时更改考试内容,这不是让全天下人笑话。 可老朱话已出口,也不忍心拒绝自己的孙子。 好在这是恢复科举后的第二次乡试,人数比三年前少很多。 刘三吾也明白,恐怕这次请他们这些德高望重之人亲自担任乡试考官,就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 科举本就是个体力活,让人额外多考一场不算什么,但用这种题目,总会有人觉得是故意为难。 “应天府的乡试,我愿意当主考官。” 想了想,刘三吾还是接下了这份差事,毕竟欠了寿儿的人情,该出手时就得出一把力。 “有刘学士相助,这事就好办了。我和父皇商量过,这次的成绩不算入乡试,从大明各地收上来的卷子全让寿儿批阅。” 朱标也笑道,既然是朱寿挑人,那就没办法,他也想让地方官员批改,可哪里有那么多合适的人选呢。 “对了,你的身体重要,回去好好休息。” 老朱出言安慰。 “微臣恳请前往寿州。”刘三吾乘机说。 “寿州不用去了,寿儿已经在京城。” 老朱虽猜不透刘三吾的心思,但既然刘三吾要做主考官,事先和寿儿通个气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