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群臣满心无奈:陛下,你咋就对分封这么念念不忘呢? 陛下你还记得当年曾言:治天下百姓为本,绝不能劳百姓来养自己亲族。 所以降宗室爵位为郡公,只留下数十有功大唐者为王。 怎么还是想要分土封侯,劳累百姓呢? 魏征肃穆奏道:“陛下,分封诸侯会加重百姓赋税,且京师地区军府颇多,朝廷对军府兵卒又行免除赋税。 一旦分封朝廷收税不足,难以遏制诸侯四夷,长此以往动摇大唐根基也!” 中书侍郎颜师古出列建议:“可仅封皇子,限制封地范围,使其交错而居扶卫京师,封国官僚由朝廷派遣,朝贡礼仪皆由朝廷定制,依列而行。” 魏征微微侧头看了他一眼,这是…取了个折中法子,仿照汉朝分封制? 面对众臣反对,李世民有些委屈:“朕重视纳谏,是为约束自己不滥用天子权力。 如天幕所言,朕有听谏之心仍觉谏言可恶,有时更觉难以忍受。 那朕后世子孙能听逆耳忠言吗?” 不听谏言的下场是谁? 隋炀帝,苦天下劳民伤财,毁大唐根基! 把盛极的大隋推向深渊。 李世民:这句话怎么那么熟悉? 房玄龄等人首次听到陛下自剖,一愣,随即想要争辩,却被陛下长叹打断:“朕分封皇子重臣,也是为避免魏朝宗室式微,司马逆臣篡位。 又或者他日大唐颠覆,也有光武帝那般,重振大汉荣光,不使大唐国祚短绝。” 再不济也有个昭烈帝复唐吧? 李世民仰头望向天幕:朕想大唐国祚朝过周朝,有错吗? 【大唐自唐高祖起,就形成宗室(爵位)+刺史”的政治现象。 简单讲是:唐宗室封爵后,领任刺史或兼领州牧、都督等职位,以此来掌控大唐地方,让宗世弟子为京师屏障,形成‘嫡子守京,庶子就藩’的政治格局。 如吴王李恪授齐州都督,既做中央藩屏,又能绝皇子觊觎大位之心,使皇室兄弟不行残杀之举】 唐 听到天幕讲述耶耶种种,李治心情十分舒畅,甚至跟皇后忆起当年:“昔年以天下未定,高祖广封宗室以威天下,就连李氏孩童都封为郡王,封王人数为历代最高。” 想到耶耶受过的委屈,李治罕像孩童般,做出撇嘴的动作:“那些远支宗亲,于国无功不提,还嚣张跋扈,目无王法。 害得耶耶重新划分疆域时,费了好大一番劲才将其降王。” 坐在他身旁的武后,将目光从天幕上收回,拿着手帕捂嘴笑道:“太宗陛下英明神武,岂会被区宗室难倒?” 她美目滑过莹白的天幕,眸底是不断膨胀的野望,语气却轻柔温和:“太宗陛下听见后人赞美他,想必极为欣慰。” 李治把玩着她的柔荑,不满道:“朕看后人夸得太少,耶 耶文治武功哪样不超秦皇汉武?” 后人竟不把耶耶排第一,毫无眼光。 武后:???陛下,天幕未出现前,历代可是不愿与他们并列啊! 【唐太宗即位后,便冥思苦想如何才能让‘子孙长久’、‘社稷永安’的同时,也能让君臣亲亲贤贤,以示天下至公? 在询问长久之策时,尚书左仆射萧瑀大赞分封制,并表示魏晋不使用分封,所以国祚短绝】 天幕顿了顿惊叹道:【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总之唐太宗他翻遍史书发现: 周天子用分封制和宗法,结合为宗王政治来维系天下,享国祚八百余年。 大秦以二级郡县制号令天下,结果二世而亡。 大汉以郡县+分封模式,享国祚四百余年。 …… 无论何种模式,总分不开贵族、官僚两个基本盘。 何不改良北魏世袭刺史制度,将贵族与官僚政治结合在一起,变为新的维系天下秩序? 唐太宗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兴致勃勃地向朝臣卖安利】 汉 他大汉也不是靠分封维系四百余年啊! 刘彻疑惑:难道东汉分封了? 不可能! 他立马推翻了分封猜测,朝廷深陷诸侯之苦,难道刘氏子孙还不知道? 自高祖以来,他们汉家几代天子都在削弱侯王…刘彻拂袖展臂,轻轻地靠在软枕上,眼眸扫过天幕:唐太宗不怕大唐也来个‘七国之乱’? 他的疑惑群臣不知,丞相公孙弘目光落到宗室+刺史几字上:“既然宗室任官职,那其权利应该颇有限制,否则大唐分封便是真正的裂疆封土,造就国中国。” 届时就是外有四夷,内有封国,离亡国不远。 而他身后下主父偃彻底头思索:宗室担任地方官职,能不能加到推恩令里面去? 唐 魏征怒视萧瑀:“左仆射是于淳越传人吗?心心念念想着分封?” 并且晋朝沉陆不就是分封下八王之乱造成的吗? 萧瑀表示:他进言分封,是因为陛下想要分封啊! 被同僚瞩目的萧瑀,坦然自若地望向天幕,全神贯注地听着天幕讲述。 【很显然群臣的反对,让他的世袭刺史安利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的缘由很简单: 大臣们表示:陛下!你别搞封建迷信! 礼部侍郎李百药更是上书表示:国运长短自有天命。 即便是尧舜也只能守运不能长久稳固。 想要将国祚延长,在于君王治理,今恢复分封制,岂不是要重返千年以前的结绳记事? 再则分封易世后,勋戚子孙骄淫自恣,相互攻战会害民至深。 加之魏征等人亦是反对分封,唐太宗被迫搁浅分封想法】 秦 世袭刺史? 秦始皇怔愣,他不明 世袭刺史具体何意,但秦之前有个很常见的词‘世卿世禄’ 指官位和爵禄可以传续子孙,代代承袭。 不过…他眉头微微皱起:底层有才之士要怎样出头? 大秦能席卷天下,除了法家外,也靠捡六国遗弃人才强国。 按天幕所说,大秦一统天下后,六国游士无展才之机,深恨大秦意图让天下重返六国争锋,那大唐呢? 大唐学子愿意屈居人下,永无出头之日? 天幕声音微降:【群臣不愿分封,除了时代大势外,也有大唐政治倾斜原因。 大唐实行内重外轻政策,即京官地位高于地方官职不提,各项福利京官为最。 如唐初京官有俸料钱,而地方官俸禄只有职田产出,职位收入低于京官。 并且仕途上京官比地方官升职更快,也更容易。 从权利上看,刺史权利只有地方行政权,有领兵权没有出兵权。 且世袭刺史的食封邑最高户为:1300户。 其封邑还达不到卫青食户零头】 汉 刘彻愕然,仲卿封大将军那日,食邑数定然上万户,而大唐世袭户数才1300户? 他眸中闪过一丝玩味,刺史世袭但食邑户可不是固定数,若世袭刺史有罪削其户…没了食邑进项的刺史,又有什么用呢? 再则…刘彻似笑非笑地看着天幕:重臣既然世袭刺史,那也当退出朝堂迁往封地才是,重臣愿意? 张汤却默默地将汉唐刺史相比:汉代州一州有十五县,人口几十到上百万。 不,按官职相对大汉应该叫郡守才对,陛下虽然置刺史官职,但大汉刺史更多行监察之权,无行政治理之职。 大汉郡守有任免治内官吏实权,虽无军事权力,但从品秩上与朝中二品大臣相当。 郡守只要政绩优良,就可以入京为三辅,由三辅而九卿,然后御史大夫,然后丞相。 而大唐…刺史上级似乎还有都督官职? 【世袭刺史权利少+封邑少,向上发展机会艰难,有害国家不说,还让使功臣后代生出骄族心态,触犯法律,使国家难做。 所以唐太宗想要分封诸宗室、功勋重臣,让其子孙世袭地方,以辅翼李唐天下,达到天下共治、大唐基业永固的目的——失败】 天幕语气变得诙谐起来;【面对群臣反对,唐太宗表示不服:政策还没实施,尔等怎么就知晓世袭刺史不行呢? 在贞观二年、九年失败后,唐太宗开始强行卖安利!】 天幕突然跳出一个圆滚滚的小人,头顶贞观十一年,洋洋得意地走来走去,小嘴还在振声大喊:朕来了朕来了! 朕带着世袭刺史走来了! … 历代君臣脸色窘然:为何后人行事为何如此轻浮? 学习老祖宗国事,难道不该慎重以待吗? 他们对天幕无奈时,见看见李唐太宗圆滚滚的小人,往 前一跳: 天幕出现一行行小字:贞观十一年:定制诸王为世封刺史…定制勋臣为世封刺史…封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河北北县),改封赵国公,房玄龄为宋州(河南商丘)刺史,改封梁国公… 勋臣十四人为世袭刺史,非有大故,不得黜免… 【贞观九年,唐太宗表示四夷咸服,不是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共创大唐盛世! 即便群臣反对,在贞观十一年时,唐太宗借着世封诸王之机,将勋臣世袭刺史推行了下去。 加上前后分封的二十一个皇室子弟,大唐共封三十五个刺史。 其中封地并不以重臣籍贯出分封,而是按照交叉牵制,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分封。 一来借此改变朝廷内重外轻政治结构。 二来设置陇关集团为大唐屏障,以此拱卫中央。 三则利用关外和西南世袭,扩大中原王朝影响力】 天幕加强了重音:【最重要的是让大唐国祚绵长。 不过奇怪的是…】 陈雪语气疑惑:【为什么不分到羁州府? 唐太宗效仿周分封扩大文明统治边缘,也要插入四夷中心才能把政治影响力扩散到最大,从而打破帝国极壁问题】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啊!这…给诸皇子草原封王…不相当于给人发配边关,逼他们反吗? 自古华夏以中原为本位,在儒学思维中,四夷就是遗荒之地,岂能长久居住? 至于把臣子世袭到边地? 满朝文武立马就反! 明 听得天幕幼稚语言,朱元璋咂咂嘴:女娃娃想得挺大胆。 不过…无论是汉唐,或者晋代等分封朝廷,他们分封都是对内封藩镇天下! 只有他老朱,是分封对外制异族。 想到这,朱元璋忍不住嘿嘿笑出声,他老朱没小时候没摸过书,可从军后可是日日读书的。 纵观历朝历代,无论是汉唐,还是元蒙人,他们都无法把北方给烫平整,只能进行战略防御敲打。 不管各朝手段如何,只要中原不乱,异族就奈何不了中原。 他金刀大马地坐在椅子上,得意地抬抬眼:他不兴大唐统治四夷的盛举,也不学宋朝龟缩一隅。 他就把中原攥在手心,再让儿子们守边疆,防守鞑子南下。 有朱家藩王统兵屏障北地,若有鞑子来袭,朝廷就能从容地调兵击敌,而不是像宋朝那般,把北方异族随意出入大宋边境。 朱元璋想到自己想出来的分封法,就忍不住得意,他把藩王变成朝廷总兵,没有封地,没有兵权,只是个皇子‘总兵’,但有不臣之心,朝廷随意拿捏藩王。 嘿嘿!如此一来,他大明江山自然稳固,今后大明有君弱臣强局势,也不怕朱家皇权旁落。 天幕没有对此纠结,语气松快道:【唐太宗世袭刺史想法,与群臣对持两年,甚至连长孙无忌等受益人,都上书表示:臣等为陛下披心沥血,外任刺史与流放何异? 到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说:“割地封以功臣,自古有之,既然你们都不愿意,那便到此为止。 于是功臣世袭刺史停止】 唐 魏征等人齐齐起身,伏拜道:“陛下圣明!” “起吧!”李世民心中微微失落,还是重整心绪提声道:“大唐盛世,要来诸公共力,朕才好多赐食邑让卿传家啊!” 熟悉的说闹声,打破殿内凝重之气,群臣全都笑了起来:“臣等定当竭力,使陛下早得耀耀圣君! 李世民眼眸一亮:这个好! 【虽不能用重臣做屏障,深化辐射王朝影响力,但唐太宗在接受天可汗称号时,默默地举起中原文化武器。 以中原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在唐太宗手中正式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