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yì,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天兵在1917》更多支持!
54号工程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样子货,根据康斯坦丁的说法,要解决上述全部问题,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缩水版的T-54最快也得在1936年才能投入生产。而这对于李晓峰来说根本是不能接受的,从1936年到战争爆发可是没几年的时间了,这么短的时间不足以生产出足够数量的T-54。
但是康斯坦丁说得很明白:“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都有问题,暂时只能发挥出75%的效能,对于一款总重量超过36吨的‘重’型坦克而言,很容易过热抛锚。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提高工艺技术水平,短时间内无力改善……”
其实这等于是宣判了54号工程的死刑,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只存zài于纸面上,现在通guò变速箱之后,能作用在主动轮上的最大功率实际上只有350马力的样子。而这点儿功率对于一辆超过36吨的坦克来说,无疑是不够的,也就是说54号工程样车的越野速度有点惨不忍睹。
“速度惨不忍睹还算好的!”康斯坦丁挖苦了一句,“实际上悬挂系统也存zài问题,在扭杆悬挂的合金工艺上北方工业非常不成熟,如今制造出的扭杆悬挂几乎无法负担36吨重的坦克进行长期的越野行驶,尤其是第一对负重轮的那对扭杆悬挂。因为前部装甲过厚。压力非常大。在1000小时的越野实yàn中,出现过断裂故障。”
反正李晓峰是全明白了,54号工程恐怕是无法继续,想要保证原本的技术性能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么减重要么尽kuài的搞定从发动机、传动到扭杆悬挂的全部问题。当然,康斯坦丁已经说了,这是不可能的,需要时间。
于是乎在1934年6月下旬。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和痛苦的纠结之后,李晓峰提出了一个建yì――搞一款缩水的54号工程,保持54号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布局以及保持原有动力系统不变,通guò削弱装甲,缩减底盘的几何尺寸,实现轻量化。说白了,这就是某仙人想起了天朝翻版T-54搞的62式轻型坦克,既然54号工程搞不出来,太重了,那么就先搞轻量化的62凑合吧!
康斯坦丁一开始还以为某人是疯了。不过很快通guò研究他就发现,这还真可以这么弄。一番捣鼓之后,后来被称为54S工程的T-35中型坦克就走下了绘图板。
而且是很快走下绘图板,到了1935年年初,通guò寒带实yàn之后,在当年2月中旬就正是走上了北方工业的生产线。到了5月中旬,北方工业已经生产出了大约50辆交给EO公司试用。按照本年度的生产计划,从七月份开始,生产将进一步提速,达到每月生产30辆的目标,到年底必须生产出300辆。
李晓峰原本准备让EO公司驻维堡特区的部队接收这批坦克,而现在伏罗希洛夫跟机械化部队抢BT-2,只好让54S工程提前进入红军服役了。
那么这个54S工程也就是后来的T-35中型坦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说白了就是62式的翻版,但是速度和越野能力比62式要差,原因也很简单,62的12V150-3发动机有430马力的功率,而北方工业生产出的B2发动机虽然纸上面有500马力,但实际能用的也就是350马力,单位功率的下降自然导zhì了机动性下降。而且54S工程的底盘比62式要长和稍微高一些,原因自然是纵置发动机以及发动机散热附件还是老B2-34的模式,而不是后来B54发动机的模式。
当然,总体而言,54S工程性能还是不错的,战斗全重接近21吨,乘员四人,装备一门45毫米坦克炮,最大公路速度有5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450公里,炮塔装甲正面防盾处有45毫米,车体首上装甲35毫米,而且请注意,这还只是垂直厚度,算上倾角之后,等效装甲实际上更厚!
说实话,在20吨出头的重量上,有现在这种性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反正试用了54S工程的EO公司坦克兵对其是赞不绝口,强烈的要求赶紧多装备一些。
不过李晓峰却并不是特别满意,主要是对火力不满意,用于BT系列坦克和T-26的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实在很一般,仅仅比37炮强一点儿。而原版的62可是能扛T-34-85的火炮的,哪怕现在没有85炮可用,至少也得用76炮吧?
问题是,76炮红军的步兵部队也抢着换装,再加上一些官僚作祟,出口给北方工业的76就被叫停了,就是这些45炮都是李晓峰凭着面子和关系弄到的。
当然,北方工业也没有闲着,也开始改进54S工程,比如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比如换装火炮稳dìng器,甚至还有将其改造为自行火炮的计划。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晓峰终于通guò政治交易让54S工程,也就是后来最初被称为T-35中型坦克,后来被称为T-35轻型坦克的山寨版62进入了苏联红军服役。要知道,这真心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以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内一部分高层很反对引进北方工业的产品,整个三十年代都在打压北方工业,而这一次将是一次空前的突破。
当T-35中型坦克进入红军机械化军服役之后,伏罗希洛夫很快就后悔了,和他抢来的BT-2相比。T-35太高大上了。防御上两种坦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T-35都能跟早期型的T-34掰腕子了。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普遍装备的37毫米战防炮来说,想击穿T-35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在换成了76毫米或者85毫米火炮之后,火力上T-35也追上了世界主流水准,对于后来广泛接收T-35的红军侦察部队来说,这种火力太酸爽了!
而且T-35不同于粗制滥造的BT,北方工业的工艺比毛子国内还强不少,尤其是每辆T-35都配有电台,这对于指挥员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
反正机械化军是相当高兴的,甚至在BT-7投入生产之后,都拒绝接收BT-7,依然强烈地要求装备T-35,甚至一度T-35差点逼得T-34下岗失业。如果不是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要扶植本国的军工,在T-35和T-54的联合绞杀下,T-34恐怕一点儿活路都没有,甚至连带着什么KV系和IS系重型坦克一起下马。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在斯大林松口允许引进T-35之后。摆在军委主要领导层面前的还有许多问题:比如部队编制调整问题,比如部队装备暴露出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编制问题吧。骑兵部队强烈地要求装备坦克就是一大改变,这意味着以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为首的骑兵派开始出现松动,开始意识到现代化战争真心没有骑兵的活路了。哪怕给每个骑兵师补充一个坦克团有工业上的压力,但从长远看这是好事,值得提倡。
实际上相对于骑兵的编制调整,机械化步兵军的编制调整才是大问题,从这一阶段的战斗来看,机械化步兵军的编制是不合理的,坦克过多,步兵过少,尤其是步兵的机械化程dù很低,造成了战场上一系列的配合问题。
乌博列维奇说道:“我认为机械化部队必须加以调整,必须加强步兵的机械化程dù,研制能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车辆已经是迫在眉睫!”
经过一番争论,在1935年均为签发了第010/20号战时定员标准,机械化步兵军改称为机械化军,其基本编制为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一个陆军航空兵大队,一个汽车团和若干辅助部队。
其中坦克师定员10940人,拥有坦克375辆,装甲汽车95辆,野战炮36门(实际上就是一个炮兵团,分三个营:12门152榴,12门122榴,12门火箭炮)、37毫米高射炮12门(也就是一个营),76毫米高射炮4门。
每个坦克师包含两个坦克团、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榴弹炮团。其中每个坦克团由四个坦克营组成,包括两个中型坦克营(装备T-34或者T-35),一个快速坦克营(装备BT系坦克),以及一个喷火坦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