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章鱼博士孟阳和小不点轻省了许多,23个基地内生物圈的变化章鱼博士都可以随时监控,并且整理成各种图表,寻找隐藏在海量数据之下的规律。
当生物圈的各种数据都被统计出来之后,一些规律就浮现出来,虽然每个基地的生物圈不尽相同,但是通过数据可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共性。
对于一个生物圈来说,各种生物的生存要素都存在一个环境体量,相对于某个生物单体来说,某个生物要素,它周围的环境量是随时浮动的。
一氧气距离,一个基地里的氧气中体量可能是3立方公里,氧含量22%,对于某一只瞪羚来说,随着它身处位置的不同,氧含量在20-25%之间浮动。
瞪羚的氧气承受比例在11%-40%之间浮动,高或者低,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对瞪羚的身体造成损害。
生物卫生需要的要素不仅是氧气,对于瞪羚来说,它还需要阳光,需要温度,需要水、需要盐分,需要钙,需要微量元素,需要食物,需要跑动空间,需要合适的配偶。
这里每一项的环境体量都是不同的,其中任何一项都必须保证始终在任何一个生物的承受范围内变化。
并且其中每一项的变化,都会产生联动效果,在各生物之间形成连锁反应。一个生物圈要是想拥有足够的强壮性,拥有足够的抗扰动和抗波动能力,就必须保证所有这些要素的体量波动幅度合理。
这是一个复杂的连锁反应网络,如果用因果来形容,这就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同一个因可能导致N个果的变化,这些果又会成为其他事件的因。不断传递,甚至回环,恶性连锁反应等等。
海量的数据看得孟阳有点头晕,他索性丢下这些图表。
“章鱼博士,你知道自稳态吧?”
“知道!就是可以抗拒扰动,自动复位的一种状态,自稳态是能级最低的。”
“ok!举个例子,以氧含量为例,如果将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成自稳态,就可以极大提高氧含量的抗波动性。”
“抱歉,boss,请解释详细一点。”
“很简单,在植物体内设计一个特殊基因,当氧含量高于正常值则关闭多余的叶绿体,植物体内的生化过程更多的消耗外界氧气;但氧含量低于正常值则激活更多的叶绿体,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生化过程消耗自身产生的氧气。”
“这样就可以将氧含量的波动设计成一个简单的自稳态,可以通过植物的调节,自动复位。”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将很多环境要素设计成类似的自稳态,让它们始终自动回复理想值。”
“boss,我明白你的想法了。”
“可以沿用这个思路改造生态圈吗?”
“可以,实际上地球的生物本身就具备这种功能。以人为例,当食物缺乏的时候,女人会自动降低怀孕几率,当食物丰沛的时候,女人又会提高怀孕几率,这是人体的自主调节,应该就有类似于你说的自稳态的概念。”
“既然生物本身具备类似于自动调节的功能,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生物圈崩溃的现象?”
“也许是设计缺陷,也许是生物自主调节速度赶不上环境要素变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