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第98章·制度思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8章·制度思考(1 / 1)

蔡齐听着听着,感觉势头不对,于是拱手道:“官家这是打算直接将钱拨给工部,不经三司?”

  赵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经蔡齐点醒,他开口道:“此事按规矩办即可,内藏库出钱与三司交割,工部修路所需钱款从三司支取,这件事朕不会破坏规矩,计相放心。”

  言外之意就是别的事就不一定了,当然,别的事蔡齐并不在意,他只在乎钱。

  蔡齐放下心来,拱手道:“官家圣明。”他心中想着:“只要钱给到三司就成。”

  赵祯想了想,开口道:“不过二十万贯毕竟不是个小数目,何况还是出自内帑,朕打算派遣内官入驻三司,审计钱款用途,到时还需计相配合,稽查三司账目。”

  蔡齐闻言猛地一震,有些为难道:“这…官家此举……”

  赵祯凝神看向蔡齐:“计相不同意?”

  蔡齐赶紧弯腰行礼:“臣不敢,臣同意,理当如此,理当如此。”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心中想道:“不怕你不还钱,就怕你不借钱,只要你拿了我的钱,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遣内官监察三司。”

  赵祯继续跟燕肃讨论:“若以糯米灰浆为修路材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修造完毕?”

  燕肃想了想说道:“糯米灰浆需现场熬煮,现场配置,若以三人一组……”

  赵祯挥手打断:“这些具体如何做的事,朕并不关心,等工程开始,朕自会去看,你现下只需告诉朕,需要多少天能把这条三百六十里长的道路修造完毕。”

  燕肃眼神闪烁的回应:“大概…十年?”

  赵祯立刻摇头否决:“不行,太久了,最多三年。”

  燕肃立刻点头应下:“臣遵旨。”

  “……”

  赵祯有些憋闷,突然感觉时间还是说长了,他在心中腹诽:“这个老倌怎么不按套路出牌?说两年…不,说一年好了。”

  修路之事暂且定下,赵祯看了一眼天色,正是夕阳西下,将昏未昏之际。

  “二位卿家还没用过晚膳吧,在宫里用过再走。茂则,你去安排。”

  蔡齐和燕肃面色一喜,同时开口道:“臣等谢官家赐膳。”

  赵祯摆了摆手,示意二人退下,等蔡齐和燕肃离开垂拱殿后,赵祯独自坐在龙椅上,陷入沉思:

  “宋朝的失地百姓太多了,就以现有的岗位来看,远远不足以承担如此多的流民,充入厢军又实在打击军队士气。”

  “士商工农,士商农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限,能扩充岗位、容纳无业人口的也就剩工匠一类,不如就借着修路的机会,培养一批专业的修路工匠,正好最近梳理了‘匠官’体系,也可以派上用场。”

  “宋夏开战是哪一年来着?算了,这事不能被动得主动。如果我想主动攻打党项,此时的国力够不够我挥霍的?”

  晚上回到惜春阁中就寝,看到陈嘉月在房里摆弄‘多节马车模型’,赵祯想起了下午讨论修路工期时被燕肃摆了一道,于是赵祯决定,把气撒在她这个燕氏弟子的身上。

  此种旖旎不再细表。

  ……

  接下来的几日,赵祯仔细的整理了各路上报的数据,他发现天下各路州县收取上来的物资,九成都集中在东京城内,简直可以称为:

  举天下之力供养一城。

  宋朝承自五代后周,立国的时候天下并不不太平,当时与宋朝一同存在的,还有‘北汉、后蜀、南唐、南平、南汉、吴越’等六个政权。

  这些政权割据一方,宋太祖若不集中全国之力,根本无法支撑他发动灭国之战。





  因此其每打下一国,便差遣京官大肆搜刮,将九成物资运往中枢,地方只留下一成。

  宋朝享国至今,未曾改过央地分配比例,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赵祯在手札上尝试分析这套制度设计:

  如此立制,有利于对内集权,但不利于对外扩张。

  道理很浅显,对人要先取再予,厌恶损失比渴望得到更让人记忆深刻。

  浪荡子只需回头一望就能被人原谅;

  杀人者只需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人们一旦习惯了恶,只要得到一点点善,就会满足。

  人性如此,于封建国家而言,亦如此。

  百姓辛苦一年赚了一百贯,朝廷拿走全部,百姓立刻就会死,那百姓肯定要造反。

  但若朝廷只拿走七十贯,那百姓就会动摇,因为剩下的三十贯还能让其勉强苟活。

  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百姓会怨恨朝廷。

  他会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多,他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朝廷夺走了他的好生活。

  从此怨恨累积,等到量变产生质变,百姓再也忍不下去,造反开始。

  这就叫:只取不予,陷民于水深火热,只得钱财,不得人心。

  凡是亡于内乱的政权,大多与此有关。

  那么宋朝是如何做的呢?还是这個例子。

  大宋朝廷先拿走九十贯,再还回去二十贯。

  拿走九十贯,百姓肯定活不到年尾,但不至于立刻死,还能活上个月,只是在这个月里,他会时刻为生死而担忧。

  人的求生欲望远远大于物质欲望,在这种时刻面临生死危机的境遇下,物质追求变得微不足道,如何活下去才是百姓需要思考的第一要义。

  等十贯钱花光了,等百姓开始挨饿了,等人被饿的快死了,这时候,朝廷拿出二十贯,以赈灾的形式发下来,让百姓能继续活下去,那么百姓会怎么想?

  当人心中的物质欲望被死亡危机磨平的时候,等他濒临死亡的时候,朝廷的赈灾粮下来了,生死危机解除了,此时的百姓不仅不会怨恨,反而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但事实上,百姓还是被剥走了七成以上的财富。

  只是在这一收一放之间,结果变得不同了。

  于个体而言,这叫:升米恩,斗米仇,好处不能一次给够,要慢慢的给。

  于封建国家而言,这叫:先取后予,救民于生死存亡,既得钱财,又得人心。

  人在将自己的钱给出去的时候,潜意识就会认为,这个钱回不来了,但是某一天这个钱被返还了一部分,他就会觉得,还可以,回本了。

  其实都是制度设计而已。

  两宋赵氏政权,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其自建国伊始,平均每一年都有百姓造反,攻破州县城池的大规模起义也是屡见不鲜,但它是唯一一个没有亡于内乱的政权。

  两宋对内的这套制度,若不是被外部势力入侵,其统治力到底能维持多久,无法预测。

  但这套制度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自废武功。

  自废武功也许不会亡于内,但一定会受辱于外。若想体面的活着,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武力,个体尊严只在刀锋之上,国家尊严只在强弩射程之内。

  我想做的,就是将这个制度漏洞,补上。

  赵祯停笔,等待墨迹晾干,而后合上手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