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四百一十二章 军械滞销,第一条铁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一十二章 军械滞销,第一条铁路(1 / 1)

第423章军械滞销,第一条铁路

  世界地图徐徐展开,展现的是如今绝大多数大宋人从未知道的地球全貌。

  最原始的那张世界地图毁于赵骏和吕夷简等人的斗争当中。

  当初吕夷简设计,想让赵骏融入官场,赵骏被范仲淹提醒之后,大怒之下焚烧了那些资料。

  虽然这些资料都存入了电脑当中,但那张最清晰的确实已经看不到了。

  不过现在手里这张画师描绘手绘板,纵使不如彩印版,可也是非常清晰,标注也都十分详细。

  赵骏目光在地图上梭巡,现在大宋还是那个问题,钱都用于搞发展,国库缺钱。

  每年的支出都是有数的,一旦突然发生意外,比如临时要打仗,要么就加税,要么就砍一些支出项目。

  但赵骏两个都不想选。

  既然在周边国家都已经被可持续性竭泽而渔,没有太多的油水可榨的情况下,那就应该开垦一下新的土地,进行精耕细作。

  “还有大理内部也不稳,高氏和杨氏素来不合,他们之间爆发战争是迟早的事情,我大宋向来都喜欢慷慨助人,卖点武器装备给他们那都是为了他们国内的稳定。”

  包括用于粮食买卖的宋粮集团,用于油盐买卖的宋油集团,用于海洋贸易的宋海集团,用于陆地贸易的宋贸集团等等。

  最后一道手令送去了广州,交由广州转运使和广州靖海军指挥使。

  数日之后,政制院的手令就传达了下去。

  “这是因为我们对这里不了解,唯一的了解渠道就是来往通商的商人嘴里的一点信息。”

  “额”

  赵骏笑了笑,随后说道:“越黎朝不是在跟反叛军打仗吗?他们肯定缺少武器装备,咱们大宋淘汰了那么多武器装备,我想他们是需要的。”

  蔡齐竖起大拇指,随后又摇摇头道:“纵使你想殖民麻逸国,如此远的距离,纵使今年派人过去,明年就正式在当地开采,恐怕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今年就要打仗了。”

  赵骏义正言辞道:“正所谓战争才能求和平,我这是为了他们早日结束战争才忍痛割爱。咱们大宋素来急公好义,为了他们国家的安定,早日平定战乱,那是操碎了心。”

  晏殊叹息道:“要论坏,还得是你啊。”

  一道手令送去了成都,交由大宋西南国际贸易公司。

  “另外就是女真人白山黑水生活不易,不仅要和野兽搏斗,部落之间也有战争,卖点武器给他们自保也很合理吧。”

  果然。

  众人一时纳闷,宋绶问道:“怎么吸血?强取豪夺吗?”

  “别尬黑。”

  “打仗无非就是两个要素,一个是钱,一个是粮食。”

  说着他指了指广州的位置道:“让靖海军和广州转运司那边派人去登岛看看,调查一下当地情况。”

  “找小弟吸血?”

  里面除了朝廷的股份以外,还有皇室的股份。赵祯的内帑收入,就主要来源于这些国营公司的利润。

  一道手令送去了江浙,交由大宋海洋贸易国际公司。

  他沉吟片刻,目光又看向大理、高丽和越朝,对众人说道:“那就先找咱们的小弟吸波血吧,等撑过了灭西夏,南洋的利益也就上来了,到时候自然就有钱去收复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让我们赚得盆满钵满。”

  赵骏叹息道:“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东亚老大哥帮衬老小弟的优秀典范,难道这不是一段佳话吗?”

  “他们在太平兴国年间派商船来过,距离才过去不到七八十年,应该变化不大吧。”

  赵骏说道:“麻逸国产粮、产矿,而且非常适合种植橡胶,以后应该成为我大宋的粮仓、矿山、橡胶园,早点布局不是坏事,至于打仗嘛。”

  所有人脸色一滞。

  “至于高丽嘛,听说北面的女真时常犯边,我们大宋天兵虽然强大,可也不能时时刻刻驻扎在他们高丽,要想保家卫国,肯定得靠自己。”

  很快。

  宋绶说道。

  从庆历年开始,大宋就成立了很多国营企业。

  晏殊迟疑道:“这个国家我倒是知道,人口不过千余户,岛上的居民肤色皆黑,人丁稀少,甚至连奴隶制都不算,好似原始社会,能干什么?”

  赵骏说道:“实际上这里人口绝对不止千户,应该只是有千户聚集为城邦”

  众人把脑袋凑了过来。

  “那当然不是,我们是天朝上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

  人若没有脸皮起来,天下无敌啊。

  “这说明现在的菲律宾还是太落后了,那更应该给他们带去文明与开化,一连奴隶制都没有的地方,还属于原始部落结构,我们应该直接给他们带去先进的制度。”

  赵骏最后把目光定格在了琼州岛东南端,指着地图上的岛屿说道:“就这了。”

  众人翻起了白眼。

  “不愧是你。”

  他双手一摊道:“咱们一百二十多万军队的武器装备淘汰下来,光靠陆朝在日本卖的那点军火,什么时候才能卖完啊,不多找些买家怎么能行呢?”

  “麻逸国,后世的菲律宾,这个国家在我们后世还是很跳的,离咱们又近,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

  “麻逸国?”

  如今多年过去,赵祯的内帑非常可观,早在庆历六年就积攒了一亿多的钱币。

  但庆历七年打仗,加上科学院做实验,设立奖项,颁发奖金,赵祯自己做实验,以及灾区拨款,都是他从内帑出资。

  毕竟国库主要用于国家建设,而内帑则用于军费、科研,也算是赵祯在为国家做贡献。

  等到今年的时候内帑就只剩下三千多万贯了,还需要大量花钱支持科学院研究科技,赵骏就没有动内帑的意思。

  那些手令传达到各个贸易公司之后,这些公司就派出业务员前往大理、越朝、高丽等地谈生意。

  而且不是直接找大理越朝和高丽的皇室谈,而是找到当地一些割据的诸侯去谈。

  像大理国内看起来很稳定,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封建国家,而应该算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国。

  段氏名义上建立大理,各族奉段氏为主。但兵马却归各部落族长自己节制,段氏调动不了大军。

  而高氏则掌握了兵权和资源,就像日本国的藤原家族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杨氏是前朝大义宁国的皇室,大义宁国被大理国开国君主段思平消灭之后,杨氏并没有灭亡,而是逃回了祖地剑川。

  然而面对日益式微的境地,杨氏十分不满,与高氏素来不合。

  历史上十五年后,杨氏族长杨允贤就发动叛乱,虽然失败了,可杨允贤之子杨义贞又继续反叛,可见杨氏与高氏的矛盾之深。





  还有越朝,自从李氏被大宋攻灭之后,大宋扶持了前朝的黎氏上位。但黎氏不得人心,内部叛乱非常严重。

  若不是大宋在海边有驻军,在黎朝危难之际会派兵相助,恐怕现在黎朝都已经覆灭了。

  唯独高丽倒是没什么国内反叛力量。

  可北方女真的入侵亦是让他们头疼不已,因此周边国家并不是很太平。

  大宋如今虽然与这些国家交好,可如果没有本国利益的话,自然不可能时时刻刻派兵相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国家的敌对势力忽然买到了不少武器装备,实力暴涨,又怎么可能不选择来找大宋求助呢?

  两个月后,第一批订单就有了,大理杨氏找大宋买了数千刀刃、甲胄,直接用金银、香料、铜矿交付。

  没过多久,第二批订单接踵而至,越南无论是黎朝还是地方反叛军,都愿意购买大宋军械。

  至九月下旬的时候,包括东北女真部落那边,都有不少订单涌来,一时间原本堆积在仓库的刀刃、铠甲,居然迅速有了销路。

  “咳咳,武器滞销啊。”

  九月二十四日,已是晚秋即将入冬时节,汴梁的天气越来越寒冷。

  虽然还没有下雪,却已经连续两日进入秋雨季节。

  淅淅沥沥的雨打在屋檐上,落在窗台上,飘在政制院后院大树的枝叶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赵骏咳嗽了两声。

  最近秋冬季节自己这个年轻人感冒了,几个老头反倒没事,身体很棒,每天都红光满面地出现在院里,看样子好像都能活很久似的。

  他怀疑自己可能是跟老婆晚上太热情,没盖好被子的缘故。

  早上喝了碗中药汤。

  不是没有九九感冒灵和感康,而是一来这些药都冰在冰窖里,虽然用冰块冻着,应该能保存很久,但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坏了,冒然吃万一过期了失去药性还产生毒素,那就完蛋。

  二来小感冒而已,即便这些药没过期,为了治个感冒实在不值当,以后救命用更好。

  “这不是又卖了四万多副刀枪,一万多副甲胄吗?”

  晏殊笑道:“这一下子就是一百多万贯进账,再加上卖到日本去的,这两年已经清了不少库存了。”

  “还是太多了,一百二十多万大军用的武器装备啊,各种枪、刀、矛、槊加起来数百万柄,甲胄四五十万副,这要是流到民间不知道闹成多大乱子。”

  赵骏说道:“这方面不做布局的话,再过些年监管力度下降,说不好就流入市场上去了,现在卖到国外去,也能增加不少外汇。”

  “这倒也是。”

  “还是汉龙有主意啊。”

  “对了,汉龙之前不是签署了把罪大恶极的犯人流放至琉求岛吗?不如也放到南洋啊,给予他们武器装备去开荒不也挺好。”

  “论起不当人还是得你拉日叔啊。”

  “哈哈哈哈哈。”

  众人大笑了起来。

  大宋毕竟有接近一亿人口,即便赵骏一直要求保证地方治安,可犯罪还是层出不穷。

  为此早在去年赵骏就签署了把罪不至死,但又是重型犯罪的犯人流放到琉求。

  大宋时期的琉求当然不是琉球岛,而是后世宝岛。

  现在瘴气丛生,死伤率非常高。

  赵骏之前不签署这项决议一是国内劳动力不足,需要犯人当免费劳动力进行开采矿产之类的工作。

  二是那边生存条件太恶劣了,流放的犯人属于不够死刑者,如果真想让他们死,砍头就是了,没必要花费那么大成本送过去让他们九死一生。

  但如今不一样,有了金鸡纳霜之后,死亡率将会大降,罪犯的成活率保证了,即可以开荒,又能够建设,比让他们送死强得多。

  众人正说话间,便在这个时候,外面有吏员急急忙忙进来,向他们汇报道:“报,知院,诸相,铁道部有消息来了。”

  “哦?”

  赵骏连忙问道:“京襄铁路建成了?”

  “是的。”

  吏员说道:“三日前正式接轨完成。”

  “太好了。”

  赵骏大笑起来。

  其余诸多宰相,亦都是高兴不已。

  上个月铁道路就已经给政制院递交过公文,说他们已经修到了南阳,两条铁轨即将并接在一起。

  这条铁路从庆历五年十一月开始,到如今庆历八年九月,已经修了将近三年。

  按理来说,平原上修铁路的速度会很快,像美国太平洋铁路,创下过每月修五十公里的记录,汴梁到襄阳才四百多公里,怎么要修三年这么久。

  然而大宋如今毕竟是铁路开创者,从一到一百简单,从零到一没那么容易。

  各种技术问题,调动问题接踵而至。

  最直观的就是沿途河流怎么修过去,试了多种办法,最重研究出气压沉箱法才解决问题。

  而且大宋修的也不是一条铁路,而是两条。一条去,一条回,分别从汴梁和襄阳修对着修,预计到南阳完成接轨。

  另外还要连通周边各县,修建用于调度的分支铁路等等。

  因此实际铁路里程根本不是四百公里,算上连通各州县的分支铁路的话,差不多得有将近一千公里里程。

  沿途还得修火车站、调度室、警卫岗,以及用于防范周围村民扒铁路的护栏,工程量并不小。

  三年时间过去,这来之不易的铁路总算是修成了。

  有了这条铁路之后,只要能够通过试运行,多次运行没有故障和问题,那么从此自襄阳到汴梁的铁路运输就能够构成。

  完美解决了南方至北方沟通不便的问题,并且还为以后铁路建设积累经验,让铁路在大宋铺满全国!

  “这件事情要赶紧禀报给官家,让官家也高兴高兴。”

  赵骏随后说道:“让铁道部的人即刻开始试运行,多试几次,等襄阳到汴梁的火车抵达汴梁火车站,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好。”

  “那就这么决定了。”

  “老夫不仅要去,还要坐着火车去一趟襄阳。”

  “真乃普天同庆的大事啊。”

  老头子们一个个兴奋不已,精神头都比以往好了许多。

  就连赵骏的感冒都好像好了,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条铁路确实修得不容易,但只要修好了,那么以后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不仅能培养很多有经验的修铁路工人和技术人员,还能加速商品流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振兴国家经济。

  可以说,在赵骏穿越的十二年后,大宋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壮举,从此大宋真正完成了工业的迈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