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国色芬芳> 铁头娃 三十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铁头娃 三十一(1 / 1)

创建反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约30余万人,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至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陆续遭到挫败而大部失散。其间,中共满洲省委派省委军高官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和共产党员李延禄等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一些部队中进行团结改造工作,建成中共直接领导的多支抗日游击队,共3000余人。至1933年春,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30余个县境,开辟了磐石红石砬子、延吉王隅沟、汤原太平川、饶河暴马顶子等数十个小块抗日游击区。

  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

  中共满洲省委于1933年5月16日作出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初,相继成立7个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第2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第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李延禄任军长,何忠国任政治部主任;第5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周保中任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第6军,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代主任;第8军,汪雅臣任军长。同时,人民革命军大力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至1935年末,第1军在磐石、河里,第2军在延吉、和龙、珲春、汪清,第3军在珠河,第4军在密山、勃利,第5军在绥宁,第6军在汤原,由饶河游击队改编的第4军第4团在虎林、饶河,第8军在五常等地,共建立起8个游击根据地,其活动区域达到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共50余个县境,部队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支援和配合关内抗战

  1936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至第6军依次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第8军改称第10军,各军主要领导人未变。另以第4军第2师为基础编成第7军,陈荣久任军长,郑鲁岩任政治部主任,活动在虎林、饶河、抚远地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东北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的团结教育和领导,陆续编成了第8军,谢文东任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第9军,李华堂任军长,李熙山(许亨植)任政治部主任;第11军,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第8、第9、第11军分别活动于勃利、方正、桦川等地。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达3万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及其逐步发展壮大,严重威胁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关东军与伪满洲国军政部于1936年4月制定“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集重兵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讨伐”。抗联各军采取留少数兵力在游击根据地内坚持斗争,以大部兵力跳出日伪军的“讨伐”包围,各军分别开展了西征、北进和扩展游击区的作战。

  1936年4月~1937年上半年,经数千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1万余人,不仅取得了反“讨伐”作战的胜利,而且把游击区扩展到70余个县境,建立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片抗日游击根据地。七七事变后,东北抗联的战略任务由独立作战转变为配合全国其他抗日战场共同抗战。

  编成第1、第2、第3路军,进行艰苦的转战和远征

  1936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先后成立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东北抗联亦随之编成三个路军,分别归三省省委领导。第1路军于1936年7月宣布成立(1938年春正式成立),辖第1、第2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王德泰任副总司令(1936年冬牺牲),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第2路军于1937年10月宣布成立(1938年春正式成立),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领导的义勇军,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任参谋长。第3路军于1939年5月宣布成立(同年11月正式成立),辖第3、第6、第9、第11军,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try{ggauto} catchex{}


  1938年下半年,东北日伪军警60余万人,连续进行“三江大讨伐”“东南满大讨伐”“吉林、间岛、通化三省联合大讨伐”,企图彻底“歼除”东北抗联。东北抗联各部以转战、远征的战略行动跳出包围圈,以打破日伪军的“讨伐”。7月,抗联第2路军主力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地区西征。由于受到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仅一部进入五常县境。分散活动的部队与日伪军顽强作战,涌现出“八女投江”等英雄壮举。8月,第3、第6、第9、第11军主力从汤原、萝北、绥滨地区陆续远征,年底先后到达海伦、德都地区,并在德都县朝阳山一带建立了游击根据地。第1路军从老岭地区向桦甸、濛江(今靖宇县)山区转移,挫败了日伪军在东南满地区的“讨伐”。1939年,第3路军在黑嫩平原20余县战斗数百次,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和外蒙军队挫败日军挑起的诺门坎事件的作战。东北抗联在转战、远征中,虽遭到很大损失,但部队英勇奋战,取得歼灭日伪军1万余人的胜利。在此期间,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杨靖宇和所有东北抗日部队发出慰问电,称赞东北抗日部队是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各路军缩编为支队,坚持小群分散游击战

  1939年秋冬,日伪军继续进行疯狂“讨伐”。由于斗争形势恶化,部队减员较多。1940年1月,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路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小群分散游击战。第1路军为打破日伪军75万人的全面大“讨伐”,实行分散游击方针,在长白山区展开艰苦的反“讨伐”作战。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遭日军重兵围困,历时50多天,作战40余次,未能全部冲出重围。最后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于2月23日在濛江县城南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牺牲。此后,第1路军在东南满地区坚持斗争1年多,魏拯民于1941年3月8日病逝。第2路军于1940年4月将第7军和第5军一部编为第2支队。尔后,第2支队和第5军另一部及第10军继续在完达山区进行分散游击活动。第3路军于1940年1月28日将原有的第1至第4支队,依次改为第3、第6、第9、第12支队,继续在松嫩平原坚持游击战,打击日伪军。

  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坚持到东北抗战胜利

  1941年,日军在东北增至16个师,总兵力达90万人,继续进行更加残酷的“讨伐”。东北抗联的后方密营遭到破坏,大片游击根据地丢失,游击区缩小到不足10县,加之自然条件恶劣,部队减少到不足2000人。针对极端艰难的形势,中共吉东、北满、南满省委确定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坚持斗争的方针。此时,东北抗联已与苏联远东军建立了联系。1941年冬季,抗联部队转至苏联境内组成南、北野营,并不断返回东北,开展游击活动。1942年2月赵尚志牺牲。8月,许亨植牺牲。同月,南、北野营合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属4个教导营和1个通信营。派遣10多个小分队返回东北,在北满、吉东、东满和辽吉边区进行游击活动,侦察敌情,开展群众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远东战役期间,抗联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解放全东北。

  1945年10月中旬,东北抗联教导旅扩建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部队发展到48万人。10月底,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抗日联军在非常困难的环境里,独立奋战14年,历尽艰辛,战斗数万次,牵制与消灭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及警察,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