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朕非汉废帝> 第449章 皇帝完成集权,封建君权登顶,二轮新政蓄势待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9章 皇帝完成集权,封建君权登顶,二轮新政蓄势待发!(1 / 1)

这一日的寅时,刘贺在温室殿里等来了内阁送来的奏书。


  他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最上方的那份奏书——光禄勋的奏书。


  刘贺迫不及待地取过来翻阅。


  果然,内阁已经重新票拟过了。


  那二十个候补官员的名录已经调整过了,与昨日的名录只有一半相同。


  调整进来的那一半人,与世家大族或者经学大派终于并无太多牵联了。


  刘贺没有想到,只是一次“留中不发”,就能让张安世们立刻服了软。


  这倒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


  喜的是张安世为代表的大学士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读出了自己留中不发的意图,并迅速改正了。


  忧的也是张安世为代表的大学士们是聪明人,很快就摸索出了在内阁制之下与皇帝虚以逶迤的办法。


  这喜和忧都来自于同一个原因,倒也是非常罕见地符合所谓的辩证法和矛盾论。


  聪明人是最值得重用的,但是也应该被提防的。


  莫看内阁这一次是顺了刘贺的意,但是估计用不了多久,他们也会像朱明那些阁老和小阁老一样,想办法钻空子。


  在内阁中排除异己,授意信得过的外朝官代为上奏,私下联络郡国官员对天子诏令阴奉阳违……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些阴谋和阳谋,恐怕都会陆陆续续在大汉的朝堂上演。


  但是直到此时,刘贺仍然将张安世等人视为肱股和功臣。


  既然都是聪明人,又是心思纯良的“忠臣”,刘贺愿意与他们暂时合作。


  不到万不得已,还不是痛下杀手的时候。


  只要内阁制能够运行下去了,那么新政就可以一项接一项地推行。


  ……


  不等樊克提醒,刘贺就用笔沾上了朱红的墨水,在这份奏书的票拟上龙飞凤舞地批上了一个大大的“准”字。


  这一封奏书犹如一份协议,让刘贺这天子与以张安世为首的朝堂重臣暂时达成了一个平衡。


  内阁与张安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世家大族,至少会在一段时间内毫无保留地支持刘贺,支持新政。


  刘贺要抓住这段空荡的时间,再在棋盘上多落几颗子,要在他们回过神来之前,准备好对付他们的武器。


  “樊克,替朕执笔,给今日的这些奏书批红。”


  “唯!”


  ……


  又过了一个时辰,刘贺与樊克就将所有的奏书全部都批好了。


  “将这些批红了的奏书拿到内阁去,明日辰时再去内阁值房传一个口谕。”


  “告诉张安世他们,从明日起,朕不再去内阁了,就在这温室殿里批红。”


  “然后再让张安世、丙吉、韦贤和刘德四人到温室殿见朕,朕与他们商议下一项新政。”


  “唯!”樊克没有多问,立刻就答了下来。


  然后就又带着几个昌邑郎进到殿中,将那些批好的奏书搬了出去。


  刘贺在榻上坐了许久,腿脚有一些酸麻,于是就站了起来,在这温室殿里来回踱步。


  如今的内阁制只是初创形态,刘贺还要再建一个衙署来替自己批红——进一步制约内阁,就像朱明时的司礼监太监一样。


  但刘贺还不打算开启内官干政的口子——重用内官集团充当皇权的延伸和代言人,无异饮鸩止渴,只会带来更多的隐患。


  现在,刘贺最信任的人,自然是禹无忧和戴宗这些从昌邑国开始就跟随自己的郎官。


  但是这些郎官肩上的担子都很重,资历也还太浅了,承担不起制衡世族大家的责任。


  而且,也不只是随随便便将几个孤立的人放到朝堂,就可以来制衡世家大族的,这不可能长久。


  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此事,只能找另一个利益集团来制衡他们,这个利益集团就是出生于寒门的儒生。


  在刘贺的设想中,内阁制要不停更改——最终的形态与后世的两院制很相似。


  第一阶段,也就是现在,只能让内阁自我制衡。


  世族大家在今日的朝堂上占着主导地位,刘贺只能重用张安世们,让他们成为内阁中的多数。






  但是刘贺也在其中安插了魏相、韩增和赵充国这样的一些异类,多多少少可以对张安世们进行制衡。


  只要刘贺把内阁盯得紧一些,那么倒也还能控制住局面,不会出现内阁对天子诏令阴奉阳违的情况。


  第二个阶段,建一个与内阁平行的衙署对其进行制衡。


  其实这个衙署其实已经有了,那就是有名无实的门下寺。


  今年要实行科举制,刘贺会通过科举制选拔一批像魏相这样的异类,填充进门下寺,监督内阁协助批红。


  这也就能进一步地制约内阁。


  第三个阶段,就是虚弱世家大族在大汉的实力,付出寒门的实力,让两个利益集团旗鼓相当。


  打击世家大族,不只可以让刘贺掌权,更可以让百姓得利。


  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个阶段,内阁和门下寺会形成类似两院制的结构,内阁负责议政,门下寺负责监督。


  到了那时,所有人都要走科举选官的路子,官员朝臣与世家大族的关联也会更加微弱了。


  相比于世家大族来说,寒门的儒生流动性更强,更难以形成稳固的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更小了一些。


  所有的制度都有局限性,作为刘贺,他只能看到这一步了。


  再往后会演变成什么模样,就完全不在刘贺的掌控之中了。


  如今,张安世他们愿意好好地变法推行新政,但是刘贺不敢掉以轻心,还要再继续往前走。


  而他马上要走的这下一步,就是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如今的大汉,察举制、任子制、征辟制并行,看似非常丰富,实际上却大同小异。


  任子制最为落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血缘,乃是春秋战国选官制度的遗留。


  察举制、征辟制稍显高明,选拔人才的标准看似是德行和能力,实际上却是人的好恶。


  刘贺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和经学大派不断崛起的进程,必须要行科举制了。


  就这样,刘贺一边思考一边在温室殿中快速地来回踱步。


  直到四肢的血液重新畅通地流动起来,他才走进了温室殿后方的寝殿。


  自从霍成君进宫以后,不管刘贺忙到多晚,都要到椒房殿就寝,这温室殿的寝殿也就逐渐空置冷清了下来。


  刘贺现在将此处当成了自己的书房,殿中的三面墙上靠放了三个用上等楠木制成的书架,分别摆着三类书。


  第一类是印术坊印出来的“旧书”,多是诸子百家书、儒家经典和各种律法。


  第二类是刘贺抄默后由印术坊印出来的“新书”,多是秘法秘术和刘贺的心得。


  第三类是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内容最为简陋粗糙,但是在大汉的传阅度却最高。


  刘贺犹豫片刻之后,就走到了第二个书架前,从上面拿下了两,就又回到了前殿。


  这两是刘贺自己编纂出来的,和他接下来要推行的新政有极大的关系。


  一本是《科举会要》,详细地介绍了科举制度的推行细则。


  一本是《庠学会要》,介绍的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像这样的《会要》在寝殿的书架上还有许多,都是这半年的时间里,刘贺自己编纂出来的。


  最近,印术坊正在昼夜不停地印制。


  《平西域会要》《大航海会要》《兵事会要》《农事会要》《岐黄会要》《平倭会要》……


  以前霍光还在时,刘贺朝不保夕,所以不知道能不能用上这些《会要》,现在终于能用上了。


  刘贺看着案上的这两,心中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接下来要推广的两项新政,就是对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科举制度想要在大汉推开,是绝不可能的一件事。


  但是现在却成了一件可能的事情,因为刘贺来了,并且提前还做了布局。


  造纸术和印刷术,就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