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捷之后,兵部自有封赏,皇帝也在宫中摆了宴,大宴群臣。 不过那是宫里的热闹,对于位置不那么高的人来说,他们看不到也摸不到,军学院里的学生只会觉得那些具体的出征将士们更为真实。 因为里面有许多人也是从这里走出去,或者就是认识的亲戚及朋友。 近几年来,当朝廷越来越多的要提拔这里的人以后,各地世袭的校官以及朝中的勋臣之后都削尖了脑袋往里头挤。 军学院的地位也由此越来越重。 并因此,院正的职务也一涨再涨,最初是书院的张天瑞随便管管,后来是王越任兵部尚书时往这里安排自己人,到今天,朝廷已经下旨要兵部尚书本人兼任院正。 否则,里面有些学生的品级比院正还要高,这队伍要怎么带? 而军学院虽然还在书院当中,但在行政职能上已经剥离,军学院如今隶属于兵部直管。 往后的院正就是历任尚书。 这样调整,让军学院的各项政策更加灵活多变。 比如,兵部在每次大考或是演武,都会列有一项奖赏:入院学习。 且即便承平年代,也会有偶然立下小功劳的人。 兵部用这种方式作为激励,不仅聚拢了时而涌现的人才,而且使军学院获得了更为良性的发展。 经过多轮变动,军学院的入院规则已经不止一条,考试、立功……甚至作战牺牲的将士,如果他的子嗣愿意,在身体条件足够的情况下兵部也会在核实之后招录。 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之后,朱厚照就变得非常重视军学院的教材编制。 而且他坚持,除了军事理论、战役桉例之外,还要念一点孔子的书、熟悉历朝历代的历史,反正这个时候没有国际社会来谴责教材定的是不是合适。 洪武元年,太祖皇帝所颁的登基诏书开头就写: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这就是说,大明是驱赶了大元,入主中原,所继承的是宋朝的汉人之土, 而宋之前为唐、 唐之前为汉, 汉土有多大? 不知道。 但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其实也不必怎么渲染,大明周围还有什么没征服的,找个汉唐或是春秋时的记载源头,然后往里写就行了,什么西域、东北、西南、吐蕃,无一例外。 因为天朝上国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很霸道,它暗含一个内容,就是我为中央,你们都特么的是蛮夷,都是我的附属之地。 我是礼仪之邦,你们叫什么? 所以你只要写,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接受,而且接受的很容易。 朱厚照一直觉得,只有拥有大历史观的人,才明白大明与鞑靼战争的意义。否则只会觉得穷兵黩武,徒耗民财。 实际上,战争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这个民族如何选择战争。 现在的军学院,一帮年轻人给这样教育,不敢说全部,但其中不少人已经是满脑子恢复汉唐荣耀了。 男子汉大丈夫,要的就是金戈铁马,或者像马荣这样为国开疆拓土。 所以宫里的旨意才特意要他过来,还选了尤址这样司礼监的太监。 除了他, 皇帝还为了这件事让兵部尚书王炳过来, 这就叫名利双收。 书院找了一间最大的书堂,里面挤满了人,凳子都叫人给搬了出去,当然,最前方是留出了大概两米宽的空间。 王炳站在上面, “圣上有旨,命宣武卫指挥使马荣在书院之中授课,所讲述者,乃是于草原之上的真实所见、与鞑靼人交战的切身之感。正德元年,大明剿套有成,但复套大业未成,大明与鞑靼的决战未到,边疆的警迅未除,各位皆有立功之机。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天,就是让各位知彼!” 说完之后他看了眼马荣,“马指挥使,遵圣旨,开始吧。” “是,谢过大司马。” 马荣从未设想过有这样的一幕, 若是在疆场之上,他面对自己的三千将士那是一点儿也不紧张,但今天这个场合、面对这些人,干的还是教别人的事…… 但仔细看了看下面许多人的眼神,艳羡、期冀、好奇…… 尤其是军学院的学生,他们将来也是要上战场的,如果学艺不精,或许真的会丢掉性命。 想到这里,马荣的许多杂念都消失了。 他从袖口里拿出来一张地图,那是他在草原上用的, “诸位,我年纪尚小、读书也不多,知道的东西较大家也许都少,但是我认得这张图,北方是鞑靼、南方是大明,中间所分隔的就是长城,而长城之上画的红圈圈,就是鞑靼人几十年来兵锋所指之地……我在军中经常和众将士一起看这张图,看完了其实就明白…陛下为什么要复套、为什么拨银百万、为什么整军备边、” …… …… 朱厚照又将亦不剌召进了宫。 他不会让亦不剌跳舞、或是想个什么其他的法子去侮辱他,真正的强大,不在这个地方体现。 他还是照正常的礼节来召见他。 因为当日是大朝会,场合太过正规和严肃,所以有很多话不太好讲。 今天则随意些,他带着亦不剌在殿前的广场上慢慢闲走。 “达延汗是个什么样的人?” 亦不剌虽然年长,但地位不同,他也只能落在身后,“……达延汗,他是由一个叫满都海哈屯的女人带大的,这个女人像男人一样厉害,在她的教导下,达延汗一样雄心勃勃,他立志统一蒙古,为此不断的征服其他部落,抢夺男人、孩子、牛羊和草地。先前所说的济农,就是他派到右翼蒙古来的。” “有招降他的可能吗?” “绝没有。” 没想到想到皇帝叹气一声,“那真是可惜了,这也是个英雄,若他愿意为朕效力,为朕一大将,那么我们之间合力,还可以向西征伐。其实,朕也不愿意打仗,你以为朕是为了什么雄心,派遣几万人到草原上去找你?错了,朕只是不想被你们打。” “陛下,永谢布部落已经……” “你们我知道。其实互相之间友好相处,互市也仅是个微不足道的要求罢了。朕这个皇帝,做不了你们成吉思汗的事,没有想过到处屠戮,包括永谢布,只要不背叛,有什么问题需要刀剑相争,不死不休?” 亦不剌听到耳朵里,心中颇为感触,“皇帝陛下能这么想,那真是我们两方百姓之福?” “我们,两方?”朱厚照侧身,眉头一挑。 亦不剌心头巨响,“臣失言,是我们一方!” 朱厚照轻轻一笑,自己又向前方走去,“这还是你第一次自称臣。” 亦不剌也觉得。似乎慢慢的就被各种方式弄得俯首称臣了。 “你的四女儿似乎很小,只有十三岁?” “皇帝陛下放心,她很懂事,是臣最疼爱的女儿。” “那朕岂不是夺人所爱?” “没有,皇帝陛下愿意施恩,永谢布部落感激不尽!” “朕不会小气的。”朱厚照没有抠搜的习惯,“你说的水草地,你自己去选,谁要是眼红,周尚文就在大同驻守,朕会下令,令他与你共进退。你看上别人的,如果他不愿意给,就和朕说,到时候一起派大军抢过来就是。汉人对于友好的人是非常大方和热情的,这你尽可放心。至于其他的生活物资,就像你说的,按价购买就行,大明不会不卖的,民间不卖,朕来卖你。” 亦不剌听着提气又大喜,“臣谢过皇帝陛下!” “你的女儿嫁给了朕,我们就是一家人,以后千万不要说什么我们两方,朕不爱听。喔,对了,你年纪很大了,你的儿子们呢?他们不见见朕吗?” 亦不剌心头一震,难道是在这里等着呢? “臣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在大同。” 儿子不带过来,其中考虑……也能理解吧。 “你该带过来的。”朱厚照拍了拍他的肩,羊装责怪,“如你所说,达延汗此人无法招揽,朕与他也必有一战,而大明如今兵强马壮,他如何能胜? 到那个时候,那么大片的草地,交给谁管理?你啊?不行吧,我们汉人有句话,叫五十知天命。况且,雏鹰总得要自己展翅,不能总是躲在巢里。” 亦不剌这句话听懂了, 他激动般的跪了下来,“臣谢过大皇帝陛下!臣在此起誓,永谢布部落永生不会背叛大明!” “都说了是一家人。”朱厚照去将人扶了起来。 那日在朝堂上,展现的是大明的强硬。 但倒了私下里,许多好处都可以承诺,许多暖心的话也都可以说。 要硬能硬,要软能软,这样人家才舒服。 “你的儿子们,就是朕的内兄,只要大明与永谢布部落一起征伐,那么所打下的土地自然一起分享。朕,不至于这点道理都不讲。” 皇帝抬着他的胳膊,笑容和善,“但是记得,选水草地的时候,可不要离大同太远。不然,朕怕你记不住回头的路。” 亦不剌听得内心发寒,在他的印象里,即便达延汗在十五六岁时也没有这样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