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这个东西,平时需求不大,战时需求奇高,所以一定是朝廷财政供养。 杨一清离开之后,朝廷内部也开始讨论具体的执行问题,复套所要的核心,其实就是骑兵,而骑兵的核心就是战马。 如今,陕西的苑马场逐渐恢复,弘治十七年朝廷又恢复了安定苑,因而今年陕西有7处苑马场,累计可以蓄养战马八万四千匹。 弘治十八年,朝廷计划在陕西新增一处似安定苑这样的上苑牧马场。所谓上苑就是每年可以蓄养两万匹战马的牧马场。 而想要恢复,就需要银子修缮马营城堡、营房,增加种马额和牧马军的人数。 每一匹马、每一名士兵,都要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正儿八经的做好这些事,复套才有力量。而且复套之后,河套平原上还有更好的牧马场! 所以朱厚照从始至终都没有松懈过对马政的关注,不仅如此,他不止一次的传谕内阁,要求内阁重视朝廷各处官牧马场的恢复和建设。 如今复套作为国策被提了出来,马政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重要。而需要银两就成了应有之义。 现在多出这四十六万两的银子,朱厚照心中便更加稳当了。 其实这些银子本不是进入户部的银两,但是基本上赈灾、钱粮减免,户部就差不多了。朱厚照这个皇帝没有大兴土木、搞各类形象工程,能够做到没什么亏空,这就已经不容易了。 况且,杨一清到出发去固原,还从户部支了10万两银子。 以大明如今的国力,要想恢复汉唐盛世时几百万匹马的数量绝非是三两年就可以做到的,朱厚照所求的,也就是能够支撑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 人治的时代,朝廷重视,任用得力官员,至少能让情况好一些。 梁储离任太仆寺卿以后,新任官员名为王禀,他既不是东宫潜邸旧臣,也不是王鏊讲学时生出向往的务实之臣,他是杨一清推荐过来的安宁苑牧马场的总负责人。 本身只是举人,四十岁的年纪,十七八年都在马场中度过。 杨一清对于陕西马政的梳理,朱厚照清楚,所以他推荐这个人,自然也可信。 此次礼部召集各省省级官员入京,京师同级官员也一并纳入其中,王禀名列其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还是有道理。 朱厚照召见官员特别勤快,处理政事力求务实为主,提拔官员也以其实务为先。所以朝堂上干活的人越发增多,是不是踏实干活这个很难保证。 但至少在干活。 此外,经延日讲也能够正常举行,而若不处理政务,皇帝的日常就是在坤宁宫或锻炼身体。 再有,司礼监、锦衣卫都被限制。只要不频掀大桉,部分官员已经忍不住在颂圣了。 在朱厚照的推动下,内阁和六部都以处理国政为先,不过先前的复套国策已经议定,开海的圣旨还没有出,朝堂在这段时间陷入平静。 朱厚照也进入了一段皇帝岁月的平静期,也就是正常的坐朝理政。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经常性会听到的奏报是地方报灾,请求钱粮减免,或者就是有部分官员弹劾其他人,另外对于他来说,最多的就是各类官员开始给他提意见、说这个是弊政、那个也是弊政,一个个的劲头像是要把帝国的命给革了似的。 但到此时,朱厚照已经不会轻易同意了。 除了复套和开海,朝廷在今年最大的动作是要取消北直隶河间府阜城、肃宁、任丘、交河四县的民牧。 民间养的马不仅瘦弱,而且营养不良,还容易生病,人都吃不饱,马又能肥到哪里去,战马可要是吃精粮、豆子的,不能够只吃草。 这种因为大宋完全丢失了适合牧马的领土而开始的养马政策,朱厚照有心要让其退出历史舞台。 哪怕为了这个理由,他也要把那些适合养马的领土给抢回来! “北直隶地区衙门多,各级官员、各家勋贵本就大肆侵占了很多田地,而且他们一出手,还要占好的田,百姓乞活无路再加上养马,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么多的百姓没饭吃,他们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大后年必反。” “而且京师就在这片区域,你们老提醒朕,说东南财税半天下。岂不知,河北也是京畿重地。弘治十八年,武安苑牧马场的设施、人员、种马、牧军人数务必都要到位,有了这个马场朝廷可再蓄养战马两万匹,这样明年就将河间府剩余的静海、宁津等四县的民牧取消,如此一来北直隶就有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三府完全取消民牧,百姓也能喘口气。” 皇帝在奉天门外和主要大臣们讨论政务。 很大的事情就是几个老头,像今天没什么大事,各部侍郎、主事也都来了不少。 户部韩文、顾左,兵部王敞、王禀一齐领命,以及一个特别的人,军机处杨廷和也被派来分管马政。 因为马政和复套挂了钩,军机处要负责马政的一切事宜,所以杨廷和跑不掉。 按照皇帝的要求,改民牧为种粮的各县,户部要在种子、农具方面加以支持,特别困难的县还会有一年的钱粮免征,之后则一切如常,而且朱厚照重点会看这些县的纳粮情况,造假可以,有本事别被逮。 因为他要知道,政策施行下去有没有用。 好在顺天府、保定府所展现的结果喜人,中国老百姓都是这样,你只要给他活路,他一定顽强的活下去。所以这两个府的钱粮,三年来已有数万石的增长。 再加上京师里各类营造聘用的数万工人,京畿地区的流民大大减少,社会矛盾也大大缓和。 眼看年号要改成正德了,这项政务也让许多人感觉到应当是正德朝的亮眼政绩了,虽说见效慢,七年下来也就取消了两府,但确实见效了, 既然有效,那么朝廷上下自然全力以赴,所以有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员扑在上面,等着一边为民造福刷声名,一边在皇上面前露脸刷存在感。 “李阁老,谢阁老。” 李东阳、谢迁和韩文在皇帝面前拱手。 “这几日朕收到了七八封灾报,福建、陕西闹了旱灾,安徽、湖广闹了水灾,遭灾的一共有十一个县。朕统一批了,你们拿去,尽快按照批示办事。” “遵旨!” 朱厚照站起来,负着双手,“五月中,朝廷会第一次举办省级官员的授课,往后形成惯例。其目的在于大幅度提升这一级官员的政务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为他们提供较大的升职可能,要让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明白,他屁股下面是个金板凳,这个金不是指银子,而是指这里,紫禁城。” “这样这群人才能够珍惜自己的官位,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大概率要升,就不喜欢在那个岗位上冒险。否则,多亏啊。” 内阁和六部各大臣全都点头。 王鏊则提问:“不过,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地方官多,京官少,量上,总是不够的。”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朱厚照点点头,“就是要不够,这样朝廷才能够择优录取,大概率升官,不是一定升官。这个担保你们去开口,朕反正不开这个口。” 大臣们笑了笑,都知道皇帝这句话带了点开玩笑的味道。 “如此一来,执掌一省的官员既要守规矩,又要出成效。”王鏊捋着胡须,“这个办法倒是妙用无穷。” “最终目的,在于将一些非常讲究时效性政务审批权力下放。”朱厚照向这群老头儿解释,“下放不是不管。而是分为两步。第一步,知县、知府向布政使司报灾,布政使司根据情况自身决断是准许、还是不准许,这样便于尽快处置。第二步各省布政使司再向朝廷奏报备桉,内阁、司礼监联合核查。” “核查为真、处置妥当的,将该员报吏部,由吏部专文嘉奖,司礼监也要留一套档桉。朕以后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省级官员的履历,还是要看这些嘉奖的。核查为假、或处置有失妥当的,报到御前,朕会给以不同程度的惩罚。所浪费的银两、钱粮以‘谁请客、谁买单’的原则处理、要是请了客,买不起单,就把他的家抄了吧,一般这类官员也是贪官,会有钱的。”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造假。比如说,有路子的人就容易得到嘉奖,得罪上级的人,就容易会被诬告。 但在人治之下,任何制度、任何举措,都可以造假,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完美无缺。除非,统治的那个人,是神。但即便是神,也枪毙过贪污犯。 “这个制度,现在山东和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试行一年吧?” 山东布政使是刘健、四川布政使是费宏。皇帝这样安排显然是对于权力的委托下放非常谨慎、吝啬,以至于不是这类自身极信任的官员,其他人都不允许。 文官们没有太大的意见。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臣权的扩张。 下了朝之后,内阁随即将皇帝旨意在邸报抄录,供京中大小官员阅览。 新任户部主事陆深下值后,与好友林舟到酒馆小聚,林舟也是今年的新科进士,不过他没能在京师留任,而是得了个湖州府武康县知县的职位,再过几日也要赴任了。 京师里,大小商贩沿街吆喝,各类商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各得其乐。 此情此景,令陆深忍不住兴奋吟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太平盛世,盛世太平。圣天子在朝,想来再有十年,我大明亦可复汉唐盛景了。” “先决策、再报备。陆兄也看到了?”林舟摇着扇子,一副书生模样。 陆深当然点头,“生民有福,林兄,为今日之邸报,浮一大白!” 外面喧闹、嘈杂,还有人沿街打闹,不过这就是他们最爱看到的场景。 刚入京师的孟樱直接被此景给震撼了。 京师的繁华! 正阳门里大几千人敲敲打打,说是要建不夜城,而正阳门外,沿着一条小河也有上百人围聚,开始清扫地面附着物、平整土地,一问才知,这里要建个高楼! 她甚至都怀疑,这哪里还需要红薯啊,这要是持续几年,还不是天下人人有饭吃! 又不知道何时,梅可甲来到她的身后,“人特别多?” “是好多!不愧是天子脚下!” “其实弘治十一年还不是这样。” 孟樱脑海里闪现出昨日见到的皇帝的模样,“所以你一直和我说,明君在朝。”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