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第五百五十一章 浙江实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五十一章 浙江实况(2 / 2)

这人年纪十七八岁,长得有些魁梧,相貌高鼻宽面,浓眉大眼,似乎从相貌来看是铁铁的忠臣,然而如果仅凭面相来用人,那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动乱了。

“不必了,直接前往张家口吧,陆百户……”

朱由检着重了陆百户三个字,让少年人有些不自然。

“卑职告退……”

被称为陆百户的少年人慌忙作揖退去,但朱由检却一直看着他的背影。

这时旁边的周素洁也注意到了他的目光,不由问道:“这就是陆指挥使的长子陆元高吧?怎么感觉殿下不是很喜欢他?”

“我表露的这么明显吗?”朱由检笑了笑,但他这一笑,周素洁就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只是觉得殿下似乎喜欢逗弄他。”周素洁改了口风,朱由检闻言也微微颌首,但却没说什么。

后宫不得干政,这可不是皇宫里才有的规矩,齐王府也是一样。

不过,周素洁的话也确实说明了朱由检对陆元高的态度过于古怪,不如对别人一样,如沐春风。

当然,朱由检之所以会是这种态度,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当上次他从朱慈燃口中听到了陆元高三个字后,朱由检就派人查了查这小子的底细。

这一查之后朱由检才发现,在陆文昭带着沈炼等人在各省抓捕贪官污吏的时候,不过八岁的陆元高就动用陆文昭的关系,把自己送到了李定国所处的官学中,并且和李定国成为了同学。

这五年他试图和李定国打好关系,不过李定国对陆元高的出现是有戒心的,因此二人的关系也不过止步于点头之交罢了。

似乎是发现李定国这条路行不通,陆元高干脆找上了朱慈燃,并且和朱慈燃相处的很好。

这并不奇怪,毕竟陆元高年长朱慈燃几岁,朱慈燃经历的、想拥有的,都是他曾经幻想过的,因此他懂得投其所好。

如此了两年,陆元高和朱慈燃的关系才被朱慈燃说漏嘴,而朱由检也顺藤摸瓜的把这小子摸了出来。

这小子毕业后准备进入仕途,甚至在陆文昭赶回京城前夕就动用好了关系,准备把自己派到燕山县的大定镇担任镇长,而大定镇背后就是大定宫。

显然,这小子觉得自己老爹的选择不行,准备直接依附皇帝来双重下注。

如果齐王篡位了,他凭着陆文昭之子的身份也不会被牵连。

如果齐王就藩了,他则是凭借太子发小的身份,成功挤进大明权力中心,一点不亏。

这样心思缜密的人,朱由检自然不可能让他如愿,因此他干脆釜底抽薪,把陆元高分配到了锦衣卫,担任锦衣卫的一名百户官。

从正九品的镇长到正六品的百户官,这看似是恩宠加身,然而实际却是明升暗降。

面对这样的变故,陆元高只能装傻充愣来避免自己得罪齐王,而朱由检则是也假装不知道,好似他就是看中了陆元高的身份,才故意让陆元高成为随行百户的。

他倒要看看,面对这样的局面,陆元高会怎么做……

“到了!”

“好多人……”

正当朱由检想着怎么收拾陆元高,才能让陆元高认识清自己的时候,南边的朱慈燃他们也在经过半个月的福建之旅后,紧赶慢赶的进入了浙江地界。

当他们进入浙江后,首当其冲感受到的就是不同于其它省的稠密人口。

由于福建通往浙江的道路太绕,因此朱慈燃他们选择的是在福建北部的福宁府秦峪镇乘坐船只渡海前往十几里外浙江温州府麾下的蒲门镇。

船只还没靠岸,但朱慈燃他们却已经看到了蒲门镇码头上那密密麻麻的人群。

尽管只是一个集镇,但由于靠海,这里成为了浙江最南部的沿海港口,因此在这里常住着许许多多的商贾。

当船只靠岸,朱慈燃等人推着四轮车下了福船,来到了码头上。

站在码头上,相比较福建秦峪镇不过一两千人的百姓数量,蒲门镇的人口几乎上万,根本不输后世的一些小镇。

码头上,来来往往的百姓几乎将这个用水泥新修不久的码头占满,朱慈燃他们只能被人群挤着。

好不容易推着车出了码头,他们本以为码头外的人会少一些,然而事实确实来到集镇边缘的乡道上后,乡道也几乎挤满了人。

来来往往的马车占据了两丈宽的乡道,车子堵了数里,半天不见一点挪动。

一些前来干活的力工都没还没表明身份,便被一些穿着绸缎的人抓住,雇佣成了自家力夫,被拉去卸货了。

“这蒲门镇的人口,都比陕西、四川、云贵两广的许多县还多了。”

刘顺望着慢慢赶路的车队,慢慢踩踏自行车的同时,也不免发出了感叹。

“蒲门镇在黄册上是三千九百多百姓,但我现在一看,恐怕不下一万。”

比起刘顺,朱慈燃的感叹却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意识到朱慈燃不是很高兴,刘顺也没有开口说话,而身后两个稍微匀称些的锦衣卫见前面两人不开口,自然也不敢开口。

就这样,朱慈燃他们随着车队的大流乡蒲门镇进发。

他们本以为车队会一直驶入蒲门镇,却不想他们在进镇的前面拐了个弯,纷纷行驶到了县道上。

如此以来,前方道路豁然开朗,朱慈燃等人也不由加快了踩踏的频率,不多时便骑车进入了蒲门镇的城墙内。

“卖报卖报!”

“卖包子了……新鲜出炉的肉包子!”

“新书到货!”

“让一让!让一点!”

“叮铃——”

当朱慈燃他们进入蒲门镇的那一刻,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或许会把这里当成一个经济不错的小县城。

只是一进入城墙,他们就直接来到了集镇的商业街,街上有书店、包子铺、肉店、花卉店、茶店、还有戏台、说书台等等店铺设施……

两丈宽的干道上走动着往来的行人,所有人的步伐都很快,这让已经适应了慢生活的朱慈燃等人有一种回到了北直隶的感受。

他们不由的有些拘束,进城之后找了可以停车的驿馆,放好了行李,紧接着才出门逛起了街。

蒲门镇明明只是一个镇,但它的人口却远远不止《黄册》上的规模。

这个周长六里的小镇内部挤了不下万人,镇内甚至还有寺庙、凉亭、拱桥、小园林等诸多用于娱乐散心的设施。

镇内皇店的规模,也是按照县一级的规模建造,其中物价比起福建贵了约一成左右,然而即便价格贵了那么多,但在皇店里逛东西的人却比许多县城皇店的人还多。

街道上,时不时能看到一两辆自行车,骑着它们的人都身着丝绸,腰佩玉带,看起来非富即贵。

很难想象,在一个普通的集镇上,能见到数量如此之多的自行车,要知道即便到了今年,大明在自行车的年产量也不过五万辆,售出的更是不足二十万辆。

二十万辆听上去很多,但对于拥有一千七百多个县,一万五千多个镇的大明来说并不算多。

朱慈燃他们走了十个月,在沿路的九个省里所看到的自行车,大多都出现在县城中,很少有在集镇中出现,更不可能像蒲门镇这种一刻钟就见到不同人乘骑的二十几辆自行车的场景。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场景不仅出现了,甚至这个数量后续还上涨到了三十几的规模。

如此则完全可以看出,自行车在浙江有多盛行,而浙江士绅商贾到底有多富硕。

尽管自行车的价格并不贵,但每个皇店对自行车的贩卖指标都是有限的。

贩卖商品越多,皇店才能获得更多的商品自主选择权。

“码头募力工!每日二十文!每日二十文了啊!”

走着走着,人群里突然响起了募工的消息。

朱慈燃他们回头看去,只见一个身骑自行车的账房先生举着铁皮话筒,一边骑车一边喊话。

“二十文?!”听到募工的工钱价格,朱慈燃有些咋舌。

据他了解,广州城的募工工价也就这样,正常的集镇工价都是八到十文不等,县城略高,但也不会超过十二文。

一些府治可能会达到十五文,但是像蒲门镇这种一个小镇就敢给出二十文的工价,足以说明浙江的经济环境到底如何。

“难怪各省百姓之前都会跑到江南来打工……”

朱慈燃不免有些唏嘘,将自己一路上从老百姓口中听到的一些事说了出来。

万历年间许多百姓都会不顾路引,带上盘缠就前往江南三省打工。

之前朱慈燃认为是百姓吃不饱饭才背井离乡来打工,现在看来、恐怕随便在浙江找几个工打上一年,其收获也能超过十几亩耕地的产出。

“这江南怎么会有这么多用工的需求?”

朱慈燃好奇开口,刘顺闻言则是连忙去找路人打听。

很快,他就带着消息回来了:“主要是桑田、耕地的佃户,然后是码头的力夫,还有各类店铺的活计。”

“殿下,这蒲门镇的百姓自己都说镇内的人口几近万人,这《黄册》上只有四千不到,这……”

“好了……”刘顺还想继续说下去,却被朱慈燃打断道:

“《黄册》人口的事情不着急,我们只要心里有数就行。”

说罢,朱慈燃扫视了一眼这繁华如小县城的蒲门镇。

他真不敢想象,一个小镇就能隐匿数千人口,那整个浙江、整个江南,到底有多少朝廷不知道的人口在私下活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