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凤祚和汤若望越说越起劲,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地步,连福临什么时候离开的,都不曾注意到。
福临悄悄离开偏殿,命令三德子去将代善和济尔哈朗请进宫。如今初入燕京,千头万绪,代善和济尔哈朗忙的脚不沾地,听到皇帝召唤,只能拖着疲惫的步伐入宫。
代善还好,因脚疾之故,受到福临的特殊照顾,入宫后可乘步辇。济尔哈朗身体健朗,就只能靠自己两条腿走了。
入住紫禁城后,福临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甚至还不如盛京皇宫方便。大有大的好处,毕竟几千年前的人都知道非壮丽无以重威。
小也有小的好处,走个两三步,就能抵达要去的地方。就比如去给两宫太后问安吧,在盛京的时候,可能十多分钟就能完事。到了燕京,十多分钟可能还在前往乾清宫的路上。
二人抵达武英殿后,福临立马安排人赐坐,又将顺出来的一本历书递向代善。“皇伯,皇叔,这是旧明钦天监监正所献历书,据薛师傅所言,此历法较之前大清所用历法更加精确。”
“朕虽年幼,却也知农事当应四时之历,故有先贤曾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请二位叔伯进宫,就是想商量商量新历推行之事。”
代善接过书一看,封面上的崇祯二字颇为刺眼。好在他不会因为崇祯二字,就将其束之高阁。传统农业国家,完全靠天吃饭,历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若是此历书真的比先行历法更加精准,那对于接下来的农业,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不过代善也看不懂上面的文字,随便翻阅了几句后,就将其传给了济尔哈朗。
“陛下,历法干系重大,不宜轻动。只凭薛师一家之言,就妄动先行历法,臣以为有些显得有些急促了。”
“此时已近秋收,据春耕还有好几个月时间,依臣之意,可遴选精通天文历法之人,让其品评优劣。若真较先行历法精确,于顺治二年正旦日推行也不迟。”
“臣以为礼亲王所言甚是,历法乃农事之本,不可因一人之言而轻易改历。当集思广益,共论优劣,若确实更优,再行推广。”
“二位叔伯言之有理,是朕有些急了。”福临立刻从善如流,现在已是七月下旬,离月半中秋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算是立刻推行新历,所起到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陛下心忧农事,天下万民应该感到幸运。”
“朕尝观史,汉孝文皇帝曾说,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此话朕深以为然。做为天下之主(实际上还只有几省归降),朕只愿治下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再不受饥寒之苦。”
“这些光靠朕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还需内阁鼎力支持。”
二人立刻表忠心,都说愿为陛下之志肝脑涂地。
虽说新历法不急着推行,但对汤若望这样的技术官员,朝廷也要给一个说法。“皇伯,汤大家虽是西洋之人,但旧明能委任其为钦天监监正,参与编撰历书,足见其有真才实学。”
“这等人才,亦是我大清所需。朕欲委任汤若望为大清之官,不知内阁意见如何?”
“臣没有意见,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不必念其出身,大清当用之。左相掌管吏部,不如由郑亲王来说?”
济尔哈朗自然也不会反对,大清现在就是哪里都缺人,若不是福临接下来要施行的政策会造成激烈的冲突,他都想继续沿用旧明的一些官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