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山寨小姑爷> 第五十七章 亲情与节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七章 亲情与节操(1 / 1)


  青年人看着今晚说话很犹豫的父亲,这同他记忆里的父亲偏差很大。

  小时候青年人觉得自己的父亲就像一座山,坐在他的肩头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等他十岁时,随着先生认字读书,开始觉得这世界和父亲和他描述的有所不同。

  又过了几年,青年人看了许多书,又取得了秀才功名。

  听他父亲说,这是他们家祖祖辈辈没有男丁能取得的巨大成就。

  那一夜中年人破例喝了些酒,眼中竟有泪光。

  青年人觉得从那时起,他依旧敬畏着父亲,但是不再认为他说的都是真理。

  他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认为只有自己的认知才代表真理,父亲那代人已经过时了。

  已经年过四十的中年人此时坐在椅子上,看向稚气未脱的儿子,觉得自己和山路上父亲的影子重合起来。

  原来二十年前,父亲说的才是对的,中年人怀疑起自己这二十年来的坚持。

  中年人想让儿子快跑,离开自己,离开这个家,若是可能离开大晋则更好。

  只要儿子能平安、健康地活着,活到他能见到他的儿子出生,那该有多好。

  二十年来的隐忍,蛰伏,早已将中年人心中的雄心壮志消磨干净。

  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大晋潜伏,为了替父亲报仇吗?

  可是他们来大晋就是为了抢占这天下,当年影龙卫追杀他们不过是各为其主。

  他早就不恨影龙卫那些人,反而更恨让他们父子过来大晋当密谍的主子。

  按中年人的性子,他宁愿和敌人真刀真枪的战场搏杀,也不愿意现在窝在姚安这个小地方,图谋所谓大事。

  一旦东蛮人的身份败露,大晋人不会放过他们父子,大晋十多万精锐埋骨他乡,这仇没这么容易化解。

  东蛮是大晋人的叫法,他们自己称自己为渤水人。

  关外的家乡也不会轻易让他们回去,最近有消息传来说那边已经准备建国,就是不知道会是个什么国号。

  可这些都不是中年人最关心的,他只想知道留在家乡那边的母亲有没有人照顾。

  父子俩就这样坐着,直到烛火燃尽,也没说话,再有一个时辰天将放亮,青年人实在无法忍耐,看向父亲欲言又止。

  中年人此时不关心,故乡那边的事情,他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把儿子从未来的风暴中摘出来。

  “此事你不要再管了,我会安排,你回去休息吧,过些时日,你早早上州里准备参加乡试吧。”

  青年人又张了张嘴,却没有出声,只是低头称是,便退出了书房。

  当青年人离开书房后,不多时一个身影在窗边闪了出来。

  烛火早已熄灭,无法看清这个人的样貌,他压低声说道:“丙七应该是失手了,那小子身边好像有高手保护。离得太远,没有听到打斗的声音,所以不确定丙七的情况。”

  中年人隐藏在屋内的黑暗中,心思却不在这件事情上。

  中年人敷衍道:“我们小看了肖家,看来上回失手后,肖家也不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做。”

  黑影有些懊恼地追问道:“什么时候再次动手,上面催得很急,家里希望让更多的人手混到大晋来。肖家商队经营了这么多年,他们各处通关的人情早就打通,把这些商队搞到手,是完成任务最快的方式。”

  听到黑影口气中的催促之意,中年人心里越发烦躁,情绪有些控制不住。

  “这些不用你说,记住谁才是这里主事的人,办好你自己的事就好。这些年能活下来的人手本就不多,照你们这么滥用早晚一个不剩,还谈大事?我族还谈什么入主中原!”

  黑影沉默片刻说道:“你我都是听命行事,身不由己。我也不愿意见到老七出事,此地是你主事不假,但你也不要忘了你们父子的身份。”

  中年人忽地起身来到窗边,向窗外探出身子,嘴贴在黑影耳边,咬牙说道:“你知道我做事的手段,最后一次警告你,我们的事不要牵连我儿子,否则大家鱼死网破吧。”

  黑影并不怕中年人的威胁,居然轻声地嗤笑下,他从怀中掏出一封信。

  “这是你阿母的信,里面有她的发簪,虽然你离家多年,相信你应该还认得。记住族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

  看到黑影举到面前的信,中年人一下失去了所有的力气,他用颤抖的手接过信,轻轻地关上了窗户。

  片刻后,昏暗的烛光再次亮起。

  张景清和赵先生同到县衙时,时间还早,二人便相约到后堂喝些茶。

  被清凉的夜风吹了一路,赵先生此时情绪有些缓解,陪着张景清闲聊起来。

  张景清喝了口茶,看向赵先生。

  “肖华飞这个年轻人属实有点意思,今夜的场面就是在江南也不多见吧。”

  赵先生回想起刚才的场面,也点点头,略有惋惜地说道:“此子名声,将来定能响遍大晋,可惜他不肯用心科举,诗词再好终归都是小道,有些浪费了。”

  张景清进士出身,自然心中也赞同赵先生的话,不过这不是他今晚邀请赵先生留下来喝茶的目的。

  他内心斟酌着,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过了一会,好似无意间说道“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差别很大,太晚了不好。”

  赵先生听明白了张景清的意思,这是叫他尽快把肖华飞那边的事情搞定。

  原本对那件他并不着急,可看自家大人的想法,有些事不能再拖了,他打定主意,最近几天就去见见肖华飞。

  这事对二人来说,只是个小插曲,没有当成大事,三言两语间便决定完毕。

  张景清还有正事要和赵先生商议,他坐直身体放下茶杯,神色一正。

  “赵兄可曾看过近来的邸报,上面说最近这三个月要开始外察地方官员。不知此事对本官可有影响。”

  赵先生见张景清谈起正事,马上收拾好心态,大脑飞快地运转起来,这事当然也与他有关,他和张景清本就是共生关系,如此大事他其实早就留意过。

  他看了眼张景清,谨慎答道:“在下认为此次外察州府一级的官员,应该不会有事。按旧例,吏部为难的都是县属一级的官员,他们恐怕要有麻烦。”

  张景清脸色变得难看起来,有些犹豫地看了眼北方,低声问道:“先生也知道,早年本官为民请命那个这回会不会被放在名录上,万一如此该如何是好。”

  张景清自从看到邸报上说要外察的消息,就已心乱如麻。此时听到赵先生的话,更加无法再保持以往高人一等的模样。

  对于曾经四年间被罢官的时光,张景清近日来再次记忆犹新,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都不想回到过去。

  人生又有多少个四年可以浪费,原本他刚做官时,也想一心为民请命,当一个好官。

  可进入官场后才发现,当中一切的运作规则和自己在书上看到的不一样。

  不是说只要一心为民,就可以当稳官,也有可能因为做了正确的事而被罢官。

  或者被人当枪使,达到上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大晋没有人按圣人讲的那些道理去为官,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和家族繁盛而做官。

  皇帝一位位在一姓中人传递,这些当官的人,当然也想把权力和富贵在自己姓氏中流传下去,最好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目前的大晋谁当皇帝其实官员们不在乎,反正皇帝不上朝,大部分官员乐得轻松。

  当然皇帝其实也不在意谁当他手下的官,只要官员们愿意乖乖听话,不阻碍他的修仙大业,谁当不是当。

  可以说整个大晋朝廷从上到下,全都一心掏银子,还有就是稳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百姓的死活没人在乎,反正下民们就像野草,来年风一吹就又会长出一茬。

  张景清随着为官时间的增长,越来越了解大晋官场的真实面目,他觉得自己还要为民做事,当一个好官,姚安县的穷苦百姓们需要他,将来或许全天下的百姓都需要他,所以更不能丢了这顶官帽子。

  看着有些患得患失的张县尊,赵先生内心感到有些好笑,这种寒门出身的官员,对于大势就是缺少基本的分析能力,所以这也是他这样人存在的价值。

  大晋不是搞了一次种事情,按建国时的祖制至多六年一个周期,吏部就要对地方官进行外察,原本这是保持吏治的一种优秀方法。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再好也会因为人心的变化而产生质变。

  远的不讲,就是十年前孙丞相在位时,地方官员对外察那是真怕,可不过十年间,一切都已不复当年的情形。

  赵先生的爷爷也是六部堂官级的官员,自然在他外出为幕僚时,认真教过他相关的事宜。

  这回看上去是轰轰烈烈,但归其本相,要看是哪位丞相在主政。

  卢丞相和孙丞相做事出发点可完全不同,此次外察比旧例提前了快一年,赵先生判定这件事和宫里有关,并不是朝廷真的想要整顿地方吏治,许是出于捞银子的目的比较大。

  每一次外察自然有人落马,但州府官员问题都不大,县级主官只要不犯大错,也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说张景清根本需要担心。

  至于说张景清曾经得罪过皇帝这件事,其实根本不算什么大事,大晋拐弯抹角上书骂皇帝的人多了,被罢官的有,但也不是很多。

  在大事上重熙皇帝,不像外界想得那么小气。

  曾经赵先生听他爷爷分析过,当年重熙皇帝收拾张景清,只是为了给他身后之人一个警告,叫他们不要闹得太过分,表示一下皇帝已经很心烦,忍耐快到了极限。

  张景清只不过是皇帝和高官们博弈的牺牲品,可到了有一天新皇帝上位时,朝廷风气革新,反而有很大机会翻身上位,这样的例子在大晋比比皆是。

  所以赵先生的爷爷才肯出钱,让他押宝张景清,一是张景清年轻又正牌进士出身,二是也看好张景清身后的那群人。

  赵先生理解张景清的心态,自然不能明讲,自家大人的面子还是要照顾好,毕竟二人还有未来几十年的时间要进行合作。

  赵先生笑着对张景清说道:“大人平时日理万机,关心国家大事,只看到了外察的消息。在下闲来无事看得比较细,邸报末页有一个小角,上面写着年底前,允许地方忠君爱国之人纳绢报效。”

  张景清脸色有些发红,他的确不会把邸报看得很细。只看那些占有篇幅较多的消息。

  不过听到赵先生的话,张景清此时也领悟了些东西,他轻声吐出二个字,“纳官。”

  赵先生点点头,心想张景清经过四年的磨砺,终于学聪明了,卖不说卖,只说纳,看来他将来还能走得更高。

  “所以在下认为,此次朝廷的举措,并不会针对到大人这层面,只不过是想借此机会,替宫里弄些银子。”

  听到赵先生的解释,张景清虽然仍有担忧,心里还是安稳不少,赵先生对官场形势的了解要远高于他这个寒门子弟。

  他思考了片刻,矜持地问道:“在这件事上,本官要不要做些事情”

  没等话说完,他看到赵先生脸色就有些发白,马上解释道:“赵兄不要误会,本官不是说对邸报最后那件事情上书言事,本官不会再那样做。”

  赵先生长出了一口气,如果张景清再玩什么劝谏,他真得心疼死当年花出去的那些银子。

  不过赵先生也眼前一亮,这件事也是一个机会,与其等未来新皇上位,若是能讨好一下现在的皇帝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事晚一步,就是步步晚,像张景清同一批的进士,人家有后台的都升了二级官。

  而张景清虽然是京官外放,照例提了一级,但此时还是个六品官,比人家足足慢了一拍。

  看上去好像无所谓,但官场是个讲资历排辈份的地方,慢这一拍,可能将来就要慢十年。

  如今张景清既然这么上路,赵先生也决定在此事上,推动一下。

  他眼睛一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