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玄幻魔法>我的师父,任先生> 34,女命七式之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4,女命七式之三(1 / 2)

吃过午饭,师父继续为我们讲解女命七式。

第七条:

癸水先于寅卯中,合戊经行南地宜。

只恐干中明见申,自怜衾枕与谁依。

举例八字为:(请勿对号入座)

年柱---月柱---日主---时柱

印------官-------主------比

庚------戊-------癸------癸

午------寅-------未------亥

丁才---甲伤---己杀---壬劫

己杀---丙财---丁才---甲伤

----------戊官---乙食---------

注:

【癸】日主之女命,是以【戊】土为夫星,生于【寅卯】之春月,乃虚弱之地。最喜见【戊癸】合火,以【火】运而生扶【戊】土之夫星。

【寅卯】为【木旺】之月令,如果以旺木天干透出【甲】,克制住【戊】土夫星,乃是主【X妇】,或者是尼师独居之命。

这话是以接近于坐绝的状态来说的,戊土应该与丙丁火一般,绝在水地,而这里说成是寅卯之春月,土坐木即是接近坐绝的状态。所以才需要戊癸合火,将戊土变成火。如此,原本坐绝的状态反而变成了地支生助天干的状态,但这种话。。。我觉得有些一厢情愿了。哪怕是用天干五合的合化规则来说,也应该是生于火旺之月,戊癸合火才有可能算是合成,但这里是说的寅卯之月,略显牵强。

而后面又说此时木旺当令之月,天干再透出甲木,则是伤旺、官衰之境,如此就可以论定为X妇了??或许这是作者曾经遇到的某位X妇,然后以此中之关联而强行作出的一种解释吧,反正我觉得不致如此。

我也点头附和道:对呀,若真是如此的话,那像第一条那样,甲日主夫星为庚、辛,生于寅巳午三月,为何只说成是丙辛合去夫星,丙庚克为何不提呢?

师父想了想,然后说道:这其中,我觉得有一定的几率会发生X夫的情形,但并不是全部都是如此。一个八字,一天之中最多出生一百多人,其中有男有女,分布各省各县。不能就因为他们八字相同,就认为所有这一天、这一个时辰生的女命全都会遭遇相同的命运,这个。。不大符合天道有缺的大前提。所以我觉得,肯定会有相应的缺漏,不致于人人如此。就好比前几日所说的了凡先生以善心善行来逆天改命,将自己原本没有的,通过修福积德的方式给修回来。他既然可以,那同样的别人也一定可以,所以就又会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而且还有很多尼师独居之命,并非是因为先前有过诸如此类X夫的经历才会选择这一条道路。因为有很多孤女,都是没人要被送养到了寺庙中寄居,如此来说,他们这一辈子恐怕都会以寺庙为家,鲜少有自己愿意还俗的。二者之间结果虽然相同,但是其起因、过程却大不相同。

世间万千道理,也只不过是解释万千种情形,不可能出现万事万物都有解释、都能理解之情形。正因为有了无数的可能,无数的未知,才会让人升起求知欲去探求,只不过个人出发点不同,目的不相同。

顿了顿,继续说道:

1.夫星合日主,恒常都认为是不大合宜之事,唯独是【癸】日主生于【寅卯】月中之时,非但不忌,而且还视为大吉。这话是指夫星带合,不管是不是合日主都忌,但若是夫星处于弱势,则带合不忌。关键点就是在于夫星之强弱。

2.【戊、癸】带合之女命,须有【火】地之南方运,否则也不会有什么佳良之境地。这一条似乎是与上一条有所冲突,上面说夫星合日主,但夫星弱,所以不忌,但是不忌的后果就是夫星不得力。而这一条当女命主行入火地之中,夫星专旺,开始得力了。但又会引发不吉的情形,真是有些矛盾。通俗点说,就是一对夫妇相依为命,日子平常还可以保持相亲相爱。这并不是代表男命心中安于现状,只是他没有机会实现心中的妄想。但如果有朝一日他有了很多的财富,即使是他不去刻意的寻花问柳,也会有一些蝴蝶闻着味追过来的。如此,原本的夫唱妇随的状态或许就会改变了。

3.【癸】日主之女命,生于【春】月,最忌【甲】伤官,却并不忌【己】七杀。所以,以这一节所论,是只怕当令的【伤官制夫】,而不怕【官杀混杂】。好听点就是一个女命能有明面的、暗地的两个相好。如此,就算明面的那个条件很差,暗地里的那个也总会为她提供一些资助。以生活层面而言,为了过得好,舍去一部分来换取,也是值得的。

师父念完,师兄就接口道:师父您说的有些太露骨了,这种话也能随便说么?

师父呵呵笑道:我对你们是如此说而已,对外面的人可不敢如此。凡事都得给人留以颜面才行,否则会遭人白眼、戳脊梁骨的。

其实,说到底,这些什么夫旺、夫绝,也只是一种概念。并不能明确的指出对方到底是官居几品,财富几何。只能用高位、显贵、富甲一方、城中大富等等褒义词来形容。但同时,这些话其实也有些拍马屁的成分在其中。

而且人们通常都是对吉有一种【满足的界度】。平均而言,一个人对拥有【三百两银子】或者是【五百两银子】,并不会在意其中这相差的【二百两】。所以,在【知足】的心态之下,可以消除他人一定要追问【三、五】之间的差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