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点点头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哪怕我们愿意说,也未必有人愿意听。除非是到了有许多人在温饱之余有意向、有时间来学习、来探讨这些知识,才可以分享出去。
师父点点头道:对,就是如此。但是,这说起来其实也挺矛盾的。我本来期望的是和每一位来找我问命的人,按我对你们的教学方式,告诉他们如何如何,希望他们能像你们一样愿意学习,愿意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命途。
但是。。。愚昧之人、被蒙蔽之人太多,他们往往只想知道眼前之事是吉是凶、今年能否平安度过、这笔远途的买卖能否顺利做完等等。。。而我们这些人会的东西,反倒变成了一种工具,提供给他们一种对未知事物可以借鉴的答案、结果。你都会算命了,我还需要学么?花点钱找你问个结果不就成了?你准我下次还找你,不准就没下次了,反正算命的人多的是,不差你一个。
说到这,师父顿住了,长叹了一口气道:唉!想当初我亦是如此。将自己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些人身上、口中。。。以为这些人都是神仙,料事如神,字字言中。结果,真是一堂生动而有残酷的课!
我接口道:师父!您别伤心了。那些人不也就是为了糊口嘛!各人有各人的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您摆脱纨绔也不失为开启了一页人生的新篇章嘛!
师兄也跟着劝慰道:就是!兴许老天爷就是这么安排师父您的命途,让您体会到那些人间的酸楚、疾苦,然后奋发图强,成就另一种伟业。
师父被我俩逗乐了,笑道:嘿!现在这说词,真是一套又一套的,可算是没白学啊!
我哈哈笑道:那是自然!这不都是师父您教的嘛!看来人是什么心情、有什么目的,就相应的给他想要的答案即可。师父您陷入过去的伤感中,那我和师兄就绝对不会在您的伤口上撒盐的,而是要换成好好的替您擦拭伤口,让您舒服才对。
师兄也笑道:就是!等到什么时候我们能将师父您的脾气摸清,说前半句就能猜到后半句的时候,也算是我们师兄弟出师了,以后就可以替师父分担很多事情了。
师父看着我俩,摇头笑了起来,说道:好啊!如此,也不算是我白白授课。只希望你们以后长大成人,这世道能变一些。人人在温饱之余还能有空多学习学习,使人人都能参晓阴阳五行之理,不再将他们当做普通的敛财工具,真正的解放自己的心。
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然后问道:那师父,咱们这一行究竟为什么就会那么容易让人相信呢?什么测字、卜卦、什么画符、改命什么的,若真都是假的,那其实也不应该会有这么长久的影响呀?
师父想了一下,然后回道:这个问题,其实我以前也说过。上次说的是真和尚、假和尚的事。而换成咱们这一行,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有真本事的,就可以有九百九十九个跟着混饭吃的。而那个有真本事的不一定是站在天子身边,也不一定非要是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只需要在某地有一定的人望。如此,就已经够其他那九百九十九个骗子借着他的名头来行骗了。
我又问道:那师父!究竟能准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那种让人信服的境地呢?
师父想了想,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说道:讲到这个,我顺便再给你们讲另一门学问,叫做《皇极经世经》。相传在明朝,有一个普通的孩子。他自幼跟着母亲相依为命,平日里在药房帮着打打零工,一边学习医理,一边读点书,算是半工半读吧,也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但是,因为家里的条件不好,所以眼下只能暂时先以维持家计为优先。所以,就算是挣了些钱,也不会妄想着去考举。然后他在进山采药的时候,在一处非常窄的陡壁上遇见了一位先生。那位先生是自上而下行,而那处陡壁只得一人通过,所以他为了礼让那位先生,就站在下方的一处较宽敞之地,一直等着那位上面的先生慢悠悠的走下来。待走到近前,那位先生对他客气的点点头,以示感谢。然而,那位先生看了他一眼刚准备抬脚离开,却忽然停下脚步,转过身来望着这位少年。左瞧右瞧,然后忽然说道:这位小哥,我观你的面相,应该是仕途中人,此时此刻为何不为考试做准备,反而却在此处蹉跎呢?
那位少年先是一愣,随后很尴尬的低下了头。
之后,那位先生与少年在路边闲聊,这才知晓缘由。然后说道:我这里有一本旧书,你且拿去看看,或许可以令你受些启发。然后便从怀中取出了《皇极经世经》。
少年不知此书为何,但是得人赠书对他来说也算是一件大事。于是他便回去请示母亲,说是希望可以留住先生在家中小住几日,若是书中有何不明之处,也可以请教。母亲也看不懂此书,但听少年说的诚恳,又见那先生彬彬有礼,便答应了下来。
而之后有一次,先生不知与少年的母亲说了什么,少年的母亲便一咬牙对少年说道,过阵子的县考,你可以去试试,家里可以应付的过来。少年猜到应该是那位先生的授意,便很感激,于是便抓紧时间学习,待到考榜下来之后,他高兴的将自己的成绩告诉母亲。结果母亲有些惊讶的问了好几次,少年的回答依旧是:县考童生得十四名。
母亲赶忙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然后将其打开,上面也写着:县考童生得十四名。
然后便带着孩子赶紧去拜谢那位先生,说是多亏先生吉言,真的考上了。
而那位先生则是淡淡一笑的说道:这并非是吉言,而是算术。便是我交由你的那本《皇极经世经》中的算法而得出的答案。
那位母亲尤觉还是有些不太真实,当时也不好说什么。然而没过几日,那位先生又写下了一张纸条,吩咐母亲在少年提学考之后再打开。母亲有些疑惑,提学考应该是在下一次府考之后。这莫非就是说他的孩子在府考之后还能再继续考?心理如此想着,但嘴上还是连连答应。
果真,在提学考开榜之后,那少年兴冲冲的回来报喜,言说自己在提学考上,考取了第九名。
而母亲先是一喜,随后看向一旁正微笑的先生,又想起了那张纸条。拿出来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则是第九名。竟有一次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