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病情在皇七子出生、李敬妃突然薨逝后就有端倪。
李敬妃薨逝那天,京师数月不下雨,猛降大雨。皇帝说什么都要见她最后一面,金靓姗出于对李敬妃对王荣妃当年的所作所为,尝试过拦住他,却怎么也拗不过。
去便去了,自己无法也只能跟着去。
田公公年事已高,无法再鞍前马后地跟在皇帝四周。
所以那天金靓姗记得很清楚,是梁秀殳在一旁搀着皇帝,后面有两个小太监举着临时临刻匆忙取来遮雨的对伞。
从翊坤宫走出不足五十步,走至红墙边,皇帝在平路上忽然站不住,脚下似一滑,又好似一时无力,歪倒在一边,所幸有墙和梁秀殳在两侧做支撑,这才没跌倒。
金靓姗在身后看到皇帝站正之后,一手死死抓着梁秀殳,一手扶住自己的额头,好像很痛苦的样子。那是她第一次见到皇帝体力不支、力不从心的姿态。
李敬妃在皇帝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咸福宫时,就已经咽气了。陪伴金靓姗已近七年的“祸福两知”四个字,又一次应验。
皇帝非常伤心,一度想把李敬妃葬入皇陵,要不是大臣里十之八九上疏反对,定陵的地宫就要头一次先为一位妃子打开了。
“祸福两知”在此处就更加真实,李敬妃生前争宠不如郑皇贵妃。但至少以薨逝后的待遇看,金靓姗心想,以自己现在对皇帝的态度,未必郑皇贵妃百年后能享受到和李敬妃同样的待遇。
李敬妃入殓后,皇帝就生了一场大病——一度需要把内阁叫到床前安排后事的大病——甚至险些就在病榻之上把储君就此立下。
虽然皇帝在略微复原之后,紧急收回了成命,但他因重病而想到立储的消息却不胫而走。
这不胫而走,不是说皇城之中,也非京师之内。各地的藩王,边陲的诸多“土皇帝”,乃至疆土之外的属国国王,或多或少都听说了大明皇帝曾“病重垂危”的消息。
有些信息是这样运作的,它既是一条重要信息,也是一面照出人性的镜子。
大多数藩王、国公或是被封过爵位的人,听到千里之外皇帝身体不适,无非准备好表、笺,例行问候,自己在属地该做什么做什么。
对皇帝感情稍深一些的,距离有近一些的,会亲自进宫一趟,以示问候和尊敬。
而那些别有用心的,会不远万里地从天南海北赶来,甚至会带上无数贡品,只为看一眼神丧体衰的皇帝。
世代承袭黔国公、征南将军、自诩“云南王”的沐昌祚就是这么一位别有用心之人,大家都在事不关己时,他已经在属地内开始搜集贵重贡品,准备北上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