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玄幻魔法>穿越成皇储> 第五百零三章 筹码(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零三章 筹码(1)(2 / 2)

克莱门特.艾德礼却摇摇头。“恐怕德国人早就察觉到了,不然也不会如此大力支援芬兰。”要不是德国的暗中支援,芬兰也不可能抵挡住苏军到现在的。

又琢磨了一会儿,克莱门特.艾德礼眼神一亮。“说不定德国皇储会对马诺德采石场里的东西感兴趣!”

马诺德采石场,位于北威尔士小镇布莱奈.费斯蒂尼奥格的马诺德山脉。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多年来的开采、挖掘,山脉中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洞穴上部覆盖着数百英尺的板岩和花岗岩,可以抵御炸弹的轰炸。另外,此处位置偏僻,保密工作也更容易;因此战争爆发后英国国内的很多艺术品都被搬运到了这里藏了起来。

原时空二战时期,丘吉尔在谈到英国的艺术珍品时有一句名言。“把艺术品藏进洞穴和地窖里,不要让任何一幅名画离开英伦三岛。”

随着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炸弹在伦敦落下,德国入侵英国似“箭在弦上”。如何保护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丘吉尔决心拯救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以免遭受敌军轰炸而毁灭,还指示这些国宝必须留在自己的国土上。

战争爆发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画作一直被存放在威尔士的各个临时地点,但显然,这些地方并不适合进行长期保存。专家们在英国四处寻找合适的藏身之地——最终,将目光瞄准了北威尔士小镇布莱奈.费斯蒂尼奥格的马诺德采石场。

苏珊妮.博斯曼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高级图片研究员,同时也是《二战时期的英国国家美术馆》一书的作者。她称,转移达.芬奇、伦勃朗、安东尼.凡.戴克、威廉.特纳、约翰.康斯太勃尔等大师的约2000幅作品,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

而为迎接这些世界上最珍贵的画作,马诺德也需进行“充分准备”。“寒冷、潮湿的采石场并不是放置珍贵艺术品的好地方,”苏珊妮.博斯曼说道。“在把艺术品们搬进来之前,在山里先建了6间密封的、气候可控的小屋。”把艺术品保存在矿坑中听起来并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计划,但是实际上,艺术品“在那里待得还不错”。

为了收藏艺术品,人们用炸药爆炸,扩大矿坑入口,这样最大的作品可以搬进去。洞穴里还建立起铁路系统。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画作将“坐”上一条专门建造的窄轨铁路,在密封车厢的条件下,铁路把它们运送到小屋门口。只有在进入条件得到严格控制的空间后,画作才会被卸下来。

博斯曼指出,实际上,运输过程并不像描述的这般顺利,安东尼.凡.戴克的画作《马背上的查尔斯一世》就是一个巨大挑战。

该幅画长约12英尺,宽约9.5英尺。博斯曼戏称这幅画就像一个“怪物”:装在卡车后座,画要高得多;在通往采石场的路上,有一个很窄的S形弯道,弯道恰恰又在公路经过的一座铁路桥的桥拱下方,“这就好比要在楼梯拐角处找个沙发:高度足够,但是前提是角度必须准确”。

最终,人们不得不挖开路面,使其降低几英寸。博斯曼说,“直到今天你还能看到,这段路的路缘石比其他段的都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疏散工作有多重要。”

国家美术馆并不是唯一把藏品转移到威尔士的机构:大英博物馆把《大宪章》、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弥尔顿等所著的珍贵书籍,送到位于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尔士国家图书馆。然而,即便如此也被认为不够安全,战争期间,他们挖了一个地下洞穴,配有专门的供暖系统以存放这些国宝。

众人纷纷点头,毕竟这些可是大英帝国的瑰宝,价值连城,德国皇储应该会满意吧。

克莱门特.艾德礼继续说道。“为保险起见多准备几个筹码,嗯,我们还可以把‘辅助部队’解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