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外加十天,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十三条大竹料,就已经提前烤制完成了。
剥了皮,烤了水之后,每一根都轻飘飘的,只有一百来斤,连原本重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这十三根竹料,我打算只要十一根做竹筏的底料,剩余两根较小的,则架在竹筏的两侧,当做船舷用,上设扶手给人抓扶,保证航行时大家的人身安全。
底下整根大竹身,则可以阻挡波浪。海面可不像江面那样平静,有风就一定会有浪花,我们的竹筏是贴着水面行走的,甲板高度不足,不阻挡一下的话,稍高一些的浪花,就会冲湿我们的甲板。
经过测量,十一根底料,组合起来,得有二米七宽,宽度已经超过我原本的构想了,不过不要紧,大些就大些吧,更稳当,也慢不了多少。长则有10.5米左右,每一根都是比着来,截成一样的。
整体看来,这已经可以算是一艘不小吨位的‘大船’了,远远一看,也算蔚为壮观,一般三四级的风浪,随便扛得住。
接下来,我并不急于将竹料组合成整船,而是先研究,这另一主要部件——帆具体该怎么来设计。
我跟我表姐在一起研究了两天,好好地让她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伯努利效应的课程,又是做模型,又是实验推演的,最后终于落下方案了。
鉴于我们的帆布不大,船的吨位也不重,加上竹筏吃水浅,阻力远不如船只大,所以我们决定,做成硬帆。
用竹子做帆骨,编做成两张定型的硬帆,挂上帆布,船头一张,船尾一张。
这种硬帆操作会很方便,重量也不会很大,连桅杆一起,做出来估计最大也就七八十斤一张,我一个人就可以装卸了。
想航行时,把帆一插,就可启动,要停船时,又可以把帆撤下来。两边角则都用活勾绳子拉着,可以随时视风向来调整角度的。
我们又去了一趟竹林,砍了一些竹料回来。不单只是做帆骨与桅杆用,还砍了几根大的,用来当板料,以及做绑绳用的竹篾。
到时我们是要在舱室内铺一层甲板来隔水的,以及建舱室的材料之类也需要。
噢,还有晚上上岸时搭简易帐篷的材料。
对了,还弄了几个封闭的大竹筒,用来做救生衣。
具体怎么做呢,我已经想好了。就是剥皮烤干,然后竹筒是中空的,浮力会很大。在竹筒身上绑上绳子当肩带,发生意外时,可提前把竹筒背起来,这些即便掉水里,也不怕沉的。
把竹料砍回来,做帆骨的料,仍然要用火驯弯,然后用铁钉钉在桅杆上。做成一个能利用伯努利效应的模型。
因为我的桅杆与整个帆是连在一起的,挂帆卸帆是直接拔桅杆的,所以必须要是可以移动才行,因此甲板上又需要有插桅杆的孔。
竹筏本身的竹料不够结实,自然不能在上面打孔,怕大风一撬,把我的竹料给撬坏了。
因此需要用一截硬木来代替。将硬木固定在甲板上,然后中间打孔,用来装桅杆。
我上山砍了一株老松树,截成两米长的两截,来解决这个问题。
松树既沉,木质又硬,正好符合我的要求。
用锯子锯成两个方形的木墩,加火稍加熏烤去水,中间用凿子打孔,打到与桅杆一样大,并排打了三个,航行时视风向具体安装在某一个孔上。
时间过得很快,做好了帆,准备些七七八八之类的材料,就已经差不多到三月了,在我们的计划里,还有一个月,我们就要乘风出海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