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其他类型>关山纪年> 第四十八章 白马渡 四女之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八章 白马渡 四女之台(2 / 2)

“是这样的老人家,我们是历史研究所的,之前听说这里有个白马渡口,打算来这里搜集一下素材制作一期古代渡口的相关专题,可惜我们来之前没弄清楚,原来这里已经荒废,这可真是太遗憾了。”

见这老者起了疑心,凌轩连忙开口,电光火石之间找了个合适的理由,面带失落的应付了过去。

凌轩所说合情合理,老者听后并未怀疑,而且由于凌轩所说的理由,老人家兴致高涨,开始对我们讲述起这里的有关记载。

这里始建于战国,荒废于金明昌五年黄河南徙,我们如今看到的圆形台地遗址,便是当地人口中的四女台,至于什么兵家必争之地的说法,瓦岗寨的由来等,这些我们事先已经知情,便没有仔细去听,真正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老人家口中说的另一段故事。

白马津作为黄河的重要渡口,数不清的生离死别每日在白马津畔一一演绎,而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来往者大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就在这白马渡口,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

而其中最为出名的,自当属一代诗仙李太白,李白辞官离京之后北行至白马津,准备自此渡过黄河游历幽燕,而当他站在白马津前,此地大风乍起,坐骑昂首向北嘶鸣,他顿时被汹涌的波涛和呼号的狂风触动,挥笔写下了乐府诗《发白马》。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听后我忍不住暗中思量,堂堂一代诗仙李太白居然会为这里特意赋诗一首,联想到李白所在的年代,再想起千佛寺的建造时间,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老人家,这里虽然已经荒废了,可是毕竟曾经是那么重要的渡口,为什么你们会放弃白马渡这个名字,而是改称这里为四女台呢?”

打断我胡思乱想的是薛楠,她听老人家讲述了半天,可说的多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忍不住开口转移了话题。

“那是因为一个悲壮的故事。”

老人家面带感慨,随后为我们解释了起来。

汉成帝河平二年,黄河再度决口,而此地由于紧邻黄河,自然是深受洪水肆虐之苦,不知何人出了一个主意,要寻找两个属龙两个属虎的少女,将这四名少女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日埋在天台山的四个角落之中,这洪水便不会再度泛滥。

此地太守无奈之下相信了巫师的说法,于是他下令让滑县和浚县的官员各找两个属龙两个属虎的少女,可是既然知道被选中的少女将会被活埋,村民们谁也不肯承认自己家的孩子是这两个属相,眼看七月十五快到了,两个县却连一个少女也没找到。

说来也巧,浚县县令正好有两个女儿,一个属龙一个属虎,他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将自己的两个孩子交了出来,而滑县县令眼看期限已到,最后也不管属相一事,只是随便买来两个少女滥竽充数。

而后来,当河神知道滑县县令对其不敬,便控制洪水只往南流,从此浚县摆脱了河患,滑县的水患反而越来越严重,为了纪念这四位少女,人们将这里附近的黄河大堤称为龙虎堤,将此地改名为四女台,这就是白马渡口改名四女台的由来。

听后,大家不禁为投河的少女所惋惜,果然如老者所说,这确实是一个悲壮的故事。

在听完老人家的讲述后,我们算是大体上对此地有了几分了解。

可是在了解过后,一个严肃的问题出现了。

这白马渡口既然已经荒废,我们又该去何处寻找藏匿于此的雕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