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振奋新明> 第二十一章 筑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 筑城(1 / 1)

时间进入十月份的时候,棱堡的人口数已经超过了三千人,估计到了年底人口会增长到五千人,人口的增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于此同时安全和武装也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剃发令的执行估计过不了多久就势必波及到堡里,这个时候就是没办法敷衍了,也就是说必须要撕破脸面的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目前堡里羊毛纺织和搪瓷工业,挖矿工业等工矿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是一千多个,也就是说除了特别小的小孩和干不动活的老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要解决三千人以上的就业。不要说过段时间的问题了,就是眼下也有一千多人的吃饭住房问题就得解决。

考虑了几天之后,李振新做出了筑一座新城的决策。这是眼下解决就业和人员安置的最好办法,同时筑了新城之后就能解决住房和以后面对满清的防御问题。大部分目前闲置的人都安排到筑城的盖房的工作上去,剩下的人则安排到附近的山谷里垦荒,明年的粮食问题同样严峻。

要想养活五千多人的人口,依现在的粮食亩产来说,起码需要一万亩以上的耕地,再加上其它肉禽类的补充才勉强够用,而河滩附近已经开垦的荒田只有四千亩左右,除了这四千亩地以外附近可以开垦的水田已经没多少余地了,只能多开一些山地,还有找一些犄角旮旯的山谷少量的开些水田出来。

今年的粮食总共收了八百多石,再加上土豆洗压出来的淀粉有个八百多石,这些粮食储备能坚持到过年已经很不错了。如今堡里的粮食供给已经用混合面来当主食了,下一步还要用淀粉和肉类混合做成午餐肉当做肉内替代品进行供给。到明年收粮之前的口粮问题,只能通过羊毛和搪瓷贸易从附近的山区置换了,估计到了一定的时候,还得用大量的银子来买粮,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卖到。

工业作坊还得进一步扩大,怎么着也要在过年前后通过工业作坊解决一般人口以上的就业问题,剩下的人分出五六百人搞养殖,招个两三百人当职业军人,四五百人的半脱产民兵,其余人都去种地,人口的安置也就能解决了。

这次筑的城是传统的中国城,因为这样的城既有防御功能,也有生活生产功能,如果做成棱堡的话住不了多少人,对空间的浪费非常大,城就按五千人能生产生活进行建造,等到城修好以后棱堡就作为纯军事功能的建筑,直接当军营。

五六千人生活的新城不算小城,几乎把河滩里除了耕地以外的所有齐整的土地都圈进来了,还有点不是很够用。为了节约土地,看来城里的住宅得盖成楼房了,现在砖窑的生产能力就必须的提高产量,怎么着也要扩大三倍以上的产能,才能满足。城墙暂时因为砖的问题就用土墙了,等到城里的房子修的差不多了,来年的时候再给内外墙包一层砖。

要想盖二层楼,除了砖以外还要水泥和钢筋。钢筋的问题并不大,稍微偷工减料一些就能供应,水泥需要尽快的解决。水泥的原材料,李振新记得好像是石灰石、黏土、炼铁的炉渣废料和一些其它的土料。具体的配比,肯定是不知道的,所以只能用笨办法,一炉一炉烧着看,烧的时候自然要把配比记住,看看什么样的配比才能烧出能用的水泥来。

因为没有温度计烧炉的温度就只能通过经验来判断了,这一段时间里李振新也总结了一定的测温办法,那就是把不同的金属放到窑里,然后根据他们是否融化来大致判断炉温。模糊的记忆里,铝的熔点大概是六百多度,铜的熔点好像是不到一千度,钢铁好像要超过1300,锡的熔点是两百多度,用这些金属能勉强的进行炉温的估算,以后能冶炼的金属更多的时候,的详细的整理还研究一套更为精确的测温办法出来。

几千人同时筑城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用了近一个时间城墙就筑好了。紧接着水泥也烧成了,在烧水泥的时候还有个意外收获,烧出了透明的玻璃。不过杂质比较多,透光性很差,这玩意刚做出来的时候,李振新还兴奋了一下,觉得这是要发啊。可是过了几天以后就发现,靠玻璃发家是异想天开,目前虽然玻璃制品的价格很高,但都属于奢侈品市场。奢侈品市场最大的问题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富余阶层才会有消费的欲望,现在这种乱的没法再乱的环境,谁闲着没事大量买玻璃,而且现下做出来的玻璃品质也没法做成奢侈品,勉强能做的就是毛玻璃,这东西最多做成窗户用玻璃,还是那种里外都看不清人样子。

尽管做出来的玻璃有点鸡肋,但李振新还是觉得应该大量生产,然后用铁板压铸的方式,压成大块的窗户玻璃,完了以后给新盖的住宅楼里按上去当窗户,总比以前纸糊的窗户进步一些。希望通过这种规模化的生产,促进玻璃工艺的进步,说不准一两年后就能产出高质量的玻璃。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撮而就的,就比如钢铁生产如今已经上了轨道,比之前在山谷里炼铁的时候要前进了一大截。

各项工作的进度还算满意,唯一麻烦的是粮食。依着现在收上来的粮食数量来说,到了明年三四月份就会出现粮食缺口。陕北这地方本来就贫瘠,缺粮已经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问题。据说陕北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是到了后来地膜玉米的时代才彻底解决。即使到了明年,开出来的山地种上粮也未必彻底解决。不说以后的事,就是现在就够让人头疼的。

管事会关于解决粮食问题的会开了好几次,但是拿出的解决办法却很少,唯一的办法是想办法多收粮,今年情况其实还好一点,起码陕西等中国北方地区已经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了,也就是说粮食可以通过其它的产粮区流入一部分,但这个渠道也不怎么可靠,特别是即将和目前的朝廷翻脸的情况下。几个管事在讨论的时候,除了长吁短叹也无计可施。王四在会上感慨到:咱陕北人苦啊,要是能到了一年产两茬粮的地方,那就好多了。

一年产两茬粮想的到好,除非有大棚才行。李振新现在无比想念后世的塑料,要有那玩意儿多好,就能把河滩的地全部做成大棚,可是没有啊。除了会议室的门,一个工匠正好拿来新做好的玻璃让李振新看一看质量。看着眼前的玻璃,李振新想要是这些玻璃能大规模卖出去换钱也行啊,可现在就只能做成中看不中用的窗户,除了提高居住质量以外没什么用,要是玻璃能换成塑料该多好。

等等,玻璃?塑料?突然李振新给自己的脸上来了一巴掌,玻璃也能做成大棚啊,谁说只有塑料能做大棚,唯一的缺点就是造价太高而且施工难度大一些而已。自己这脑子也是不太灵光,怎么就没想到哪。现在堡里的人手不是问题,玻璃自己也能造,都快饿死人了还考虑什么造价的问题,尽快上马玻璃大棚的项目,现在是种不出粮食了,但赶着过年前总能种点菜出来。这个项目一定要大干快干,把生产窗户的事先停下来,集中一切力量搞大棚。一定要在过年之前种一批蔬菜,完了开年的时候,再多盖一些,种小麦,种水稻,种玉米,反正只要能吃的都种上,最好河谷的水地都盖成大棚。大棚的温度不够,就在里边烧煤,反正现在有煤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