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女生耽美>我的1985> 第一百二十四章 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四章 谈(2 / 2)

杨光笑了笑。

“不足是肯定的,这么多倒卖的人在,无论是钢材铜锭还是铝锭,数量都是有限的,想要在满足这些国企的供应的同时,那市面上哪会有这么多倒卖的?但你要知道,有时候,卖成品,还不如卖原料赚钱……”

这话杨光说的倒是不错,虽然国家放开了经济双轨制,一种生产资料两种价格,但是对于经济双轨制要求的物资来说,也是不同的。

比如说,钢材的计划内与计划外比重为78:22,煤炭为92:8,石油为83:17,水泥为64:36,食品类为59:41,服装类为59:41,耐用消费品为48:52。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国家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力度是远远大于对日用消费商品的控制。

实际上,国家为了遏制倒卖,误国院还亲自的下过误国院令来进行禁止。

“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的批发业务,只能由国营单位经营,不准套购就地转手加价倒卖,不准倒卖计划供应票证,不准任意提价,不准以任何形式索取额外收入,对投机倒把者,要坚决制止严厉打击。”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情况下,在计划外的生产资料如此稀少,在禁令如此明确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成为全社会的倒卖风气呢?

就算是有倒卖,也不应该这么猖獗吧?

因为实际上,如此明确而峻厉的禁令,能吓着一些胆小的,却不能丝毫遏制那些背景强硬的冒险者,相反,倒使冒险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后来发生的现实便是,“价格双轨制”直接滋养了“倒爷经济”的繁荣。那些有着政府背景和资源的人或公司,按国家计划价格将紧俏生产资料买进,又按照市场价格将之卖出,赚取惊人的差价。

其实本质上来说,这两种价格一种是国家掌控的“计划内价格”,一种是市场化的“计划外价格”,后者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前者。这种扭曲的价格体制,其表面上的目的便是为了保护国营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的优势。

但实际上,国营企业自己,也是倒卖的参与人。

杨光有些深意的笑完之后,他才继续说道:“小俞,你以为我们是要把材料卖给那些乡镇企业么?”说着,他稍微顿了一顿。

“也不是不卖,但我们的主要业务其实并不是他们……”

之前俞铮的确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现在这些乡镇企业是没有丝毫的原材料供应的,而国营企业起码还是计划内的原材料供应,所以这些乡镇企业只要还想要开工,那么肯定是要出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来购买原材料的。

前世的时候俞铮就看过一篇周耀庭的专访。

周是红豆集团的创始人,在当时红豆也只是一家乡镇企业,他在专访里面说过一段很让人难以忘怀的话。

他说。

红豆发展起来,国家从来没有给过一公斤的柴油,一公斤的棉纱,从来没有任何计划内的原料,八五八六年前后,纺织企业原料及其紧张,不少工厂都断餐了,我们企业做外贸没有棉纱,想到无锡的部门去争取一些。回答当然是没有,因为你们是乡镇企业,不可能给一公斤棉纱。我讲,国营企业是老大哥,我们乡镇企业是小弟弟,小弟弟向老大哥学习,能不能让纺织公司给我们一点儿棉纱?部门的干部回答我说:你乡镇企业是小弟弟吗?称不上的。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原料供应情况下,这些乡镇企业想要在这种绝路里活下去,是愿意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所以,俞铮才会有之前的那个想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