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读书科举考试是很贵的,许多读书人,要一边读书一边攒钱来应对考试的花销。
有的家庭可能要好几年才攒够一次科举的资金。
司和志,一生止步与秀才,但是,确有真才实学,对教育和考试有一定的研究和心得,教授过许多个学子,最大的成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取得了举人的功名。
魏予辰的前身也正式在他的点拨下,三次就跨过县试的考试,取得童生的功名,司和志功成身退。
虽然后面秀才考试一直没中,但是魏家还是一直礼遇司和志,魏予辰逢年过节都会第一时间拜访。
这不就在早两年,司和志的举人学生,出任学政要职,他推荐司和志,入县学任教。
在一个巷子口,魏予辰敲响了司和志的家门。
司和志模样看起来是一名50岁的老者,灰白的胡须,微微翘起。
“老师,早。”
“啊,是予辰啦,有些日子不见了,快进来吧。”
“老师,我们魏家的事情,想必你也听说过了吧。”
司和志看到魏予辰领着食盒,对于他的到来,仿佛不是非常惊讶。
“那是自然,这么大的事情,江月县谁人不知呢?”
魏予辰将食盒放在桌子上,从里面将一碗白粥,一颗卤蛋,一碟腌菜,三个包子,拿出来,摆放好,然后恭恭敬敬的向司和志施了一礼。
“老师,弟子此次前来,一是告罪,二是告别。”
司和志在魏家教书的时候,早饭一直是魏予辰准备好,端到老师的面前。
古代士农工商,读书的地位是第一的。
天地国亲师,老师的位置仅次于父母。
司和志传道受业解惑,魏予辰就要服装老师的日常起居,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取得童生功名结束。
“你何罪之有?”司和志抖了抖衣袖坐在桌前问道。
魏予辰回道:“老师教学20余年,所教学子大都小有建树,然弟子天资愚钝,十年七考,至今尚未取得秀才功名,愧对老师多年的教育之恩情,给老师丢脸了。”
对于这个学生,司和志是一个头两个大,在他看来,魏予辰是一个读书非常用心也很刻苦,但是脑袋确实太笨,一篇文章,往往背诵下一篇的时候,上一篇又忘记了,气的司和志曾经一度要发疯。
后来没办法,他告诉魏予辰,上一页文章不会熟练背诵,不会下笔默写,不会融会贯通,就不要背下一篇的‘三步学习法’。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死记硬背,成效会有,但是后遗症必然很大。{后面会讲到}
司和志那三年为了教育魏予辰,他感觉自己都要老了10岁,终于在魏予辰县试通过,取得童生考试的时候,他立马急流勇退,谢绝了魏氏的热情挽留。
因为他知道,按着魏予辰的智商,童生考试能够通过,死记硬背和运气,占据极大功劳,如果再来一次,结局两说。
但是府试考取秀才,无疑是,天方夜谭,这可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了。
并且他还得出大叶坪的魏家,只适合舞枪弄棒,科举就不要勉强了。
二百年来这一支,不出一名人才,足可以证明。
但是这些心里话,作为老师,他还不能直言,只能抚须宽慰道:
“予辰啦,圣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应该懂哦?”
魏予辰迎着老师不确定的目光,心中疑惑,难道前身……真的很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