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公子笑了笑道:“侥幸,侥幸。”
“哎,公子太过谦虚,我们江月县80万人口,此次秀才录取才25名,何谈侥幸呢。”
闻听此人是这次江月县府试中榜的秀才,魏予辰不甚感慨,如果现在他具备秀才功名,那么行事要方便的多!
在封建社会,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大学生,但是就难度系数而比较,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他的这具身体已经府试六次都没有成功{可以理解高考失败六次}。
魏予辰逐渐融合记忆后,做出了对比分析。
大康王朝科举考试晋级之路: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共四级。{尊重史粉,增加代入}
一轮下来,一般是三年。
读书人先要参加县里举办的县试,通过后参加府试,也就是今天的地市级考试,然后才能拥有参加国家举办的院试考试资格,考中者,称为秀才。
秀才没有工资,只享受待遇(比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抓捕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
魏予辰此时还不是秀才,随时面临抓捕的可能!
乍一看,就是个名号,一点都不实惠,因此,今天也还流传着穷酸秀才的说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为啥?
魏予辰知道他的大学生涯,没啥特权,买票半价算吗?
南境州作为大康帝国中的一个州{相当国家一省},由5府22县210个镇组成,人口约2000万。此次江月县平均录取25名秀才{大学本科生}。
魏予辰记得,中部教育大省像安徽河南据统计有98.38万人参加高考,按总体43.24%的本科录取率,平均每县5004个考生考上本科。
算上人口因素(按大康王朝4亿人口计算),考个秀才难度是考取本科的56倍!{可能要挨骂}
秀才可以参加乡试,算是省考吧!考过之后,成为举人,保守估计,相当于现在博士。{心又慌了}
考期八月,故又称“秋闱”。{尊重史粉}
习惯上俗称举人为“老爷”,雅称孝廉。{尊重史粉}
举人可免数十人的劳役和百亩左右的田税,有空缺了可以做官,跟秀才有本质的区别,妥妥的统治阶级。
博士可没这待遇吧?举人难考吗?
大康帝国,建国至今,录取的举人共22万左右{反正就是这样设定}。
也就是说,大康帝国全国平均一年录取796个举人,因为三年一次考试,因此一批录取2388人。
大康帝国2800多个县,也就是很多县连一个举人也考不上,跟今天河南安徽考生上清华比例还要难点。
读过中学课本的都知道范进?,范进中举后疯了,那是真的太激动,换做我可能也疯了!
鲁迅阿q正传里,整个县里只有一个举人,可以和县太爷{县长}平起平坐,是正儿八经的权贵老爷。
举人可以参加会试,算是国考!古时的进京赶考,也都是举人才有资格去,都是读书人里的精英了!
会试通过后,称为贡士,新读者对“贡士”称呼有点陌生?
但只要熟读历史小说就一目了然,因为紧接着就是殿试了,进入殿试的最少都是进士。
大康帝国建国至今280年进士共约49200人,均分到每年,大概全国录取进士175人,一次考试录取500多人,比现在全国的高官官员都少!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国家大大},不刷人,只划分等级。
著名的状元,就是皇帝根据考生表现亲点的。
状元3年出一个。
而比状元还厉害的,叫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明朝276年出了3个,分别是黄观、李骐、商辂,这比当皇帝的概率都低!{明粉在吗}
高考全国状元跟古代考取状元的难度,不在一个等级,没有可比性。
因此,可以看出,今天高考是普及教育、大众教育,而古代科举是选拔官吏的专有制度。
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处级以上高级干部公选。
古时经济不发达,经商是打击限制的对象,家境殷实点的百姓只能让孩子通过科举来实现人生价值,想参加科举考试,要求很多。
故事情节发展到的时候再说吧。
而漫漫科举路,可没有我们想象中赶考路上的狐仙、佳人为伴,有人送过桥米线,然后高中状元皆大欢喜那么美好。
那些美好,也是受尽冷眼寒酸的读书人,美好的梦境罢了。
那么魏予辰接下来的科举道路,将会填补历史类小说,这一精彩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