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有家住的村子叫黑口村,位于陕南边界。车下了高速后便没有像样的公路,深更半夜在老旧的国道上颠簸了将近三个钟头,终于在天蒙蒙亮时抵达村口。
我们到达时,张全有已在村口迎接,看到我们后憨笑道:“饿滴个亲娘,还真是开车来地。”
我们将车停到村头空地,步行来到张全有家,他家是自建平房,我们进屋后,看到客厅圆桌上已经准备了酒菜。
三哥乐道:“老张,贴心啊,钻了几个小时的隧道,可苦了三爷我这威风凛凛的肚子。”
张全有请我们入座,我看见他老婆还在灶台前忙活,便过去打招呼:“嫂子,快上桌。”
张大嫂一脸的炉灰,冲我连连摆手:“么四,么四,腻们吃就哈。”
张全有招呼我过去吃饭,不用管她老婆。我便不再客气,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就靠出发时超市买的那点面包牛奶,确实扛不住。
陕南人餐桌上多以面食为主,碗大、量足,素有“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的说法。村里人家实诚,这桌子饭菜虽然食材普通,但味道醇香,是地道的农村老灶烧出来的家里风味,配上张老哥自酿的甜杆酒,一顿饭吃喝下来,让人自觉饫甘餍肥,十分满足。
酒足饭饱后,三哥惬意的翘着二郎腿,边剔牙边道:“老张,吃也吃了是喝也喝了,你看咱是不是说说正事儿,我们哥俩开了十几个小时车,光高速费都交了我一个月伙食,可别让我们白跑一趟啊。”
张全有喝多了点酒,褐色的脸透着微红,只见他从电视柜下面拿出一个布包,放到我面前:“老板,腻看看,这个东西咋样咧。”
我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只彩色装饰的葫芦形瓷瓶。我拿到手上里外看了看,向他道:“您这件东西是要出货?”
张全有兴奋点了点头。
我笑道:“您这件东西,我不爱收的,这东西不老,品相中下,我若没猜错的话,这是您村里哪个老乡拿过来让您代卖的吧。”
张全有憨憨地点头,为难道:“老板,这四个假咧?”
我摇头:“这不算假的,就是年头不长,多余的我就不说了。咱们还是说说玉的事儿。”这次我长了个心眼,和这位老哥绝不多说,跟我这里免费上课可不成。
张全有有些失望,转身又从床底下拿出个皮兜子,递到我面前道:“老板,再看看这个。”
我皱眉打开兜子,里面是一只新粉彩的肥皂盒,表面油亮,一眼可见是油调的人工合成颜料烧制,图案是绘画笔法而非填涂,典型民国时期民窑的技艺。我有些不耐烦:“老哥,这些东西就别往我眼前送了。”
张全有惊讶道:“这也四假咧?”
我淡淡道:“这个和刚才那个瓶子一样,价值不算高。”
三哥在旁边看了半天,忍不住道:“老张,你干啥呢,少拿这些破烂儿往我们眼前递,拿我们当收废品的呢,咱们赶紧说正事行不,那半块玉呢?”
张全有支支吾吾的,说你们要是想收东西,村子里其他人家还有些老物件,明天去可以带你们去看看。
他话里话外不想提及玉的事,三哥上了点酒劲,怒道:“老头,磨磨唧唧的拿我们当礼拜天过呢,玉到底有没有!”
我拦住三哥,示意他先别激动,给张全有倒了杯酒,递到他手里:“老哥,别怪我兄弟多嘴。您电话里说的清楚,带我俩去您朋友家收那半块玉,我们哥俩开了十几个小时来了,您又推三阻四的不愿意接茬,拿这些破烂儿打发我们,到底什么意思,您给个痛快话。”
张全有端着酒杯半晌,一口干了,俩眼有些血丝,和我们道:“二位老板,包社这些咧,饿和腻们讲个故事。”
原来,这黑口村是座产粮村,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主要以粮食种植为生。八十年代末,有一个姓贾的商人来到村里,告诉村民们村子地底下有煤,需要专业的开采设备才能挖掘,他向每家每户发了十元钱,争得所有村民支持后,便和村长签了煤矿开采合同。贾老板不知从哪调来了专业施工队和设备,在村子后面的深山中开出了一个矿洞。矿洞采出了大量煤块,贾老板告诉村长,这个矿的煤储量能开采三十年,他计划雇佣村子里所有劳动力进矿采煤,每人每月五块钱人民币,村子靠矿吃矿,大家伙一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