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武侠修真>倾尽天下之一念颦颦> 第七章 张松河朝堂辩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张松河朝堂辩论(1 / 2)

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闾阎扑地,尽是钟鸣鼎食之家,公侯贵胄之府。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盛世长安,也不过这副光景!

长安是大魏的京城。大魏,是一个南北统一的帝国,魏太祖率领铁骑南征北战,一统江山。然而开国第二年,北境匈奴入侵,嘉峪关前陈兵十万,戎马一生战无不胜的太祖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城杀向嘉峪关,一路上饮尽了这如画江山。三倍于匈奴的兵力,这一仗,太祖皇帝自信能够轻而易举地碾压匈奴。然而天不遂人愿,或许这支征伐多年的军队太疲劳了,或许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太强悍了,谁也没有想到,太祖皇帝会功败垂成,铩羽而归。从此以后只能许以钱粮布匹,以求大魏北境安宁!匈奴,也成为大魏心中的梦魇。

又三年,魏太祖郁郁而终。叱咤九州大地的太祖皇帝,仅仅在位五年,就把皇位传给了只有二十岁的太子——李世安。

太祖皇帝给李世安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在内百废待兴,在外列强环伺。病榻前,太祖皇帝望着年轻的太子,颤抖不已,说不出一句话,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歉意。然而,李世安并没有让大魏和百姓失望,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唯才是举,驱逐南蛮,踏平东夷,短短十几年,大魏便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焕然一新!如果说大魏的江山是太祖打下的,那么,是李世安让大魏实现了富强,才有了现在的盛世长安!但是,李世安的功绩,并不仅仅是让大魏强盛,李世安甍后,谥号魏武帝。不过,这是之后的事。

现在是大魏天复十八年,李世安五十岁。

熙熙攘攘的朱雀大街上,一名骑士策马飞奔,显然是有紧急的军情。

威严肃穆的大明宫,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宣誓着它作为这个王朝的骄傲!

宣政殿内,正在举行日常的朝会。

“陛下,年初山东大旱,微臣已经奉旨发放钱粮,物资,药品,目前灾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相信再有月余,山东将度过此次天灾。”户部尚书吴正伦恭敬地说道。

“爱卿辛苦了,此番多亏爱卿前后筹措,才使灾民免受饥饿之苦,等灾情结束后,爱卿论功行赏!”李世安对于韦吴正伦的汇报十分满意,对他而言,国泰民安,就是他最大的成功。他绝不吝啬在此时嘉奖臣子。

“臣惶恐,食君之禄忠君之忧,承蒙陛下天恩,才使百姓免于苦难,实乃天恩浩荡,微臣不敢居功。”吴正伦略作停顿,又转眼说道:“山东大旱,已耗费国库三年收入,臣愿意减俸三年,以充实国库!”

面对吴正伦的吹捧,皇帝自然没有放在心上,高居这九五之尊,睥睨众生的位子,听惯了阿谀奉承,倒也不觉得新鲜了!李世安反倒十分惕励自省,要知道多少帝王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闭目塞听,致使国运衰落。倒是吴世伦说到愿意减俸三年充实国库,让他的眉眼之中露出了几分笑意,他觉得国家有这样的臣子,才是国之大幸。但是,李世安作为帝国的统治者,自然不会小气到拿大臣的俸禄充实国库!

“吴爱卿为国如此,朕心甚慰,至于减俸一事,大可不必,想我大魏国力尚算殷实,并且蒸蒸日上,灾害也并非年年都有,又怎会苛待列为臣工!”

“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踵而来的山呼万岁,恐怕只有身在龙椅之上的李世安,才能明白这其中的畅快!古往今来在这龙椅与权力之上流下的血,也在这一刻取得了平衡。

“报——”

宣政殿外,传令官忙不迭的栽了进来!

“报——报——边关急报,云南王反了!”

话音刚一落地,所有人的目光一瞬间就集中到了这个小小的传令官身上,传令官登时感到山一样的压力,他微微抬头,用眼角的余光谨慎地扫视着这高高的朝堂。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皇帝十分诧异的问道,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

“报告陛下,云南王反了!”传令官咽了口唾沫,再一次复述道!

云南王反了!这一次,皇帝确定自己没有听错。云南王,前朝降将,自归顺以后,皇帝觉得云南牧氏治理云南多年,依旧封为云南王,念及云南是降区,为稳定人心,对于云南更是恩厚有加,不仅减免赋税多年,更是大修水利,土木,改善当地民生,对于云南官员的任免,更是云南王全权做主,皇帝觉得,云南,应该是他仁政最好的体现,甚至可以称为骄傲,他怎么都想不到,云南王,竟然会造反!

皇帝定了定神,望了望殿下的满朝文武,一片寂静,鸦雀无声。没有人敢为这突如其来的军情率先做出反应。

庄严肃穆的宣政殿围绕着一股难以名状的紧张气氛,似乎所有人都在下意识的避讳这个话题!靠近宣政殿大门的地方,几个低品级的官员,已经吓得双腿发软,大有即将跌倒的倾向。

大魏自开国以来,除了边境地区诸戎的动乱以外,还没有遇到过造反这种事,况且造反的,还是兵强马壮的云南王。

皇帝望了望殿后几位吓得瘫软的官员,眼神微微的眯了眯,心里免不得几声叹息!

同样看到这一幕的,还有当朝的丞相,张松河。

皇帝接过边关奏报,看完之后,略一思忖,便开口问道:“云南王造反,诸卿有何良策?”随手,便将奏报发下,传阅百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