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大明贤皇> 第三章 平定瑶民叛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平定瑶民叛乱(1 / 2)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征服广西后,鉴于当地复杂的民族分布,明太祖采用不同的统治制服,在广西中东部汉夷杂居地区设立州县,西部偏远地区由土司管理,有一部分居住在山野的瑶人和壮人,不当差,不纳粮,也没有户籍,不与明朝政府联系,过着几乎原始的生活,缺乏生活物资,经常四处劫掠,明朝政府称之为“瑶变”

明中叶以来,广西土司不断向西扩张势力范围,瑶民的生存空间缩小,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自永乐十三年以来,“瑶变”越演越烈,1447年,正统七年,候大狗,和蓝受贰发动大规模叛乱,明朝政府随即镇压,经过三年游击战争,没能镇压下去,1450年,英宗皇帝土木堡被俘,明廷无暇顾及瑶变。

面对岭南的严重叛乱,明朝从景泰三年(1452年)到天顺六年(1462年)曾发起数次征讨,但收效不大。侯大狗的游击战术让明朝官军头痛不已。“我出此贼往彼,我往彼则出此,(贼)巧相回避,(官军)迄难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两广守将皆自顾不暇,只能龟缩城中,不敢出城对阵。

成化元年(正月),紫禁城乾清宫,朱见深正在看大明南疆地图,“怀恩,平叛大军到两广了没,”“回皇上,应该快到了,韩大人带兵平叛,您就放心吧!”“嗯,也是,那朕就等他的好消息了”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朱见深调集来自北京、南京、南直隶(江苏安徽)、江西、湖广、广西六省的军队,包括汉军步兵、蒙古骑兵、以及广西土司所辖强悍善战的狼兵组成的16万大军,展开了对岭南空前规模的军事征讨。朱见深任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蛮将军,都督和勇(蒙古人)为游击将军,充任前线正副总指挥。提升浙江左参政的韩雍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

朱见深特别嘱咐:“阃外之事,一以属雍”,韩雍由此成为此次行动的最高统帅。六月,韩雍抵达南京,与诸将商讨作战方略。

韩雍认为叛乱势力已经蔓延数千里,如果分兵广东,势必会陷入游击战的泥潭而疲于奔命。应该集中兵力直捣大藤峡,攻其腹心之地,倾覆巢穴,其余则可迎刃而解。作为明朝少有的文武全才,韩雍断然采取了反游击战中的原则,直捣中坚,击其流散,显示了过人的魄力和战略眼光。诸将闻言大为赞赏,都督赵辅也信服韩雍的军事才能。

于是明军最终确定了这个作战计划,韩雍督率3万先头部队南下,于当年八月开进广西,经全州直达桂林。他在中途击破一些叛乱的苗人,抵达桂林后又将4个失职将领斩首示众,恩威并施,明军军心大振。

韩雍仔细分析了瑶民的势力范围和地理位置,敏锐判断出侯大狗以荔浦、修仁两县为两翼掩护其核心根据地。

于是明军采用了反游击战中第三条原则,兵分5路进攻荔浦、修仁,以孤立大藤峡。官军以强大兵力首先将修仁的叛军主力击溃,杀7300多人,生擒1200多人。随后,荔浦也被攻破。大藤峡以北门户洞开,韩雍率军到达大藤峡南面的桂平,开始部署围剿。

大藤峡为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韩雍一时难有良策,便向当地官绅征求意见。大多数官绅认为,大藤峡瑶民虽已蔓延数百里,但附近地区山势险要,交通不便,只要派兵将大藤峡包围,封锁交通要道,切断瑶民之间的联系,就会不攻自破。

对此,韩雍不以为然,他认为兵贵神速,大藤峡周边绵延600多里,官军纵然再多,也难以完全封锁。这样消耗下去,不仅徒增军费开支,也会挫伤军队士气,不利于作战。

他说:“兵法曰:‘宁我薄人。’又曰:‘先人有夺人之心。’今我军新破府江,勇气百倍,贼闻震恐丧魄矣,因而弃之,可立破也。”于是明军全速进军大藤峡,直捣叛军大本营。为了尽快解决叛逆。

韩雍将他的16万大军分为左右两个兵团:右翼兵团68000人,自象州、武宣南下,分五路进攻大藤峡之北;左翼兵团92000人,由桂平、平南分八路进攻大藤峡之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