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之人正是大唐皇帝玄宗李隆基。
怎么是他!
杨错和杨天佑都吃惊了。
玄宗面沉似水,喝道:“杨错你在干什么!”
按照商量好的计划,来的人应该是陈舒影才对呀,怎么来的是皇帝,而且皇帝身后跟着陈玄礼和高力士。
“参见皇帝陛下!”
众人都反应很快,全都干净利落的跪倒在了地上。
门客更是把刀收了起来。
相比之下,杨错反而显得相当的突兀,手里的霸王凤凰枪还握着。
玄宗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杨错的身上。虽然杨错是贵妃的族弟,但是他的父母在贵妃落魄的时候不善待她。前面虽然因为安禄山的原因,对杨错还算不错,但是现在显然没有必要了。
为了给贵妃出气,先是把杨错远远的贬到范阳。为了安抚住他,还私下里给他一个所谓的任务,实际上是为了眼不见心不烦。
没想到安禄山又把他送了回来,真是眼里容不得沙子。本来如果安氏兄妹长期待在长安,也不会再找杨错的麻烦。
但是现在,是时候再次出手了。
那是四十仗就能解决的事吗?
杨错感受到皇帝的目光一直停留在他的身上,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该不会是想借此机会修理我吧?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杨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呵!都长能耐了是吧?竟然敢来四方馆胡闹!难道要丢脸丢到属国去吗?”玄宗毫不留情的呵斥道。
杨错把头压得更低。
这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啊,正想着找什么理由削这小子,玄宗喝道:“说,是谁领的头?”扫过年轻的杨天佑,不知道他是谁。
“回陛下,是臣。”杨错只好认了。
“你可知道,威胁使臣是何等大罪?”玄宗问道。
【叮!检测到宿主面临选择,选择如下……】
【一、认罪。挨四十大板,获得唐阵营点数15。】
【二、继续选择稻种,获得唐阵营点数10。】
“臣知道。但臣是为了大唐的千千万万百姓不再挨饿,是为了陛下的江山永固,臣的一颗心可昭日月啊!”杨错选择了第二项。
玄宗都被气乐了:“假借朕令,跑来胁迫使臣。是为了朕百姓不再挨饿?是为了朕的江山永固?你小子要是不能解释个清楚明白,看朕怎么收拾你!”
听皇帝的口气,不给个交代就麻烦了。
杨错深吸了一口气道:“等陛下听完了臣的话,一定也想揍这个林邑国的王子。”
“哦?难道林邑国的王子做了有违国法之事?”玄宗心里犯嘀咕,难道杨错要直接说出那件事吗?
当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不会打草惊蛇吧。
玄宗开始有些后悔为了自己的事,故意整治杨错。
建多摩梭吓了一跳,连忙为自己辩解:“陛下,冤枉啊,小臣没干过任何有违国法的事啊!”
他心里却吓得不轻,生怕被当众揭穿,那可就离死不远。
杨错笑道:“陛下,可知道我大唐的稻米是一年一熟?只有少数地方能够做到一年两熟吗?”
玄宗没好气道:“废话,朕当然知道!朕又不是五谷不分的昏君!”
“这就是林邑国王子不忠之处,林邑国的稻谷是一年两熟。这还不算,最关键的是产量至少是我们稻谷的两倍。”
玄宗、高力士和陈玄礼愣住了,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件事。
愣过之后,李世民摇头道:“林邑国只是小国,即便是一年两熟,多出来的那点粮食对于我大唐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而且林邑国路途遥远,运粮耗费太大,得不偿失。”
“这臣知道。陛下,臣指的不是粮食,而是稻种,能一年两熟的稻种!”杨错特别强调道。
“稻种?”玄宗皱着眉。
他自然知道稻种的重要性,如果大唐的稻米也能一年两熟并高产,那每年会增加多少粮食?
杨错进一步道:“林邑国的稻米之所以能做到两熟,是因为他们的稻种生长的周期短,而且他们的稻种稻穗大,还能抗旱,产量比我们大唐的稻米要大!”
嘶!众人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林邑国的稻米不但能一年两熟还抗旱,产量还大,如果大唐用了林邑国的稻种,那大唐的的粮食产量得增加多少?
陈玄礼激动的问道:“林邑国的稻种在我大唐种植吗?”
占城稻是宋朝时期引入的一种良种稻,在宋真宗时期因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由于占城稻的生长期短等特点,在宋朝迅速普及,提高了作物产量。
正因为如此,杨错才敢拍着胸脯说:“能!林邑国和我大唐气候差不多,非常适合推广。我师父云游四海曾经去过占城带回了一点稻种,在我大唐也能做到一年两熟。”
有句话他没说,因为唐朝所处的时期比较特殊,普遍温度较高。因而不只是南方的可以栽种,如果可以的话,在北方种植也是完全可以的。
最后一丝担忧也没有了,所有人全都激动的一脸潮红。
除了玄宗和建多摩梭。
建多摩梭可以很好理解,毕竟是对大唐领土有想法,自然不希望大唐变强。听明白了杨错的话,心里就很担心这事。
玄宗则是比较纠结,他一方面希望趁这个机会好好的收拾杨错,另一方面却因为粮食对大唐的重要程度。
那就意味着盛世的延续。
什么是盛世?盛世就是四海升平百姓安乐,而这都离不开钱粮,所以玄宗十分重视农耕,力图恢复和加大粮食生产。
没想到今日竟然得知了有一年两熟的稻种,这如何不让他喜不自胜?
一旦这种稻种大规模推行开来,那对大唐的国力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是该继续收拾杨错,还是选择第二项呢?
没有“潜龙在渊”系统的玄宗也面临了二选一的局面。
“皇帝难道还要选择对付我吗?这可真是大唐的悲哀呀。”杨错心里想。
他不感到伤心,而是无尽的悲伤。
看来安史之乱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情况,却隐含着必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