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游戏竞技>明末大权奸> 第四十七章 应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 应考(1 / 2)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八月初九,在这一天,参加乡试的学子就要进入考场,迎接第一场的考试了。

乡试,是古代科举考试非常重要的一级考试,因为是在秋季进行,一般也被称为秋闱,大明王朝有专门的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按农历计算,就是每当子、卯、午、酉之年就是秋闱之年,有资格参加乡试的考生都是秀才,包括那些在府学和县学读书的生员,在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就是之前的太学)读书的监生还有从府学、县学中选拔成绩优异者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贡生,当然,贡生,不仅仅是成绩优异者,还有的学生可以通过交钱进入国子监学习,这类学生被称为纳贡,也被称为纳监。

至于乡试的时间和考试内容,《大明会典》中有明确说明:“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道。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十二日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內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未能者许减二道。俱三百字以上......”

因为是定制,所以就连参考书都列出来了,这么多年来这些参考资料都是一版再版,几乎没有参加乡试的秀才不准备这些东西的。

然而录取率依然很低,这不仅仅是因为八股的格式,也不仅仅是因为后面的判语、诏诰等官场应用文的写作,尤其是第三场的经史时务策,这些拉分题目,事实上因为明朝的阅卷量很大,而阅卷官与考官一共才只有六人,这导致他们的工作量很大,逐渐形成了只注重首场卷,尤其是四书义的局面,对于后面几场的试卷几乎都不怎么看,只要首场卷写得好,一般就能够录取。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首场卷变得越来越精,越来越重要,竞争自然也越来越大。

然而马鸣风却毫不在乎,因为他知道第一场的试题都是统一命制的,不会因为主考官的变化而变化,而他因为早就知道题目,而且早已经将清代康熙年间某地乡试一位大才子完全一样题目的试卷背了个滚瓜烂熟,只要考官对他没有什么偏见,录取是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的。

考试当天的半夜马鸣风就起来了,他在贡院外等待被点名,然后才能进考场,不够因为有杨文骢提前打了招呼,马鸣风进入贡院的次序非常靠前,仅仅排在第三位,所以几乎是一开门他就走了进去,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制后,就开始了第一天的考试。

第一场考试主要是四书义和经义,属于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题目了,前面说了,之所以重要并不是说这几张卷子能够代表最高水平,只是因为这几张卷子对工作繁忙的阅卷官形成第一印象,他们以后主要就是按照这个印象确定是否录取,当然,这一场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因为虽然好写,可是写好了却并不容易,虽然说是考你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却也不能任意发挥,正所谓代圣人立言,你要以圣人的口吻去写,既有固定的格式,又不能犯各种错误,还要写得好,能够在几百上千试卷中脱颖而出,让阅卷官眼前一亮,愿意录取。

按照规定,如果在天黑之前考不完的话,可以领取三支蜡烛继续写,如果三支蜡烛点完了还没有写完,就直接被强行交卷。

考试的过程还算顺利,唯一让人觉得有些难以忍受的是,考试的“考场”环境很差,跟关押犯人的“号房”差不多,或者说这个地方本来就叫做号房,一般的都是在里面一关一整天,吃喝拉撒都不能离开,当然,在里面的行动倒几乎是自由的,只要你不作弊,就没有人会管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