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中年人的反击> 第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 / 2)

黄梅季节的江南淫雨霏霏,一般都是每周下两次,每次下三天。因为雨水的滋润,花草树木倒也是郁郁葱葱,只是苦了屋里的被褥,整日都粘糊糊的,似乎要发霉长毛了。

沙明珠坐在海州家里阳台上,透过玻璃看着窗外沙沙的细雨,湿凉的清风拂动树叶,心中忽然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惆怅,这种感觉有些像多愁善感的诗人看到晚秋残荷的心情一样,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

沙明珠是东部经济大省江淮省人,江淮省经济雄冠全国,但是省内南北贫富差异很大,南部已经富甲全球,在世界上也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北部确是经济水平一般,居于国内平均水平以上一点。沙明珠家乡所在的城市龙州市曾经是江淮省的能源基地,因为盛产煤炭,当年也是红极一时,后来因为资源枯竭,而渐渐平凡下来,经济迅速被南部城市超越。这真是:花无百日红。

他的老家在龙州市区东郊的一个小镇上-沙家镇,小镇南枕运河,北抵古泗水,河网密集,绿树成荫,虽在江北,到也有几分江南的钟灵毓秀的韵味。他出生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小时候很聪明但是却很顽皮,爬高树掏鸟窝、砸生产队部窗户,烧邻居的猪圈,有一次因为太顽皮居然掉进了生产队的大沤粪池里,差点丢了性命,还好发现及时被社员们救了出来。几十年了每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沙明珠还会说:“到现在我还记着大粪的味道呢!”

沙明珠虽然很顽皮,但是脑袋确是很聪明的,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也背着书包走进了沙家镇中心小学,由于学东西比较快脑袋比较灵光,所以入学后没几天就做了班长,一直做到小学毕业,五年级时候还做了一年少先队大队长,每天早上带着鲜艳的红领巾,神气活现地站在学校操场的主席台上领操,真是羡慕死同龄人。在小学三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就刊登在龙州市出版的作文选上面,在邻里眼里是个优秀的大学的苗子。

后来上了初高中,沙明珠就不再那么优秀了,学习一直都是平平凡凡,原因是他精神总是集中不起来,学着学着就会走神,所以后来高考时,也只考上了龙州市本地办的一所职业大学,以最低分入学勉勉强强读了个大专。

三年以后大专毕业,托国家的福,沙明珠分配工作到了当地的电业局,在沙家镇供电所里做了一名电工,工作对一个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充满着新奇和自豪,工作起来也特别带劲。日子久了以后激情渐渐退却,每天周而复始的做同样的事情,使这个年轻人慢慢地厌烦起来,并且由于单位的领导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和年轻人从工作方式到处事的态度都截然的不同,于是年轻的沙明珠逐渐对领导产生了轻视和不满,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和领导磕磕碰碰,并逐渐由矛盾发展为对立,在一次狂风暴雨般的争吵后,几乎要大打出手。第二天他收到了工作调令---调他去位于荒郊野外的变电所去工作,并且当晚就要去值班。这也许就是命运之神第一次给这个浑身是刺年轻人的立体打磨。

变电所位于两个乡镇的交界处,占地大概有30-40亩地的样子,四周四五公里都没有人家,边上都是灌木丛和沼泽地一样的水洼和芦苇荡,门口有一条小水

泥路通向外界,晚上阵阵冷风吹过,发出呜呜的声响像鬼叫声一样,还有乌鸦一类的鸟儿在那里凄惨地叫着,充满着荒凉和无奈,又令人心里产生无名的恐惧,

颇有一番:孤藤老树昏鸦的意境。

变电所每班两个人,分别守着一幢设备小楼彼此不碰面,工作十二小时,休息一天,然后再这样循环。工作很轻松就是值守防止跳闸断电就可以了,基本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但孤独和寂寞却让人无法忍受。

就这样沙明珠在每时每刻像苍蝇一样嗡嗡的电流声中,煎熬的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年复一年不停地消磨着青春和激情。

在监狱般的工作4年之中,这个年轻人娶了妻生了子,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和自己有过节的领导才会调走或者退休,自己才能重回热闹的单位大院。他仿佛是站在了一处无尽地下黑暗的矿井里,没有矿灯看不到光明,不知道路通向何方,内心充满彷徨和恐惧,却又无计可施!

终于有一天,它再也忍受不了这一切了,跑到了院墙角的空地之上,大哭了几声,心中多年的郁闷与憋屈瞬间发泄了出来,头脑一时热血涌了上来,第二天毅然辞职回了家。

回来后,他安顿好妻儿,踏上了南下的打工之路。

海州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里处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尽显财富景像,沙明珠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海州去投奔自己的同学,听同学说在一家机械厂里面做主管。那是过年同学聚会时,这个要好的同寝室哥们,睁着醉醺醺的红眼睛,拍着胸脯说:“老三!在那个破单位受什么狗屁气,还赚不到钱,跟哥到海州去上班,保证吃香的喝辣的,还能赚大钱,哥罩着你!”。说着无心听者有意,从那一刻起,他就萌生了辞职打工的念头。

到了海州以后,找到了同学,在同学的介绍下进了他工作的工厂,在里面做了一名普通的机修工,负责厂里的机器维修和日常保养,虽然很忙,但是沙明珠却感到很充实,很开心!虽然他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但也是苦中有乐。

后来过了几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换工作进了一家船舶设备生产企业,进去以后他才暗暗庆幸:这个选择太正确了!那几年中国造船行业像疯了一样,大小船厂从广西到大连遍布每个沿海城市,就连长江沿岸也是星罗棋布。船用设备厂家更是日夜无休,通宵达旦地生产,也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

沙明珠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做的是售后服务工程师,并在那里认识了他的引路人和一生的挚友--俞桂仁先生,往后的十几年里俞先生给了他巨大的帮助不管是精神上还是金钱上,是他真正的知己和朋友。

做了一年售后服务工程师以后,由于他技术精湛,头脑灵活,而且口才好善于表达,所以俞先生推荐他做了销售经理,负责公司设备的东部某片区销售工作,还教他如何去销售,并且将自己的朋友介绍给他,使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订单,收入也是与日俱增。在大部分同学还是工资三千元左右的时候,沙明珠已经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在老家龙州市区和工作地海州都贷款买了房子,并且斥资25万购买了轿车,一时之间真正是风光无限,羡煞旁人。自己也成为了同学和亲友眼里的成功人士大款。

思绪又回到了当下,想起了这些经历和曾经的风光,坐在阳台里的沙明珠嘴角泛起了一丝笑意。窗外的雨还在下着,他站起身子伸了伸腰,准备去冲杯香茗。正在这时,桌上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他走过去拿起手机一看:电话是远在故乡的母亲打来的。他这才想起好长时间没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了。

他赶紧接通,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焦急的声音:“小明啊,在哪里呢?”

“我在海州呢,妈!有什么事吗?这段时间出差了,没捞着给您打电话。”

“你爸前几天吐痰时,痰里面带血丝,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医生没说什么病只说让孩子过来医院,并给办理了住院手续,怎么办呢?会不会是不好的病呀!

你尽快过来吧!”母亲说着几乎要哭出来了!

沙明珠心里咯噔一下,还安慰母亲:“妈别急,不会的,爸爸身体很好的,别人都说他能活到九十多岁,我尽快赶回去!”

母亲说:“好吧,尽快回来吧。”说完挂上了电话。

打完电话以后,沙明珠的心理陡然紧张了起来,真的怕父亲得了什么绝症,但转念一想:父亲在国营单位退休的身体好的不得了,并且吃饭都能顶自己两个,而且爷爷和奶奶都活到了九十五岁才去世,他平时也没病没灾的,身体不应该有问题。虽然这样想,但心里总是感到不踏实。

于是他赶快给自己的领导和密友俞桂仁打了个电话:“兄弟,我父亲身体不好在医院住院,我要回家看看情况,这几天不去单位了.”

“好的,你赶快回去吧,正好这段时间订单也不多,到家以后,不要急着回来,有我在,放心吧!”俞经理说。

“谢谢兄弟,那我就回去了”。

说完以后,沙明珠赶快将情况给妻子简单说了一下,然后两口子稍微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和一点行李,拉着个皮箱快步下楼,将行李箱放到轿车后备厢里,发动车子直奔小儿子上学的幼儿园,接到儿子以后,开车上高速直奔龙州而去。

沙明珠归心似箭,路上没有做任何停留,经过了七个小时六百多公里的长途驾车之后大约下午五点多钟的时候,车子来到了位于龙州市区的人民医院门口,车子拐进了医院边上的小巷子里在路边停了下来,妻子不解的问:“你怎么不直接进医院里?”

他回答道:“孩子小,别进医院了,怕医院有传染病。你先带他回家去,整理整理家,也几个月没有回来了。我先去医院看看具体情况,晚上我坐公交车自己回去。”说完他就推开车门下车,让妻子过来开车。

妻子开着车子回家了,他快步走向医院,根据母亲提供的床位号来到住院部的的房间,看到了躺在床上白发苍苍的倔强父亲,和坐在床沿上满面愁容的憔悴的母亲。

“妈,爸,我回来了!”父亲微微的露出了一丝笑容说:“还挺快嘛,路上好走吗?!”他刚要回答,母亲就从床边伸出胳膊,然后抓住他的手问孙子和媳妇回来了吗?沙明珠说回来了,没让小儿子来医院,怕有传染病,让他先回家了,回头买个口罩给他戴上再带他来医院。母亲认真的说:“不要让他来这里,这里都是病人,回头我去家里看他。”“行!一会我们一起回家”他说。

他又赶紧又问起父亲的病情,母亲忧虑地说,正在做检查,医生要给你说,恐怕是不好的病!

这时候本分老实的父亲说:“不要怕,当年我小时候家里穷,连裤子都没有,围个麻袋片,冬天赤着脚,春天吃榆钱子,刺刺芽,吃山枣子,和你大姑去老矿要饭,快要饿死的时候共产党来了,毛主席给咱家分了地,一家人能吃饱饭翻了身,后来我又去当兵入了党,分配了工作,才有了这一家人。共产党养活了我这么大,恩情大于天,我知足了,咱对党也没有多大贡献,如果真得病死了,国家连退休工资和医保都省了,也算我对党的贡献。

隔壁床的病友赞叹道:“听听!听听!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觉悟!!”

沙明珠苦笑了一下,安慰父亲说:“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爸爸。”说完后拉了一下母亲的衣襟,示意母亲去室外说话。到了门外母亲就将自己的担忧讲给他听,他和母亲一起来到医生办公室,值班医生告知他们,主治医师下班了,要他们明早过来。

母子俩回到病房,母亲给父亲说,要去看看孙子,让他也一起过去,明早再过来。可是老人倔强的拒绝了,说自己可能有传染病或者在病房里呆了几天病毒会躲在衣服里,别传染给孙子。说啥也不去。看到父亲态度如此坚决,也只好作罢。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