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第九十九章桑蚕业与新城(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九章桑蚕业与新城(上)(2 / 2)

可是随着棉布、毛纺品的崛起,北方的商人忽然发现,他们根本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南方,然后想方设法的想多订购一些丝绸,在自己的身边,就有大批价格更低,而且比丝绸更加耐磨耐穿的棉布,被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运出去,虽然卖出的价格比丝绸低一些,但因为本来成本就低,相比较之下,还是棉布带来的利润更高。

也正是看到这种情况,北方丝绸之路上,棉布慢慢的取代了丝绸,成为大明对外的主打产品之一。北方销路受阻,对丝绸生产的打击可谓是十分巨大,还有就是上次同葡萄牙贸易谈判中丝绸不在贸易保护之中增加了成本。虽然南方的海运也能解决一部分的销路问题,但因为航海技术的限制,还是有一部分丝绸积压下来。

丝绸销路的不畅,自然引起一连串的恶果,首先是采购丝绸的商人减少,导致丝绸降价,丝绸价格一降,对蚕茧的的收购价格自然也会随之降低,蚕茧卖不上价,使得以养蚕为生的蚕农濒临破产,越来越多的人吃不上饭。比如景县令来之前要解决的一部分人吃饭问题,吃上不饭的大部分都是蚕农,倒是海边的这些渔民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明初朱元璋就改稻为桑了,而且推行的比较顺利,这个明史的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朱元璋命令田10亩者,必须有1亩半种桑,三亩种棉。政府予以税收优惠。

到了明中期以后丝、棉纺织业已经非常发达,主要产桑区都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宋朝的主要产粮区苏州湖州等地,明朝时已经普遍种桑种棉。宋朝民谚“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已经改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主要产粮区已经移至湖广洞庭湖流域。

明朝的纺织业非常发达,松江嘉定等地遍地都种棉,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的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杭州湖州是丝织业中心。不仅仅在南方,北方纺织业也非常发达,北方的主要织物是羊毛,万历年间山西潞安一府就有纺织机1万3000多张。羊毛原料主要来自于与北方蒙古草原的互市贸易。也已经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链。

养蚕业受到打击,苏州府做为丝绸的主要产地之一,自然深受影响,蚕农是一方面,另外税收自然也困难了许多。

说起来大明的明代税收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节俭为上的保守思想,明代的社会经济始终没有摆脱以传统农业为基调的局面。在国家财政税收上则表现为农业税的主体地位,驱逐了元帝国入侵者后,久经战乱的天朝百废待兴。 在战前的宋朝,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6000万贯,即使这其中含有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到宋朝每年多达3500英吨的铜产量和5000英吨的铁产量,这样的财政收入在天朝王朝史上也应该是登峰造极了。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财政结算单位全部以贯来进行。换言之,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数目化管理”的雏形。

而到了明代,多年的战乱加之政府管理不慎导致的宝钞信用破产,财政结算的方式反较之宋代大为落后。

明代前期对金银严格管制,禁止民间流通,税收也以征收实物为主。当时田税的结算单位是石,这是古代通用的谷物计量单位,明代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107.4市斤。无论白米和小麦,一律以此结算并在统计时进行简单相加,田税的交纳单位是亩,1亩=240平方步=6000平方尺。朱元璋曾经试图因地制宜地详细划分每亩田地的税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