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六百二十六节 消耗战时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六节 消耗战时代(1 / 2)

此时战争才过去了六个月,形势接连变化,意外频发。

最大的意外是,战场突然停滞了下来。

首先是北线波兰进攻,俄国防守的彼得堡战线,俄军建立了防线之后,善于进行出色机动迂回作战的波兰軍队被挡住了,然后开始成为波兰軍队强攻俄军壁垒,结果不言自明,俄军没有野战中跟波军对抗的能力,但打阵地战的能力还是有的。

而且一种恐怖的新武器被投入使用,不是大口径钢制大炮,而是一种名叫格林快炮或者加特林机枪的武器投入了使用。

这款武器是美国人提供的,南北战争时期发明,但性能一直不稳定,战争后期才有少数投入使用,并在美国人的改进下变得实用,开始装备美国联邦軍队,同时开始出口。战争中,双方宗室不吝采购各种武器的。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生意兴隆,先是将机枪卖给了苦于无力阻挡波兰軍队的女沙皇,接着又将机枪卖给了步步后退的康斯坦丁。

神奇的是,双方都先后挡住了敌人。

这当然是一种巧合,是筑垒工事挡住了敌人,机枪只是加强了筑垒工事的威力。可老百姓是一种不善于深入思考的动物,就好像大家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归因于针击枪一样,他们认为女沙皇阻挡波兰人,康斯坦丁阻挡乌拉尔军就是因为装备了机枪。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线膛武器出现后的,长距离精确打击,让防守变得更加有利。以前排队枪毙是为了弥补火力的不足,火力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密集的弹药才能有效的杀伤敌人,因为滑膛枪毫无准确性而言,只能通过密集的火力来弥补,线膛枪让精确打击成为可能,因此排队枪毙战术造成的高杀伤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可以说是线膛枪代表的技术进步,让战场变得更加残酷,机枪只是加强了火力的线膛枪而已。这种进步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却是人类本身的退步,因为战争的进步,本就对人类这个族群来说,是一场灾难。不过商人才不在乎这种灾难。

在精明的美国商人加特林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观点影响很大,让机枪一下子名声大噪。各国纷纷购买加特林机关枪,或者购买专利生产,或者直接仿制。

在大量机枪装备下,双方又都开始防御,挖掘了一道又一道的战壕,就差一个铁丝网,就能出现一战的绞肉绽场景了。

此时进攻变成了一场灾难。

乌拉尔軍队在进攻第聂伯河的战役中损失惨重,很快就发现进攻已经无以为继,退却的康斯坦丁挖掘了太多的战壕,假设了太多的机枪,已经完全转入防御,从中俄罗斯高低到第聂伯河沿岸,建立了五道防线,强攻了其中前两道防线之后,乌拉尔军损失了超过30万兵力,赵让只得让部队暂停进攻,转入休整。

南线的顿涅茨克岭,对顿河后备军来说,也是一道无法突破的天险,尽管只是低矮的丘陵,但在防御工事的防守下,付出多少伤亡都很难打下来,也不得不转入防御。

这时候奥匈軍队的到来,解了康斯坦丁的燃眉之急,当确实抵挡住了敌军的进攻之后,康斯坦丁决定泛起反攻,他是要做整个俄罗斯的沙皇的,不能割据在乌克兰。反攻初期,康斯坦丁确实得到了一些战果,他迅速将尚未转入防御的乌拉尔军赶到了俄罗斯高地上,但还没有完全占领这片丘陵地带,重新兵临莫斯科,乌拉尔军也学到了堑壕战术,中国人士兵挖掘的战壕比康斯坦丁軍队更密集,结果康斯坦丁的反攻也结束了。

双方开始寻找和摸索新的战术,以求打破僵局。重炮密集轰炸,步兵集中突击的战术,很快被发明出来,但敌人的防御阵地立刻就进行了改进,一道阵地往往有三道甚至更多道平行的战壕组成,当敌人以巨大的牺牲拿下第一道战壕的时候,发现面前还有两道敌人的战壕,继续突进已经无力,撤退又不甘心。结果就是双方的战壕越来越进,有时候就隔着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对峙,狙击战术也应运而生。

俄国战场彻底转入相持阶段,开始以消耗武器弹药和人命的消耗战阶段。

还在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只有南欧战场。

因为意大利跟奥匈帝国围绕威尼斯地区展开了反复拉锯之后,也很快就学会了堑壕战。

奥匈帝国看不起意大利是有道理的,在单兵素质,軍队素养和指挥能力上,奥匈軍队确实高过意大利一筹,但这种差距还没有二战时候那么明显,因为这个时代的机动性还没有二战时候那么高。一战时期,意大利軍队虽然没有战胜奥匈軍队,但意大利还是能够在边境地区发动十二次伊松佐河战役,尽管十二次都没能攻破奥匈軍队的防御,可意大利人也没有后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