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都市言情>东方大亨> 第341章 食用油行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1章 食用油行业(1 / 2)

只不过,这一个庞大的市场除了国企把持之外,外资也已经渗透进来。在食用油市场之中,大豆油占据着半壁江山,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

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国内最早开放的粮油品种之一,大豆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向外资开放,包括美国ADM、嘉吉及益海嘉里等在内的世界级粮商纷纷加大了对华夏的大豆贸易。

由于美国在农业方面非常发达,发达到什么程度呢?75%以上的牛肉都出自于大型的养牛厂,而这些养牛厂养殖数量普遍在30-50万头,在华夏简直是不可想象。

在大豆方面,自然同样也是如此。美国已经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加之其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大豆的成本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绝对是物美价廉。

商人无疑是逐利的,随着华夏对大豆产业的开放,面对质优价廉的国际转基因大豆,国内油厂普遍采取与这些大粮商合资或委托进口的方式。随着国内大豆油脂等产品需求的迅速扩大,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开始纷纷兴建扩厂,而厂址纷纷选择在沿海地带,并在享用进口大豆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逐渐放弃了东北大豆渠道。

正是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商业规则,华夏的大豆产业逐渐没落,慢慢地被进口大豆所取代。

在转基因大豆成功地挤入华夏市场之后,由于已经控制了原料的上游,按着资本逐利的原则,外资将目标瞄准了华夏的大豆油加工产业。

当时的大豆油加工产品无疑是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是市场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华夏对食用油的需要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则是低廉的进口大豆降低了生产成本,以致榨油企业获取了不错的利润。

在利润的驱使之下,华夏的榨油企业借助着银行的资金,开始走上了扩张。不过,在消耗掉国内大豆库存的同时,同时推高了大豆的期货价格。

2004年初,当美国大豆正在旺销时,华夏大豆的库存却基本为零。得知我国的采购团2004年3月将到美国采购大豆的消息后,美国的资本开始大幅拉高大豆价格,宣传南美大豆大面积减产,芝加哥期货交易大豆价格从220美元一吨拉升至391美元一吨,创15年新高。

华夏采购团面对着15年新高的价格,最终财大气粗地签署了购买合同,从美国购进大约300万吨大豆。但在离开美国后,国际大豆价格立刻暴跌,最高下跌至125美元一吨。

这无疑,给华夏又上了生动的一课。

损失最惨重的,反倒是那些跟风的榨油企业。基于投机和周转库存的需求,华夏这些食用油企业纷纷买入大量大豆远期期货合约,直接导致我国2004年大部分进口订单签约价格都维持在4000元一吨。

只是后来证明,一切都是美国资本的诡计。南美的大豆没有出现大面积减产,产量和前一年基本一致。美国的大豆不仅没有减少种植,而是比前一年增加了200万英亩,美国大豆增产的预期突然大幅膨胀。

正是如此,大豆期货价格暴跌,而海运价格的下跌又加速了大豆价格下跌的速度。刚刚还处于黄金期的大豆榨油行业,由于错误地判断了大豆期货的价格,马上进入了寒冬。

本来,这种事情熬一下,寒冬就会过去,毕竟华夏食用油的市场还是一片美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