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海魂> 航母卫士-“李靖”级大型防空巡洋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航母卫士-“李靖”级大型防空巡洋舰(1 / 2)

“李靖”级大型防空巡洋舰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偶然,而且是在战争环境下产生的一个偶然。

战前,帝国海军所重视的主力战舰有两种,一是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在一战时期的糟糕表现,以及后来动力系统的进步,让战列舰的速度提高了不少,战列巡洋舰也就淡出了帝国海军),二是重巡洋舰。直到战争爆发,帝国海军仍然认为战列舰是海战主力。同样的,重巡洋舰作为一种条约战舰(受《松江条约》限制,在轻巡洋舰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海战的多面手。因此,在战后,特别是在《松江条约》签署之后,重巡洋舰一直是帝国海军的发展重点。

帝国海军重巡洋舰的发展非常具有针对性,首先针对的就是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当帝国情报部门获知日本正在建造一级新的重巡洋舰(“利根”级)之后,帝国海军立即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发展一种能够彻底压制住日本新式重巡洋舰的战舰。这就是“李靖”级的由来。

“李靖”级的初始设计于19年开始(“利根”级于18年开始研制,20年下水服役),而此时《松江条约》的约束能力已经严重削弱,因此,从一开始,帝国海军的要求就是,在有限超过条约限制的条件下,制造出一种能够彻底压制住“利根”级重巡洋舰的超级巡洋舰,其战斗力必须能够全面压倒对手。

19年中旬,威海造船厂就拿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战舰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5000吨,采用三座三联装280毫米口径主炮,150毫米副炮,最高航速34节。这一方案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结果却被海军立即否决了,因为15000吨的排水量装载280毫米主炮,这会让战舰的装甲防御非常薄弱,降低了战舰的生存能力。

十月份,威海造船厂拿出了改进后的方案。战舰的排水量提高到17500吨(满载),多出的2500吨住要用来加强装甲防御,并且改善了舰体的结构,增强了战舰的生存能力,而战舰的最高航速降低到了31节。这一设计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当时海军的要求是,必须在8海里的距离上挡住203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同时能够在10海里的距离上轻易的干掉任何一艘敌人的重巡洋舰,在8海里的交战距离上能够威胁到敌人的战列舰。显然,海军要的是一种介于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之间的战舰,这一要求其实很类似于之前的战列巡洋舰。另外还需要控制战舰的制造成本,缩减吨位,以建造更多的战舰。

战舰采用了高艏楼设计,另外采用了宽舰体,以提高战舰的适行能力(实际上,这降低了战舰的航速)。这些设计让“李靖”级在外观上很像主力舰(战列舰),而且其宽大的首甲板也为后来改成防空战舰提供了足够多的火炮布置点。

因为这是一级几乎全新的战舰(在设计概念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第一批就只建造了“李靖”号一艘,带有部分试验舰的性质。

“李靖”号的建造并不顺利,从19年底铺设龙骨开始,到21年(战争爆发的这一年)中期,战舰只完成了舰体的建造工作。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了280毫米火炮上。之前,帝国海军所使用的火炮主要就是360与200毫米这两种口径(原计划用于重巡洋舰的240毫米主炮已经快要研制成功了)。现在要搞一个中间口径的主炮出来,而且还要尽量将重量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其难度绝不比设计一种新的战舰低多少。结果,整个建造工期也就拖延了下来。

战争爆发的时候,“李靖”号仍然没有装上280毫米主炮。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艘战舰的命运被彻底的改变了。可因为帝国海军在半年之内连续换了两位司令,结果,“李靖”号的建造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那霸港的惨剧让萨季亭元帅决定将“李靖”号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战舰,即大型防空巡洋舰。可在姜邦国期间,“李靖”号仍然按照超级巡洋舰的规格进行建造。这种反复的改变让战舰的工期再次拖延,而且连280毫米主炮的研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直到聂人凤元帅上台,“李靖”号的位置才最终确定,即按照大型防空巡洋舰的标准建造,改用240毫米口径主炮,空余出来的吨位用来增强战舰的防空火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