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光熹帝国> 第四十四章 君临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四章 君临天下(2 / 2)

何太后看着在雨中纹丝不动的那些护卫呆愣了半响,最后长吁了一口气,幽幽的说道:“算了吧。孩子,长大了。”

说完,摇头走回了正殿内。

公元189年,大汉光熹元年九月,何太后以身患疾病为由退还朝政,离开南宫嘉德殿,迁居北宫永乐宫。

同时,刘辩在卢植等人的支持下,突然发布紧急令,洛阳城从即日起上至百官,下至草民不得妄议朝政,不得非法集会,违禁者以谋逆论处。

刚刚经历过十常侍之乱的人们,紧急令一出一时间自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刘辩又趁机发诏改六人辅政为六人咨政,虽然是一字之差,可意义却差了很多。辅政的话袁隗等人对朝政有决策权,而咨政却只是对朝政提供意见和主意,至于执不执行由皇帝说的算。

这道诏命一出,原本的六位辅政大臣反应不一。袁隗立刻便入宫想要求见何太后,结果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杨彪、黄琬则保持沉默,应该是持着观望的态度。马日磾似乎对刘辩迫母夺权很不满意,干脆就辞官归乡;而远在幽州的宗室刘虞就表现的非常上道了,上书表示自己德才不够,不合适咨议朝政,请求仍就幽州牧,继续做地方工作;最后一位辅政大臣卢植是刘辩坚定的支持者,自然对这道诏命公开拥护。作为洛阳城里的实力派,又是士族集团中颇有名望之人,有了他的支持,朝臣们亦不敢多言。

最后尘埃落定,刘辩正式的亲政。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大汉帝国的最高权力。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刘辩命运今后的就是一片坦途,相反他要面对着更多的责任与困难。

当他坐上权力的宝座开始审视整个帝国,刘辩悲哀的发现他的上一任汉灵帝刘宏给他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经历的黄巾起义的冲击和多年来的羌夷叛乱,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更不用说桓灵二帝的荒淫无道,横征暴敛导致的士人离心,天下相背。国家危机一触即发,大汉帝国仍然有崩盘的危险。最令刘辩担心的就是中央政府的威信持续下降,各个地方的州牧、刺史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割据一方,对朝廷的政令阳奉阴违,成为大汉帝国最大的隐患。

刚刚亲政的刘辩对于这些准诸侯们暂时还是毫无办法,甚至为了消除袁绍、袁术两兄弟对京师朝堂的影响,不得不将袁绍征为渤海太守、把袁术征为南阳太守,作为政治交易来换取他们在京城里的兵权。

虽然他也明白将袁氏兄弟放入地方是养虎为患,可是他刚刚亲政,国家百废待兴,急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来恢复元气。所以对待袁氏一族的问题上仍然采取了隐忍的态度,通过政治交换而不是武力来解决洛阳城内军权统一的问题。

军队的统一,使得刘辨在洛阳城里不再感到有所掣肘,在政治舞台上也正好大展拳脚。

虽然帝国现今面临的问题诸多,不过他的上一任汉灵帝刘宏,也并不是完全留给了他一堆烂摊子。

在汉灵帝修建的西园和他在河间的故居里,都留下大量的金银珠宝,全都是他卖官鬻爵,横征暴敛所得,再加上蒋奇收缴的十常侍的财产,总价值竟然高达10亿钱。

亲眼见到西园里堆放的这么的钱,不得不让刘辩对汉灵帝搜刮民脂民膏的本事大感惊讶,要知道灵帝时期的园林宫殿没少修建,黄巾起义时,汉灵帝又拿出西苑的财物大赏军队将士,想不到最后竟然还能剩下这么多的钱。

刘辩想起刚刚升为大司农丞的荀彧向他禀报国库已要见底告罄,两相一对比,不禁对汉灵帝这种不管国家安危,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的自私行为感到异常愤怒。

原本历史上这笔财产应该是落入董卓的手中,不过既然现今洛阳的胜利者是刘辩,所以对这笔钱自然也是一边怒骂着汉灵帝贪鄙敛财,一边欣然接受了。

毕竟有钱好办事,如今刘辩刚刚起步,有了这笔钱,自然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起点。

刘辩开始意气风发,立志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光熹帝国。

****************

左冯翊,云阳。

刚刚驻扎在这里的李傕部的士兵,还没有喘匀一口气便接到了继续开拔的军令。

虽然将士们对此怨声载道,可却没有敢在李傕面前提起。他们的这位将军近几日脾气并不是很好。就连很多亲信之人规劝他休息一下也遭到了一顿毒打。

前方的探马回报郭汜的队伍已经走到了漆县,马上就要进入凉州境内。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都同为将军,如果按照朝廷诏书所说,先入凉州者为尊,郭汜成为了凉州牧,自然有了朝廷大义的名分,有权利节制其他三人。而四人当中属李傕的实力最强,能力最大,董卓下台后便一直以西凉军的新领袖自居,故以他的性格怎么会忍气吞声的看着郭汜骑在自己脖子上。

连日来他一直不顾士兵疲惫的催促军队急行军,如今听到郭汜即将入凉州的消息,怒火攻心的他一边大骂郭汜忘恩负义,一边下令全军即刻拔营,连夜追赶郭汜军。

如今已是傍晚,赶了一天路的士兵们都已疲惫不堪,虽然心中对这道命令不满,但毕竟军令如山,上下将士无人敢怠慢,迅速的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

然而与其他将士的忙碌不同,在营地里的一间帐篷中,一位长衫文士丝毫没有急迫感,慢悠悠的打点着行李。

营帐里的火光将他雄壮的背影映在帐篷上,如果光从帐外看他宽厚的肩膀,也许会有人将它误会成一员武将,只是在他魁梧的身材上缺乏武将的那种英武之气,有的却是眉下的一股阴鹫的目光。

文士轻捻胡须,回想着朝廷诏书里的话语,有些嗤之以鼻的轻视一笑。在他看来,刘辩的温水煮蛙,挑拨离间对付李傕郭汜那种粗鄙武人也许有效,可是对他来讲就太小儿科了。

若是论行军打仗,李傕郭汜都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可若是讲朝堂争斗,李傕郭汜的那点政治智慧,连洛阳城里的三百石的小官都会把他们玩的团团转。

刘辩的计策可以唬住李傕郭汜等人,却瞒不过他的眼睛。虽然在他的心里并不认为李傕是一个可辅佐之人,但是覆巢之下无完卵,为了自保,他必须戳穿刘辩的计谋,反攻洛阳,才能求得生路。

长衫文士想到这放下了手中整理到一半的行李,走出了帐篷。

帐外夜幕低垂,营地里一片即将开拔的混乱景象。

长衫文士不理会身旁那些慌乱的士兵,而是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黑幕般的夜空。

毒士一言,可乱天下。刚刚有了点中兴希望的大汉帝国,即将要面临一场腥风血雨的危机。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