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历史军事>大明金主> 第九十五章 银和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五章 银和钱(2 / 2)

那么,是铜价涨了么?

徐元佐仔细想了想铜价上涨可能存在的因素。

首先,铜作为工业原料,在大明是基本不用考虑的。因为大明没有工业可言。

其次是作为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比如佛像、铜炉、铜镜……随着海贸扩大,这些东西应该会有一定的海外市场,但贸易量不能跟后世大工业时代相比,所以要说直接影响银铜比价实在有些牵强。

除非也如宋朝时候,商人大量收购铜钱作为工艺品外销,导致国内铜钱紧缺。

不过明朝的铜矿开采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国内又不像宋朝那样依赖铜钱,甚至铜钱都不能作为合法货比纳税,谁会套购铜钱去铸造工艺品呢?

徐元佐脑中灵光一闪,猛然抓住了“纳税”两字!

为了保证大明宝钞的市场流通,朝廷先后有过“银禁”和“钱禁”。当然朝廷没有能力真正杜绝市面上的白银、铜钱流通,而且他们本身也在铸钱,所谓的“禁”就是“禁以此纳税”。

白银从天顺时期就在江南流通了,但纳税则要到嘉靖之后方才弛禁。虽然嘉靖朝以二火黄铜铸造了钱币史上第一批金背钱,但仍旧是禁止百姓用铜钱纳税的。

徐元佐想到这里,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隆庆之后,必然有铜钱弛禁之令。朝廷肯定是同意用铜钱缴税了!如果不是这样的大利好消息,以自然经济的发展,钱币价值很难上升一倍。

如今二火黄铜的价格是每斤八分银子,锡每斤八分。按照弘治朝定下的规矩,每用铜一斤,配锡一到二两,成钱重一钱二分。如此算来,一百五十文铜钱的物料成本是八分五厘银子。

一千五百文也就是八钱五分白银。如果足料足色,加上人工成本、冶炼损耗、运输费用,那么一两白银兑换一千四到五百文金背钱,基本是等价的。

徐元佐算完,心中暗道:没想到朝廷竟然没有在铜钱发行上赚钱!而一旦铜、锡价格上涨,管理成本增大,朝廷可能还要亏钱。

难怪朝廷没有铸钱的积极性呢!

朝廷不铸钱,民间又离不开钱,私钱自然泛滥成灾。私钱质量不好,质量差些的钱,含铜量可以低至两分,朝廷当然不愿意看到收上来的税全都是铁铅杂钱。如此一来,也就只能禁钱了。

如果现在用白银兑成铜钱,等到铜钱升值的时候,再用八百文一两的价格回购白银,这可就是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啊!

简简单单资产翻倍,还有没有比这更爽的来钱法子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投资,只是不知道朝廷留给我的时间还有多少。

徐元佐心中不由有些急迫的感觉,同时又在秘籍宝典上写下了两个字:私钱。

================

求推荐票,求各种支援~!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