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唐汉联军要想完成复杂的战役意图十分困难。你不能指望一支指挥和配合上相对较弱的联军,去完成需要协调的诸如穿插、阻击、坚守和迂回等战术动作,再好的计划都实现不了,甚至会遇到给你拆台的情况。倭寇却是一个整体,指挥如意。
鉴于这种情况,诸葛均提出了“结硬寨,打呆战”的战术。这个战术是晚清时期曾国藩用来对付太平军的。针对太平军机动性强的特点,曾国藩采取军队抱团,四处修碉筑堡,稳扎稳打的战术,不给太平军穿插分割的机会,与天平军拼消耗,最终消灭了太平军。
朝鲜地域狭窄,十分适合这一战术。唐汉联军火力、兵力均占优势,最适于与倭寇拼消耗了。诸葛均的战术是汉唐联军沿着鸭绿江向南平推,全军始终保持平行,不给倭寇穿插迂回的可乘之机,稳步前进。朝鲜地域有限,全长1,100公里,汉唐联军每天前进个几公里,拼上个一年半载,总有一天可以将倭寇感触朝鲜。
为了防备倭寇利用海军登陆,来偷袭汉唐联军的补给线,一方面在沿海地区不断地修碉筑堡,并在海中布设大唐特意研制的水雷,防止倭寇登陆作战。另一方面将补给线放在了汉唐联军战线的中部,即时倭寇成功登陆,也不至于补给线被切断。
诸葛亮和徐庶都认为可行,只有黄月英有些郁闷,因为这种战术太消耗物资了,看看预算,钱花得她一个劲的心疼。诸葛均劝她说朝鲜矿产资源丰富,虽然暂时会归曹汉,但是以后都是大唐的,黄月英这才释然。
徐庶到达本溪后,与曹植、贾诩、张郃为帅、高览和李典等曹军将领商议,提出了这个战术。
曹军吃过了倭寇的苦头,对于田中一郎的厉害也有些畏惧。对于这种只是正面接触敌人,不需要考虑其他方向的战术,自然愿意接受。尤其是听说,主要的攻坚作战由唐军负责,防御物资由唐军提供时,都没有意见。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鸭绿江是中朝界河,古名马訾水。因其水色深绿如鸭头,故称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白头山,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去,最后在辽宁省的东沟注入黄河,干流几乎全为中朝两国天然国界。其全长795公里,流域总面积163788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32579平方公里。鸭绿江在临江以上为上游,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江面宽度50-150米,森林茂密,水量充沛。临江至水丰为中游,两岸山高水深,坡度渐缓,江面宽度在200-2000米。水丰以下为下游,地处丘陵,河谷开阔。鸭绿江沿岸支流很多,由于受地质断层线控制,支流多于干流成直角相交。
214年8月22日上午9时,唐军在楚山、渭源、鲁南里一线开始渡江。
在渭源驻守的倭寇,是陆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的一个大队、朝鲜伪军第三师团第六旅团12联队,早晨起来,哨兵就发现江对面有军队在活动,看样子不是曹军,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唐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