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大明枭臣> 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午攻势(十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午攻势(十五)(2 / 2)

炼金院武器试验场的发现,就是因为狩猎队在莽古山中的行动,开拓了许多曾经没有被踏足的地区作为狩猎场地,也随之发现了可以用于武器实验场地的僻静宽敞空间。

在经过一番场地的除草,附近空间的隔离带修缮,以及土地的平整工作之后,炼金院武器试验场终于成型了,而在这里实验的重要装备之一,就是重甲骑兵的铠甲。

主要的测试目标,就是各种装备对于重甲的洞穿能力。测试的结果是让姜榆罔感到震惊的,他发现因为火枪弹丸材质的缘故,当下的火铳对于重甲的穿透能力很差,只能在一些极为薄弱的部位造成穿透效果,而这些薄弱部位,在经过对应的强化后,火枪的穿甲能力就变成了一个理论上的数据。

随着重甲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最终的穿甲数据停留在了一个低于百分之五的概率,这个概率还是在非常近的距离的情况下,如果骑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掩护,穿甲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降低到一个接近于理想情况的数值。

另一方面,还进行了传统武器的穿甲测试,这里面的数据情况更为乐观,麓川战场上最常见的长刀和弓箭对于重甲的威胁都接近于零,只有长矛等穿刺型武器才对于薄弱地点有略高于火枪的威胁,但是这种威胁同样是很有限的,因为麓川军并不具备训练出来有组织的,对抗骑兵,甚至是重骑兵的矛兵队伍的能力,而散乱的矛兵,想要造成对于重甲骑兵的有效威胁,实际上比火枪还要难上很多。

除此之外,强弩一样是针对重甲骑兵的有效工具,对于一些薄弱部位,能够造成较为致命的伤害,但是同样,麓川本身不存在使用这些武器的部队,甚至根本不制造能够穿透重甲的武器,因为在明天之前,他们都不会想到,会有一支重甲骑兵部队出现在他们眼前。

在曾经的麓川地区,战乱还没有彻底破坏这片土地之前,麓川军还是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的,那时候不仅骑兵,甚至连象兵这种传说中的部队,麓川军都具有一定的配置。

但是时过境迁,到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麓川,麓川军势力已然是强弩之末,不再具备曾经的军队组织能力,虽然人数仍旧多于明军,但是也只能依靠地缘上的优势,通过更多的人力来和明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消耗战。

这种消耗战甚至都不是势均力敌的,而是出于防守态势的,虽然不断丢失关键的据点和城镇,不断失去宝贵的资源点,但是仍然能够通过限制住明军的人力,让明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到达上限来实现将明军耗死耗退的目标。

这其实是各地相对落后的土著势力对抗外来势力的一种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当地的资源丰富程度,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力来进行这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而大明在远征麓川,以及后来在安南的战事中,不幸遇到的就是资源丰富,人力强盛的对手,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动员负担压力,最终只能无奈撤军。

但是这种消耗战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不断地进行资源点的放弃,如果明军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支援力度,一步一步地进行资源点的控制,那么理论上也是可以战胜这种消耗战的。只是这种投入的力度,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实在过于夸张,已经不是普通的战略,而是需要一个极为长远的,甚至是需要跨越时代的前瞻性的目光。

有明一代,之所以能够相对比较有效的控制西南,却未能有效控制安南,很多人分析个中缘由就在于云南一方有沐家世代镇守,而安南却未能留下一个合适的人选,以及他背后的家族,作为话事人来集中来自明廷和安南地方的资源,进行可能是数代人长度的资源整合。

当然了,这种战略本身的跨度之大,规模之大,也是难以做好的原因之一,后来者没有明太祖的气魄,无法成功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战略本身还能体现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防守方的土著势力会不断失去资源点。

这一点看似不重要,实则是姜榆罔一指关注的重点,资源点的失去,直接导致的就是麓川军实力的下降,而实力的下降最重要的体现自然是在军事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直接象征则是装备水平的下降。

麓川军并不具备能够威胁到重甲骑兵的常规兵器,姜榆罔在各种情况的假设中,可能最大的威胁反而是一些重击或者说锤击类的武器,撞击和撞击带来的铠甲的变形,反而是在直接伤害中最有可能威胁到骑士的。

姜榆罔有听说麓川军配备有攻城用的冲车的消息,如果冲车直接对重甲骑兵发起进攻,反而有可能潜藏着不小的危险。而除此之外,最大的危险自然就是重甲骑兵失去了骑兵的机动性,被围困住后,重甲反而成了束缚人的囚笼。

这就需要重甲骑兵进入战场的机会是合理的,而战场上又具有足够的掩护火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