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大明枭臣> 第一百零六章 正午攻势(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六章 正午攻势(二)(2 / 2)

当然了,这一战最终是必败的,这也是姜榆罔与白千帆所商量好的,毕露寨的兵力,只为阻击麓川军所用,后来还是要撤到孟养城中,一起再进行孟养城的防御的。

白千帆没有想到的是,姜榆罔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把毕露寨的两千人纳入到孟养陈防御的范围中,与其接纳一支士气全无的败军,不如让他们在城外发挥出来最后的一点作用。

姜榆罔对于可能的从毕露寨撤下来的部队的安排早有想法:尽一切可能拖住他们进入城门的过程,尽可能地造成混乱来阻止撤军进入孟养城,最终把他们和麓川军一起挡在孟养城外,而白千帆,就更没有留下来的理由了。

这是一个阳谋,一切都在合理的表现之下进行,所有的阴谋与阳谋交织,一步步地把所有与之有关的人拖入大局之中。

为了保证毕露寨撤军的混乱,姜榆罔还特地和白千帆讲明了军心士气的重要性,千万不能让部队的士气出现问题。

白千帆也懂这个道理,没有多想,就下了让士兵死守毕露寨的命令,丝毫没有透露出来原本的暂时守卫毕露寨,等待时机不妙就撤退到孟养城的意图。

他想得就是姜榆罔向他循循善诱的道理:只有让士兵抱着死守的意图,在从毕露寨撤退后才能保证基本的战斗力,否则就是一群溃兵,别说后面的孟养城防守,恐怕连基本的组织都会乱掉。

但是姜榆罔还有一点没有提醒白千帆,那就是士兵不了解战术安排布置的下场,到了那时,就算从毕露寨成功突围,彼时的毕露寨守军还能剩下几分组织度,如何才能有效撤退到孟养城下,而那时,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先到孟养城,还是攻破毕露寨的麓川军先到孟养城?

就算没有到孟养城,这些麓川军又会落后他们的步伐多少?而一旦和他们在同时来到孟养城下,孟养城该如何决定放毕露寨撤下来的部队进城。

对于白千帆的设计,可谓是重重危险,其中固然存在白千帆克服一切危险,达成一个让姜榆罔不得不按照最初的商议完成计划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实在太低,姜榆罔自然会有无数办法来进行后续的设计操作。

而白千帆的确也是足够相信姜榆罔,居然就爽快地答应下来了姜榆罔的计划安排,离开了孟养城的指挥中枢。

不说白千帆的计划安排,单说这孟养城的驻守,姜榆罔打的自然又是另一番心思。那就是各个城楼。

孟养城是一个传统的方形城楼,城墙在北,东,南,西西面都有城门设计,其中还有一些凸出的部分,主要是北城楼和东城楼交界之处,因为那里面向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原区域,存在比较大的防御压力,所以单独设计一个防御点在那里建立。

而除此之外,就是各个城门和城楼相关的关系了。城楼的重要性,其实在于城门。敌人突破城墙,一般存在两种办法,一是通过直接攻破城门,二是绕过城门处的防御,直接进攻城内。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围绕城门这个中心点来设计的。城门,对于城墙和整个城池的防御事务来说,其实算是一个类似物理学中“质点”这样抽象的概念存在。

一切的城池防务,都是围绕城门展开,一切的战术实施与安排,其实本质上也是由城门的战术属性来决定的。

战场中的事务存在战术属性,举个例子,就像是孟养城在整个麓川战场上扮演着明军的物资后勤中枢的身份,只要明军能够牢牢控制孟养城,就能够一直保持和麓川军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而相对的,江头城几处营地则是明军的进攻核心,组织起来明军的主要攻势,实现对麓川军的压制和对于麓川势力的控制,是明军最终的战术目的实现之地。

最后,陇川和南甸等地,则是明军的大后方与撤退接引之地,因为这些地区的存在,才能保证明军在整体战略上的稳定与合理性,可进可退,始终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性。

把这些概念转化到城楼,或者说城门上,那么孟养城的北城门就是孟养城的防备主力,主战场,在这里,可能会爆发最激烈的战斗,产生双方最大的伤亡,战斗持续的时间最久,也将是真正战局胜负的抉择点。

但是很有可能,东面的城楼和东北向的城楼,才是孟养城防备态势的影响风向标,一旦东面的城楼和东北向的城楼守御陷入危机,带来的可能是整个防御阵线的危机,反之,如果东面的城楼和东北向的城楼守备保持稳定,那么孟养城的防御就还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在这之中,南城楼实际上扮演了一个进退之地的位置,从进的角度讲,它可能是一个非常规的战场,是援军和城中守军与麓川军会爆发意外碰撞的地方,而从退的角度讲,它可能是所有孟养城守军关键的求生之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