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大明枭臣> 第七十七章 暗流涌动(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七章 暗流涌动(下)(2 / 2)

而如果结合到更多的历史记载,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军队所使用的火器中,仍然以鸟铳为主,且配备率不超过60%,此时距离1448年已经过去了四百年。

可以说,孟养城第二团的武器装备水平,从此开始直至400年以后都保持着优势。

也许在这个火器还不能彻底取代冷兵器的时代里,武器的代差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先进武器的优势效果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姜榆罔和卢崇所研发制造的鸟铳还使用了定装弹。

这样一来,极大的简化了鸟铳的射击流程,这种鸟铳比起普通鸟铳来说,有着使用上的绝对优势。

这种在使用上的优势,不止是方便了战士的武器使用这么简单的概念,它实际上简化了整个射击训练的流程,在细节操作上的简易可以支撑起来更多在更大规模上的战术。

举例来说,这支由新兵占绝大多数的部队,就出色的完成了经典的三段击战术的训练实现,姜榆罔还在此之上,依据改进过的鸟铳在一分钟内约能射击六次,即每十秒射击一次的特点,对三段击进行了改进,创建了六段击和十段击的战术。

而使用上的简便,让士兵不用在每一次射击上投入太多精力,从而能够保证这些相对复杂深入的战术的实现。

更不用说,使用鸟铳的士兵,不用在其他远程射击武器上花费精力,例如弓箭,看似简单的弓,实际上需要极大的付出来掌握其实战使用。

掌握鸟铳的使用,并逐渐精通,在莽古堡可能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基本战术训练的配合,达到较为理想的战斗效果。

而依靠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弓手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可能就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能做到的了。

相对鸟铳,弓箭固然简易,但是其实是把武器为了战术效果所要付出的代价,从武器身上,转移到了使用者身上。

想要操纵简单的弓箭,发挥出接近使用鸟铳的效果,为了培养合格的使用者,需要付出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代价。

因而相对训练一支弓手部队,培养一支精良的鸟铳部队是容易的,像莽古堡所用的定装弹鸟铳所需的技术力更是简单,而整支部队的战略力量则水涨船高,在训练时间少,战斗经验贫乏的情况下,具备了足够强大的战斗力。

从纸面上分析,这是一支完美的军队,六百人的规模完全由可能对敌人的数千人造成足够的杀伤,进而导致敌人的溃败,他们的存在,很有可能改变局势————但是问题还是出在,这些都是纸上谈兵。

超过一半的战士所参加过的最大规模的战斗是山林间的剿匪,而匪徒最多不过几十人,莽古堡军队每次出动时,则是至少有一个一百人以上的阵列。

这些战士们,并没有经历过面对数量是自己的十倍的敌人这种场面,而上万人的大军,则是连姜榆罔也不曾见过,到了那时,敌人究竟会不会因为面前的几百守军的火力而退缩,而这几百人,又会不会变成那个溃退的一方?

姜榆罔不知道答案,他所知道的是,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去战斗,那将是在赌命,拿己方几千人,去和地方数万人去赌,赌注是自己的一切,包括脚下大地能否再次伟大的机会。

他不是一个胆怯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相信希望的人,但他更记得历史的轨迹,记得在现代看到过去的这段历史时内心的深深遗憾,记得在六百年前,靖远伯王骥率领十三万大军,最终退回金沙江。

而最让姜榆罔惋惜的是,曾经的金沙江,到了六百年后,连名字都变成了一个对于他的文化来说陌生的名字:伊洛瓦底江。

他要改变河的流向,就要走上战场,而到了战场之上,为了不重蹈覆辙,他必须在胜负的天平山增加一些筹码,筹码的名字,叫做王骥。

··············

靖远伯王骥,全明一代,以战功封爵的文臣仅三人,王骥为第一人,王越为第二人,而第三人,则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

王越,三次出漠北,收复河套,两袭鞑靼,成化弘治年间为北方安定立下大功;王守仁平定江西,擒获叛乱的宁王朱宸濠。

而在这两位名将之前,第一位因战功封爵的王骥,自然是有其中的原因,正统初年,他出击鞑靼,在后来又总督军务,三征麓川。

后世对于王骥的质疑,主要纠结于两点:一是他参与了夺门之变,二是在他所指挥的麓川之战中,明朝消耗甚大,以致西北边防空虚,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战果,给出了“以一隅而动天下”的评价。

姜榆罔对于第一件事不好给出自己的评价,但是对于麓川之战,王骥能够在最初思任发势大,云南沐家战事不顺的情况下,承担重任,远征西南,在对麓川国的征战中取得战果,稳定一方局势,以战功封靖远伯,这里面他的能力是可以肯定的。

而穿越来到了大明,姜榆罔不想再从那些史官的评价里去认识王骥,他想要真的见识一下这个在史书中留下一趣÷阁的人物,想和他并肩作战,击败麓川势力,眼下更是需要他的协助来守住孟养。

时至今日,在王骥的大营中仍有十万战兵,他们正处于和江头城附近的数万的麓川军的对峙纠缠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