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大明枭臣> 第六十二章 正统十四年的春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二章 正统十四年的春天(下)(2 / 2)

像现在莽古堡的炼金院,其实就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复合体,收到良好的对待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随着莽古堡的发展,炼金院也到了需要变革和一定程度上的新构建的时候了。

·····································

现在的莽古堡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一,他以及他的亲信手下组成的情报部,算是整个莽古堡的中枢部分,负责收集整合情报,对各种事务做出决策判断,最后执行一些特殊行动。

二,以卢崇为首的炼金院,是莽古堡的工业建设与工程部门,负责对姜榆罔提供的各种设计图和设计思路进行复原,以及各种武器装备的制作。在莽古堡建设开始后,他们还负责了所有的建筑工程。

三,以原来明军的李总旗和南桑寨的阿乌玛为首的两个连,是莽古堡的武装力量,团结了明军势力和麓川本地势力。

除此之外,还有被情报部组织起来的南桑寨百姓,他们现在算是莽古堡的民夫,负责莽古堡的一概后勤事务,受情报部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这四个部分,除了莽古堡的武装力量,依靠现代军事编制进行改编后,管理和战斗效率基本没有问题,也不需要什么进一步的提升以外,其他的三个部分都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不过眼下情报部还在发展过程中,而莽古堡尚未建成,莽古山中还存在一些山寨势力相对独立,没有选择依附明军势力,所以这情报部和南桑寨百姓的部分也不好做一些什么进一步的修改。

这样分析起来,炼金院的改革就出现在了台面上,成了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

随着莽古堡的建设,整个莽古山脉的村寨的百姓不断向莽古堡汇聚。

毕竟,莽古堡这里首先有充足的物资供应,无论是有组织的农耕还是开荒,还是成队伍的狩猎,最后还有来自孟养城的军粮补给。

这一切,都能提供远超于这些明代原始山寨效率低下的农牧业生产力,来到了莽古堡,基本上就告别了饥一顿饱一顿,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除此之外,安全是莽古堡最大的吸引力。

莽古山靠近孟养城,有不少相对平缓的谷地,水源充足,物产丰饶,各种动物在此栖息,在这里想要活下去,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村民仍然结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山寨,就是因为除了正经生活的村民,依靠抢掠为生的盗匪在这里生活也并不苦难,对普通山民的生活威胁很大。

至于麓川军,那就更不用说了。自从活跃于莽古山一带的大股麓川军被姜榆罔基本消灭掉之后,麓川军就没有再这一带组织起比较大的势力。

毕竟孟养城西南这一带还算是明军的势力范围,他们在这里的活动本来就一定的冒险性质,又遭遇大败后,更是蛰伏起来,在更南面的山区中活动,选择避开明军的锋芒。

但是也是因为放弃了把这里的据点建设,这一带成了其他几个据点之间的来往通道,时常有人数多少不定的麓川部队从此经过。

莽古堡明军人力有限,自然组织不起来覆盖整个莽古山的巡逻侦查,经过的麓川部队也不会自找麻烦,主动去和莽古堡明军战斗。

不过,一旦偶然有人数较多的麓川军经过莽古山,他们不介意去袭击一些较小的山寨。

而且因为在莽古山据点被放弃,无法建立起对山寨有效的控制的缘故,他们的手段也更加没有底线。小的山寨要么遭遇屠杀,要么几乎被抢掠一空。

因此,前来莽古堡,寻求保护和生存的小村寨越来越多。这些过路的麓川军倒成了莽古堡的人力运输大队。

那些隐藏在山林中的几户,几十户的零散山寨,有的是真的遭到了盗匪和麓川军的攻击,有的则是因为传言而恐惧,有的则是单纯被莽古堡的名声所吸引,纷纷前来莽古堡。

莽古堡开始建立一个月,棱堡的大体外形刚刚建立起来,内部的大型山寨构建才初具规模,总的居住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两千。

好在明军莽古堡营地占地实在宽广,只论占地大小应该是南桑寨的十倍以上,建筑空间和生活空间都还是有保障的。

而人群于莽古堡汇聚的结果,就是莽古堡要按照计划中的最大规模去建造,这样一来,所需要的的建筑人员就变得极多。

姜榆罔最初把这些参与建筑的人员都归为炼金院的工匠,但日子一长,逐渐发展下来,参与到建筑中的工匠人数有三百人左右。

同时,其他负责装备制作的工匠,算上卢崇共计七十六人。原本的负责工艺和冶炼工匠,在炼金院里反倒成了少数。

······················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姜榆罔问向卢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