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品书屋>科幻灵异>大明枭臣> 第五十六章 兴建莽古堡(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六章 兴建莽古堡(上)(2 / 2)

这是中国古代受制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保守天性所导致的必然,因为不能有效改善生活,所以对工业,工艺与科学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不敏感与忽视。

举个生活上的例子,改进了农业用的农具可以有效提高耕种的效率,但是由于没有化肥的科技与相应的水利设施建设,虫害的有无与气候条件的变化可以完全把那些新式农具带来的正面影响掩盖,而因此,围绕农具的一系列改进都显得毫无作用,深远地影响了发展的动力。

再举个军事上的例子,到来后来嘉靖年间,鸟铳引入明朝之时,因为鸟铳的使用流程非常复杂,许多北方边镇的士兵在传统军制相对低下的管理效率下,就因为使用上的不方便而继续使用所谓的“三眼神铳”,其实就是普通火铳的三倍简单修改,在实际的设计效果上与鸟铳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是因为广大士兵所使用的都是这“三眼神铳”,也就没有了对鸟铳的需求,最终导致根本不需要大量工匠参与到鸟铳的生产中来,工匠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就算到了明朝最危急的关头,根据一些后世史学家的统计,在辽东战场上所使用到的真正有用的鸟铳也只占所用火器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还是一些华而不实的火器。

如名将戚继光所言:“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蜂、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大量火器只是看上去威风,而实战效果欠佳。

而在明日朝鲜战争中,还暴露出来了一个问题:明军的火器大多集中于火器部队中,由火铳手或炮手负责,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明军的火器配备率不高,甚至随着时间呈现下降趋势。

无论是对火器在工艺上没有高的要求,还是对火器的产量需求不大,种种原因造成了明朝不但对工匠的需求量不断降低,工匠的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直接导致的就是工匠地位的下降和待遇的苛刻,最终的结果是大量工匠的脱逃,从业者的大量减少,工业的产能降低。

以姜榆罔本人在孟养城和莽古山营地附近明军的观察,也可以看出来他这里的工匠,无论是待遇,还是负责的任务,都远远超出其他地方。在莽古山上,工匠们组成了炼金院,不断招揽新人加入,热火朝天地生产新式火铳,定装弹与鸟铳。

而其他地方的随军工匠,更多都是在各种莫名的角落里苟延残喘,因为大量阵亡的士兵和战马,几乎不需要他们去生产更多的枪炮和刀具,连打马掌,做挽具都没有多余的战马。

姜榆罔倒是有动过将他们收编到自己麾下的念头,不过很快又放弃了。他带着自己的手下在莽古山搞冶炼,大肆收人建寨子没关系,如果动了别人的手下,那将要平添出许多事端。

到时候如果把自己的这些工艺全都暴露出去可就不好了。他姜榆罔因为大学是工科出身,之后又一直浸淫于各类古玩工艺品,所以才靠着记忆勉勉强强做出来了这些设计图,要是变成了给别人做嫁衣,尤其是那些不把工匠当回事,简直就是对技术的暴殄天物的人,那他可接受不了,于是也就断了这个心思。

··················

姜榆罔走进山洞的时候,卢崇正趴在一张像是刚刚磨制好,还带着些塞着石灰的石桌上做着鸟铳的调制,此时算是饭点,炼金院的工匠们早就离开了山洞和山洞附近的工作台,前往营地中心发放食物的一片区域,算是一个原始的“食堂”去了,只剩下卢崇一人还在这里工作。

“卢崇,我回来了。”姜榆罔打了声招呼。

卢崇听到姜榆罔的声音,趴着的背部一抖,放下手中的鸟铳,一下跳了起来:“百户?你回来了!”

“两个月不见,你这边怎么样?”姜榆罔拍了拍怀中少年的背部,这家伙可能比阿天都要年幼一些,最多刚过十八岁,表现感情的方式也要激烈不少,直接扑到了姜榆罔怀中抱着他。

如果阿天也能这么主动就好了,姜榆罔不无遗憾地想。不过阿天说归说还算是一个出身名门,受古代保守思想影响很深的女孩,就算女扮男装,但该有的矜持却一点不少。

“多亏了百户,我现在可比两个月前轻松多了,”卢崇一笑:“现在炼金院有我,许河,安年叔和大可四个熟练工,还有八个算是基本上手的工匠,能做完一些相对独立的小件,除此之外,就是五个能做一部分小件的入门工和六个还在跟着学冶炼的学徒,安年叔不敢让他们自己单独做活,多数时间还是跟着打杂。”

“这么大的规模?”姜榆罔听得也是有些惊讶:“现在你手下有二十多人了?”

卢崇骄傲地点点头:“原本从孟养城调来的民夫里,有十几人手艺还算过得去,被我收下来了,后来又几人不愿意做工匠又走了,剩下的全是孟养一带人,有村寨里活不下去逃荒来的,还有你之前指挥两名总旗去剿匪后救下来的无家可归的人。”

“可以啊,卢崇,我这边还没有开始收编莽古山一带村寨的百姓,你这边就已经开始了。”姜榆罔赞叹道:“我果然没有看错你。”

“多谢百户夸奖。”卢崇摸着头笑了笑:“现在人手多了, 我制作鸟铳的信心和劲头也就有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